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推导出考虑负荷静态电压特性的静态电压稳定条件和广义实用判据,阐述了静态电压失稳与电压崩溃的联系及其区别;分析了负荷静态电压特性对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并指出:系统在鼻形曲线上半支运行时的静态电压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网络的电压-功率传输特性,而系统在鼻形曲线下半支运行时的静态电压稳定性则主要取决于负荷的静态电压特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供应侧和负荷侧的U-I特性分析,得出了利用供应侧和负荷侧特性曲线的斜率比较来判定节点静态电压稳定性的方法,进而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多项式负荷模型与节点静态电压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适合于多项式负荷模型的节点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判别公式.该方法简单快速,并可直接应用于实时在线电压稳定分析,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系统供应侧和负荷侧的U-I特性分析,得出了利用供应侧和负荷侧特性曲线的斜率比较来判定节点静态电压稳定性的方法,进而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多项式负荷模型与节点静态电压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适合于多项式负荷模型的节点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判别公式。该方法简单快速,并可直接应用于实时在线电压稳定分析,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负荷静态电压特性对静态电压稳定的影响作用。在功率供求关系紧张状态下,电压稳定临界区域电压陡降时负荷静态电压特性影响显著,应计及阻抗负荷和恒电流负荷对静态电压稳定的作用,使用综合负荷进行计算。同时,接近分岔点时采用负荷导纳描述负荷功率需求,使用负荷导纳模型法计算电压稳定极限值及PV曲线下半部分的值。对IEEE30节点系统进行仿真计算分析,结果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快速性和精确性得到了保证。  相似文献   

5.
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负荷静态电压特性对静态电压稳定的影响作用.在功率供求关系紧张状态下,电压稳定临界区域电压陡降时负荷静态电压特性影响显著,应计及阻抗负荷和恒电流负荷对静态电压稳定的作用,使用综合负荷进行计算.同时,接近分岔点时采用负荷导纳描述负荷功率需求,使用负荷导纳模型法计算电压稳定极限值及PV曲线下半部分的值.对IEEE30节点系统进行仿真计算分析,结果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快速性和精确性得到了保证.  相似文献   

6.
对静态负荷模型和潮流雅可比矩阵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计及负荷特性后将改变潮流雅可比矩阵的特征值,从而影响了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性。经过仿真计算分析,指出根据P—V曲线拐点或常规潮流雅可比矩阵的奇异性来判断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则所得的结果既可能保守,也可能冒进。建议在对系统的分析研究中应重视负荷模型对系统稳定的影响并尽量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负荷模型。  相似文献   

7.
计及分布式电源接入的配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评估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分布式电源(DG)接入对配电网静态电压稳定的影响问题,推导了能反映配电网各负荷节点电压稳定程度的电压稳定指标,提出了一种针对配电网的负荷增长策略,对DG接入前后全网最薄弱节点以及整个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合PV曲线探讨了配电网电压崩溃事故的发生机理,对比分析了DG出力波动性较大时,集中接入和分散接入方式对静态电压稳定性的改善效果。所提的基于系统各节点电压稳定指标计算的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方法可对负荷节点电压稳定裕度进行快速排序,并可实现全网薄弱节点的准确定位。DG接入前后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合理位置的DG接入可有效改善全网的静态电压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对中长期电压失稳机理的定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理解中长期电压失稳现象的本质,采用小扰动分析法在系统特性曲线上展示静态特性不同的具体负荷的静态电压稳定域的确定过程,解释了失稳过程中系统电压稳定于低水平的现象,指出不同负荷在系统特性曲线下半支的稳定情况由负荷的静态特性所决定;在此基础上还讨论了目前两类截然不同的中长期电压失稳现象的机理解释,即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不平衡解释,指出这两种机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统一之处。  相似文献   

9.
李林  李运坤 《电气技术》2011,(11):33-36
电压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负荷特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采用ZIP负荷模型改变了潮流方程,继而影响了电压的稳定性,通过IEEE30节点系统的仿真分析了ZIP负荷的不同比重对最大负荷因子、临界电压及相对应负荷功率变化情况的影响,得出临界电压值和相对应的功率不是单调的变化。说明了采用ZPI负荷模型相对于恒功率负荷而言,负荷的静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化程度不断增强,系统中谐波含量不断增加。为了研究谐波对于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一种计及谐波影响的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方法。首先,在逼近系统临界运行状态时考虑了谐波的影响,并利用解耦法求解系统的谐波潮流,得到系统在谐波影响下临界运行状态;然后提出电压灵敏度、电压畸变灵敏度两项指标,评估计及谐波影响的系统薄弱节点与安全域,对比寻找系统的敏感节点;再将拉丁超立方抽样用于不确定性谐波潮流分析中,同时考虑了系统中线性负荷与非线性负荷的不确定性,对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进行统计分析。最后,采用IEEE 33节点系统与某地区220 kV电网,在系统含有单谐波源与多谐波源两种情况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电力系统动态元件特性对电压稳定极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问题本质上属于动态问题,因此分析电压稳定问题必须考虑系统中主要动态元件的特征,文章以简单系统为例通过分析与计算研究了负荷,发电机及其调节系统等动态元件特性对小干扰电压稳定极限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基于常规潮流雅可比矩阵奇异性和P-V曲线拐点等电压稳定静态分析方法的不严格性。  相似文献   

12.
SVC和TCSC提高电压稳定性作用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小扰动分析法和非线性动态方法中的分岔等概念对SVC和TCSC提高电压稳定性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了由SVC和动态负荷相互作用引起的Hopf分岔现象,并对SVC和TCSC时间常数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分析表明,在简单系统中,TCSC比SVC更能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电压稳定性;TCSC时间常数的变化比SVC时间常数的变化对电压稳定功率极限影响小;装设SVC和TCSC后可以显示地增大系统的电压稳定功率极限。在考虑SVC或TCSC动态的情况下PV曲线鼻尖点并不一定是系统失稳点。  相似文献   

13.
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模型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严格证明了静态和小扰动电压稳定极限只决定于系统组成元件的稳态特性,与系统的暂态无关。在考虑实际动态过程中各种元件稳态特性的变化相应修正常规潮流雅可比矩阵后,求得的静态电压稳定极限和小扰动动态分析得到的电压稳定极限完全相同;从而说明可以利用计算量小的静态电压稳定分析方法研究大规模电力系统的电压主稳定性。最后以SVC为例说明了建立考虑系统动态元件特性的静态电压稳定分析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电压稳定和功角稳定关系的平衡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分析了一个典型系统的平衡点与负荷功率、发电机功率的关系,表明静态电压稳定和功角稳定本质上都可视为一种不稳定平衡点的模式,揭示了系统失稳模式随潮流改变而转变的现象,还指出了P—V曲线的下半分支和其他分支蕴含了丰富的系统分岔信息,可从中了解系统不稳定平衡点的产生和消失情况。对不同负荷模型的分析结果则说明了不同负荷模型会导致不同的失稳模式。所得结论具有普遍性,对深入研究复杂系统下电压稳定和功角稳定关系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电压稳定问题中重负荷节点的阻抗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节点负荷阻抗变化成因 ,将其分为局外型和自身特性型两类。在论证关于节点阻抗模值变化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指出 :运行工作点处于供求关系紧张的P V曲线上半支陡降区段或下半支时 ,在表征重负荷节点的物理量中 ,宜注重发挥节点负荷阻抗模值zL 的作用 ,并在与P V空间对应的zL V空间开展分析。并指出 :在运用动态潮流或中期稳定软件研究实际复杂系统电压稳定性问题时 ,对紧急态势下电压稳定裕度最小的重负荷领头节点 ,应进行特殊处理 ,嵌入阻抗解析 ,具体展示紧急态势  相似文献   

16.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0  
对国内、外电压稳定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特别介绍了电压失稳现象的根本原因,形成机理,系统动态模型及负荷建模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还介绍了电压稳定性破坏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状态空间中电压稳定性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将非线线性动态系统稳定理论的一些成果运用到电压稳定分析中,研究了系统平衡点个数随运行条件变化的特性及平衡点点的稳定性,提出了一种新的求解静态分叉点的方法,并在状态空间中构成了计及OLTC和负荷动态特性的电压稳定域,最后,采用时域仿真说明了该理论在电压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电力系统临界电压稳定与同步稳定极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彭志炜  韩祯祥 《电网技术》1997,21(5):16-19,27
本文旨在分析电力系统临界电压稳定与同步稳定极限的内在关系。相对于电力系统的不同运行条件,文中对电压失稳域与同步失稳域进行了比较。此外,本文还对复杂电力系统中临界电压稳定与同步稳定极限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ree distinct types of algebraic bifurcations are shown to occur in both a load flow model and in a transient midterm stability model. Angle bifurcation results in significant angle change and no voltage change at the point of bifurcation. Voltage bifurcation results in significant voltage change and no angle change at the bifurcation point. Voltage and angle bifurcation result in both voltage and angle change at the bifurcation point. Angle bifurcation occurs due to reaching the real power transfer capability across some interface or boundary of the network. Voltage bifurcation is due to inability to transfer needed reactive power to a bus or area across a boundary due to insufficient voltage control and thus reactive supply capability in the region. Voltage and angle bifurcation results when reactive power can' be transferred to a bus or area across a boundary due to insufficient reactive supply and excessive reactive losses (I2X and shunt capacitive reactive withdrawal due to voltage drop) caused by real power transfer. Unique tests for the three types of load flow bifurcation are given. All the load flow voltage instability proximity measures are then classified in terms of which of these three types of load flow bifurcations they test for at the points of collapse. PQ controllability tests are shown to test for voltage, bifurcation and voltage and angle bifurcation. Any proximity test of reactive power versus voltage relationships also tests for voltage bifurcation and voltage and angle bifurcation. Proximity to all three types of load flow bifurcation are measured by either (a) tests of the singularity of the load flow jacobian or (b) proximity measures that test real power transfer or loading effects on voltage. Since equivalent voltage, angle, and voltage and angle bifurcations occur in a transient stability model, the load flow proximity measure tests can be applied on a transient stability model. This paper, thus, classifies and unifies the various proximity measure tests and point of collapse tests for voltage instability on both a load flow and transient stability model.  相似文献   

20.
电压稳定极限附近神经网络模拟及静态稳定裕度判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系统电压静态稳定的观点,对给系统给定运行状态,在求取某节点一对相关邻近潮流解的基础上,用误差反向传播模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来模拟该节点电压静态稳定临界状态附近的过渡过,较为准确地确定了节点电压稳定的临界状态,并可以确定过渡过程中任意状态下节点电压静态稳定裕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