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合并单元作为其关键设备,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条件及测试规范。该设备的技术条件基于国内外变电站合并单元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经验,并结合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导则及设计技术规范而提出。为了满足IEC 61850标准对于设备互联操作的要求,根据IEC 61850-10对于装置性能测试部分的内容,提出了一套合并单元的性能测试方案。  相似文献   

2.
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延时特性现场测试仪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的同步问题以及通过现场核相及查看差流这一验证差动保护各侧电流是否同步的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延时特性现场测试仪的设计需求,基于需求分析提出一种现场测试仪的体系结构并进行了详细设计。最后对依据本设计方法实现的测试仪的时间粒度与合并单元的时间响应配合方面进行了详细计算和比较分析。分析表明,该测试仪可有效验证合并单元延时参数的现场正确设置,杜绝误整定,符合现场验收需求。  相似文献   

3.
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时间性能测试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是智能变电站相比较传统变电站运行系统下新增的智能设备,主要为系统提供原始采样数据信息。介绍了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最大区别是在于通讯网络系统的变革,合并单元的引入解决了数据的共享问题,但随之带来数据信息在传输层面的不稳定性,尤其是时间性能的不稳定,其中包括时间准确度及通讯延迟特性。讨论了合并单元测试过程中的测试问题并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策  郑杨 《浙江电力》2014,(9):27-29
合并单元是智能变电站中实现数字量采样值传输的重要设备,关系到继电保护的正确动作与否。介绍了智能变电站二次信号采集方法,分析合并单元延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利用继电保护测试仪同时输出模拟量和数字量的混合输出测试合并单元延时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化智能变电站的推广,合并单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合并单元存在测试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主从式合并单元自动测试系统。由主机(TCHost)、从机(TCAgent)、继保测试仪和被测合并单元组成一个闭环的测试系统,系统硬件平台性能可靠,扩展性强,配置灵活。采用分层的思路进行测试脚本的设计和执行,使用面向对象的Python语言编写测试用例,并详细分析合并单元主要功能测试的具体实现。自动化测试结果表明,测试效率显著提高,尤其适用于回归测试。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智能变电站功能复杂、产品多样、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功能全面、测试可靠的综合测试仪。该测试仪支持站控层监控系统、间隔层IED、过程层设备、交换机、校时等设备的性能测试。根据设定测例及流程自动进行正向、负向测试,生成测试报告,方便了后续测试缺陷的查询及修正。该测试仪解决了现有测试仪功能单一、性能测试缺失的问题,提高了测试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对相关设备的测试及试验验证,表明该综合测试仪性能优异,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前尚缺乏针对智能变电站有效的PMU装置测试手段。根据智能变电站PMU装置接线和传输协议等方面介绍智能变电站PMU测试仪研制的需求,并开展智能变电站PMU测试仪的研制。根据PMU装置的安装特点,提出PMU装置不同安装方式下的测试流程。通过智能变电站PMU装置测试方法和PMU测试仪的研制,能快速实现对智能变电站PMU装置的精度检测,减少了繁琐的数据处理工作和报告编制工作,提高了智能变电站PMU装置测试效率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为推进智能变电站建设,针对合并单元测试仪测量误差缺少验证手段导致的电力系统合并单元等关键二次设备应用和推广受影响的问题,研制了一种针对合并单元测试仪测量误差开展检测校准的装置。首先,分析现有方法弊端,提出合并单元测试仪测量误差检测校准的整体思路,明确设计方案。其次,基于高精度硬件采集回路和高分辨率ADC同步采样技术,实现模拟信号高精度采样和数字信号高精度输出,解决了信号源的问题。最后,基于精确时间戳技术和采样值校正算法,实现A/D误差的高精度、宽量程模拟,该误差可作为合并单元测试仪测量的基准误差。试验及工程验证结果表明,新研制装置的采集输出、A/D误差模拟和抗干扰能力满足标准要求和应用需求,有效解决了合并单元测试仪测量误差无法检测校准的行业难题,填补空白,提高了检测校准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简述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额定延时的产生,在对现有额定延时测试方法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一种现场实用的合并单元额定延时测试方法,该方法利用常规继电保护测试仪和故障录波器即可完成测试,在山东电网合并单元反措实施中得到应用,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结合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和运行维护测试需求,文中提出了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综合测试仪设计方案,介绍了测试仪的硬件、接口及功能设计。该测试仪适用于智能变电站中二次设备、对时同步装置、变电站网络等多种测试应用,有效增强了智能变电站的运维便利性,提高了运行维护效率。  相似文献   

11.
电机检测是电机制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为电机设计者提供重要的试验数据,同时也为电机制造企业提供质量保证。试验方法和检测仪器、仪表及检测设备是保证能否达到目的重要因素。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机检测技术和电机检测设备在检测方法、集中控制、精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现代的电机检测设备不断地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功能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电机检测技术及设备的不断研究和发展,将使我国在高效、超高效电机测试技术水平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一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或达到国际领先地位。介绍了检测技术及设备在电机制造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现代测试技术及设备在电机半成品检查试验、电机检查试验和电机型式试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目标机的嵌入式软件单元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嵌入式软件测试又称为host-target测试或Cross-Testing。嵌入式软件因具有实时和多任务处理,使得测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难点。根据软件单元测试理论,介绍了一种基于目标机的嵌入式软件测试单元测试方法及步骤。  相似文献   

13.
基于SDL的软件安全测试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安全开发生命周期(SDL)的软件安全测试方法,把现有单一的软件安全测试环节变为有计划的安全测试设计、安全编码测试、安全审计测试和上线安全测试的过程,并给出了详细的模块设计和方法分析。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系统化的安全测试思想可以有效地降低软件成型后的测试成本,减少测试后补丁的研发数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4.
何长华  李正  陈海波 《电气》2002,13(1):33-37
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建设研究所的输电线路杆塔试验站是目前世界上具有较好条件的试验基地之一,文中详细介绍试验站的建设及其主要设施的功能和技术指标,还列出试验站近年来的部分杆塔典型试验。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的水质检测仪器存在因体积过大使用不便,检测参数单一以及不能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控显示的问题,设计了一款便携式水质在线检测仪。设计以STC8A8K64S4A12单片机为控制器,由温度采集模块、pH测量模块、TDS检测模块等完成水质的温度、pH及TDS参数的检测;通过ESP8266无线模块、手机App模块的设计与应用,实现手持式监测功能,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最终实现了一种智能型便携式的水质检测仪。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操作简单方便,准确度较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变压器差动保护在设计、安装、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提出了带负荷测试的内容及分析、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电磁离合器性能微机测试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用于电磁离合器性能试验的分布式微机测试系统的构成及其本性能,给出性能试验装置及下位机硬件,然后重点分析了电磁离合器起动法动力矩试验与结合功测量的软件实现,最后指出了在研究过程中解决的几个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8.
基于IEC61850标准的合并单元性能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国网十一五规划关于建设数字化变电站的要求,我们和广东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共同研制了基于IEC61850的标准的过程层设备合并单元(MU),为了满足IEC61850标准对于设备互联操作的要求,我们根据IEC61850-10对于装置性能测试部分的内容,提出了一套合并单元的性能测试方案。  相似文献   

19.
GCF(global certification forum)一致性测试十分必要。GCF一致性测试包括射频、音频、协议、SIM、杂散五大类测试项。本文全面综述这五类测试的具体内容以及测试过程中所使用的测试系统,并介绍国际和国内从事GCF一致性测试的认证实验室,便于手机研发人员对GCF一致性测试有个全面的了解,清楚知道如何准备GCF一致性测试,以及在测试过程中如何进行调试。  相似文献   

20.
主要讨论从基于服务的类测试、基于层次增量的类测试以及基于数据流的类测试等三方面测试相同的类,从基于基本路径测试的结构测试的视角、面向对象的继承映射的视角、类的成员函数与数据成员之间交互作用的视角来检查类中的错误,得出了从不同的视角测试相同的类可以检查出类的不同错误的结论,通过实例阐述这些测试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