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弧线圈补偿及电容电流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消弧线圈补偿原理,对消弧线圈过补偿度小时系统偏相原因进行分析,指出造成偏相的原因是电容电流不平衡。改变送电线路的架线方式,可降低系统各相对地的不平衡度,减小系统对地不平衡电流,降低消弧线圈过补偿度,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2.
对运行方式改变后,消弧线圈补偿度不足引起35 kV电压不平衡的原因进行分析,阐明消弧线圈对不平衡电压具有放大作用,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消弧线圈补偿档位来减小电压不平衡度,提出应对35 kV系统电容电流进行实测,以实测值进行计算来选择消弧线圈补偿档位,对于运行方式变化较大的系统,建议使用自动跟踪补偿的消弧线圈.  相似文献   

3.
洛阳热电厂10 kV系统消弧线圈补偿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耀芳  陈守聚 《电网技术》1999,23(11):14-18
文章针对洛阳热电厂10 kV系统电容电流过大、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易引起谐振,自动跟踪补偿装置造价又太高的问题,提出了保留原有消弧线圈和中性点阻尼电阻,在现有结线方式下增加一套能与原消弧线圈配合的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以抵消用户无规则的电容电流变化,既限制了弧光接地过电压、减少原消弧线圈操作次数,又节省了资金.实际运行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洛阳热电厂10KV系统消弧线圈补偿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耀芳  陈守聚 《电网技术》1999,23(11):14-18,21
文章针对洛阳热电厂10KV系统电容电流过大,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易引起谐振,自动跟踪补偿装置造价太高的问题,提出了保留原有消弧线圈和中性点阻尼电阻,在现有结线方式下增加一套能与原消弧线圈配合的自动跟踪补偿弧线圈,以抵消用户无规则的电容电流变化,既限制了弧光接地过电压,减少原消弧线圈操作次数,又节省了资金。实际产行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非直接接地系统常采用消弧线圈补偿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流,有效减少出线因单相接地导致的电缆故障概率,但同时三相电压不平衡现象(即虚假接地)也有所增加。通过相关计算分析,指出三相负荷不平衡触发消弧线圈补偿系统动作是造成虚假接地的原因,由此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以消弧线圈接地为主的配电网中,由于线路换位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的三相电压不平衡普遍存在。不平衡电压的存在会导致系统过电压和消弧线圈补偿度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系统运行安全。采用柔性电流源补偿的方法来解决电压不平衡问题,首先向系统注入补偿电流,根据系统不平衡电压变化来计算最终的补偿电流,并将最终补偿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发送给柔性电流源,实现补偿不平衡电压的目的。经过推导得出采用与消弧线圈上电流相位相反的电流来补偿会降低不平衡电压,同时给出了补偿算法的流程。仿真分析验证了补偿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铁岭地区消弧线圈及补偿度管理实际设计了66 kV系统补偿度自动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网站访问模式,利用计算机技术优越、严谨的管理功能和良好的人机界面,使其应用于电网调度的工作中,实现对系统消弧线圈基本数据资料的管理及系统补偿度的计算分析。该系统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调度对系统消弧线圈智能化管理水平,减少了人工整定计算电网补偿度不准确对电网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自动调谐消弧线圈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ZTJD型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系统的构成及有载开关调匝自动调谐式消弧线圈系统的特点,与传统消弧线圈系统相对比,分析了ZTJD型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系统解决自动跟踪自动调谐问题、调谐内过电压问题、内过电压高以及容量系列少、调流范围窄等问题的原理.  相似文献   

9.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式得到电流系统广泛的应用,消弧线圈一般运行在过补偿状态.随着大量的交联电缆的使用导致电容电流的不断增加,部分消弧线圈面临容量不足.经过深入分析消弧线圈运行的各种情况,比较不同状态下对电流系统的影响,讨论消弧线圈欠补偿运行方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何颋 《高电压技术》2007,33(9):216-217
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时,可利用消弧线圈实现快速补偿电容电流而自动灭弧,以降低单相接地过电压。但是若自动调谐消弧线圈与系统配合不当,自动调谐消弧线圈在投入时易发生谐振过电压。通过2起典型故障分析,由于消弧线圈投入时系统中性点位移电压超过了自动调谐消弧线圈接地告警整定值,装置判断为接地进行消弧线圈补偿,此时消弧线圈感抗与系统容抗匹配引起谐振过电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