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洪泽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双  阮仁宗  颜梅春  王玉强 《遥感信息》2013,28(1):54-59,64
利用1973年、1984年和2006年3期Landsat卫星遥感图像,分别对校正处理后的3期图像进行缨帽变换,并利用亮度、绿度和湿度这3个分量的差值运算进行信息复合。然后利用变化向量分析法确定复合图像中的变化和非变化像元之间的变化强度阈值。最后利用阈值分割和掩膜技术,对3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研究表明,近33年来洪泽湖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减,1973年~1984年间减少了200.55km2,1984年~2006年间减少了357.04km2,主要表现为敞水区和湿地植被面积的减少,养殖场、农田面积显著增加,城镇用地略有增加。本文研究表明基于缨帽变换并结合差值运算方法和变化向量分析法实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遥感信息》2009,28(1):54-59
利用1973年、1984年和2006年3期Landsat卫星遥感图像,分别对校正处理后的3期图像进行缨帽变换,并利用亮度、绿度和湿度这3个分量的差值运算进行信息复合。然后利用变化向量分析法确定复合图像中的变化和非变化像元之间的变化强度阈值。最后利用阈值分割和掩膜技术,对3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研究表明,近33年来洪泽湖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减,1973年~1984年间减少了200.55km2,1984年~2006年间减少了357.04km2,主要表现为敞水区和湿地植被面积的减少,养殖场、农田面积显著增加,城镇用地略有增加。本文研究表明基于缨帽变换并结合差值运算方法和变化向量分析法实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为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掌握湿地变化趋势,以 1986—2018 年间 15 a 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 ERDAS 9.0 和 ArcGIS 10.3 平台开展黄河三角洲湿地遥感解译,建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和分布格局及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湿地是黄河三角洲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分布在沿海区域, 与 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整体下降,其中自然湿地萎缩严重,人工湿地增长迅速,湿地面积和结构均发生较显著变化,而区域土地资源开发是湿地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表明:基于遥感解译,采用 ERDAS 9.0 和 ArcGIS 10.3 平台能快速获取较多湿地类型信息,提高提取精度,可为大范围土地利用分类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平台遥感影像和地理辅助信息获取土地利用/覆盖信息是遥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择三峡库区湖北省兴山县作为研究区域, 以两期TM 和SPOT 影像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提取的遥感信息源, 并在分类过程中结合该地区的地理辅助信息。通过对分类结果分析, 林地和耕地是兴山县两大用地类型, 运用数据运算规则, 获取土地利用/覆盖动态转换矩阵, 对兴山县10 年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趋势及引起土地利用/覆盖模式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的山东丘陵区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利用/覆盖信息的获取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传统的基于光谱信息的分类无法克服地物光谱特征相似造成的混淆。以龙口市为例, 探讨了综合应用高程、坡度等地学专家知识和地物的光谱知识, 对山东丘陵地区土地利用/覆盖进行自动分类的方法。实验证明, 基于知识的土地利用ö覆盖分类方法消除了单纯利用光谱信息的不足, 达到了90. 24% 的分类精度, 远高于最大似然法分类。  相似文献   

6.
吴哥遗产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哥窟是柬埔寨的象征,近年来深受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困扰。利用长时间序列卫星影像,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提取吴哥遗产本体及周边区域近3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及变化信息,并基于转换矩阵方法分析各土地类型变化规律,最后利用野外地面实测数据对分类精度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基于光学影像的吴哥遗产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精度可达81.4%;遗产地周边建设用地增加迅猛;林地面积大量减少,主要转化为农业用地及草地;农业用地显著增加,来源于裸地及林地;水体和湿地变化较少;导致吴哥土地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旅游业带来的资源过度开发、森林大量砍伐,吴哥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和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也正遭受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7.
典型地区和脆弱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区域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三江源地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异常敏感和脆弱。以典型地区玛多县为案例,基于RS和GIS技术,系统研究了该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探讨了生态环境演化过程,可为更广泛的区域性综合提供基础。研究发现:①10 a间,该地区湿地、水体和天然草地明显减少,湿地减少比例达到36.63%,大于6 hm2的湖泊减少近半数;沙地,裸地和盐碱地等明显增加,草地退化、沙漠化严重;②天然草地、裸地、沙地、水体、湿地和盐碱地之间的类型转化较为明显,且与水资源又有密切的关系。③多样性、均匀性指数和景观异质程度提高,土地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裸地、沙地优势度增加,湿地、水体和天然草地优势度减少;整体破碎化程度呈缓慢减少趋势,而湿地、沙地破碎度增加。④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98,天然草地、裸地、湿地、沙地动态面积变化较大。⑤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将深刻影响该地区的生态过程,同时还将影响三江源地区的水源涵养和供给。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将导致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文中首先分别对1999年、2006年、2010年的CBERS和HJ-1B数据进行几何校正、拼接裁剪、分类等处理,生成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然后分别计算求得深圳市1999年到2006年和2006年到201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研究深圳市从1999年到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大量的草地、耕地、未利用土地转化为城镇用地,草地和林地之间部分结构相互转化调整.同时,10年来深圳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伴随着宝安和龙岗两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关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强度逐渐加强,而关内逐渐减弱.在深圳城市化进程中,城镇用地重心呈现出向北部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模型对任意多期分类图进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信息的提取,计算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代码图,简化了非空间数据信息及空间信息的获取过程,同时也表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新的只基于遥感软件的信息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掖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是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是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重要方法。将国际上先进的CLUE-S模型应用到位于黑河中上游的张掖市,模拟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时段为2001~2020年。模型中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①耕地;②林地;③草地;④水域;⑤城镇用地;⑥未利用地。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选择了对该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有重要贡献的7种驱动因子,分别为:与城市的距离、与河流的距离、与道路的距离、人口密度、海拔、坡度、坡向。模拟结果显示:到2020年,林地、草地、水域和城镇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面减少。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上游是黄河四大洪泛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属于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加上人为活动影响程度的不断加剧,洪泛湿地生态环境受到剧烈影响,迫切需要对该区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全面评估。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选取30个洪泛湿地生态脆弱性指标,利用DPSIR模型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上游洪泛湿地1986~2014年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1986~2014年黄河上游洪泛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凸”字形格局。从垂直于河流流向的横断面分布看,脆弱性呈现从河流中心向河流两翼逐渐降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从研究河段上游到下游,洪泛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特征,其中下河沿、头道拐河段脆弱性变化幅度较小,青铜峡到三河湖口河段脆弱性变化幅度相对较显著。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上游是黄河四大洪泛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属于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加上人为活动影响程度的不断加剧,洪泛湿地生态环境受到剧烈影响,迫切需要对该区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全面评估。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选取30个洪泛湿地生态脆弱性指标,利用DPSIR模型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上游洪泛湿地1986~2014年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1986~2014年黄河上游洪泛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凸”字形格局。从垂直于河流流向的横断面分布看,脆弱性呈现从河流中心向河流两翼逐渐降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从研究河段上游到下游,洪泛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特征,其中下河沿、头道拐河段脆弱性变化幅度较小,青铜峡到三河湖口河段脆弱性变化幅度相对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基于Landsat-TM影像的鄱阳湖典型湿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分层分类法,通过对鄱阳湖典型湿地(蚌湖与赣江中支口三角洲)长序列秋季Landsat-TM影像进行解译分析,探讨了1991年~2008年间鄱阳湖典型湿地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层分类方法能够有效地应用于Landsat-TM遥感影像的解译;从1991年到2008年蚌湖和赣江中支口三角洲湿地的植被面积分别增加18.56km2和6.01km2,其中赣江主支三角洲洲滩植被分布呈向湖体扩展态势。植被分布受水情影响比较大,蚌湖湿地的苔草面积与同时期水面积呈负相关性,而赣江主支三角洲湿地植被类型结构变化受水位影响也比较明显,苔草面积变化与秋季湖口水位表现为负相关,芦苇分布面积变化则与湖口水位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分布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提取盐碱地分布信息,本文使用TM遥感影像,利用光谱分析和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参考地理数据,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的分布状况进行了遥感分析。通过最大似然分类及神经网络亚像元分类两种监督分类方法的分类精度比较后发现,后者分类精度得到有效提高,总体分类精度从80.8%上升到85.6%,对于盐碱地地类的分类精度提高到85.45%。最后,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该地区盐碱地分布图。  相似文献   

15.

Land cover change can exert a crucial effect on the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To estimate changes in the carbon pools and carbon fluxes to the atmosphere,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 data of 1992 and 1996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extent of different land cover types and their changes in the estuary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mage processing and the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llowed accurate land cover maps for 1992 and 1996 to be generated, by which the changes in the carbon pools were detected. Estimation of the carbon pools and the carbon fluxes to the atmosphere was carried out employing the results of Landsat image analysis and the published data on carbon stocks in vegetation and soil. By calculating the area changed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vegetation and their different carbon stocks, the quantity of the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in the estuary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as acquired.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vegetation carbon storage was 11.43 2 10 11 g and soil carbon pool 7.24 2 10 12 g in 1992, and the vegetation carbon pool increased by 3.77 2 10 11 g during the 4 years from 1992 to 1996.  相似文献   

16.
The delta of the Colorado River in Mexico supports a rich mix of estuarine, wetland and riparian ecosystems that provide habitat for over 350 species of birds as well as fish, marine mammals, and other wildlif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lta ecosystem is the riparian corridor, which is supported by agricultural return flows and waste spills of water originating in the U.S. and Mexico. These flows may be curtailed in the future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changing land use practices (out-of-basin water transfers, increased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more optimal management of dams) in the U.S. and Mexico, and resource managers need to monitor the effects of their water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hese ecosystems. We developed ground-validated, remote sensing methods to monitor the vegetation status, habitat value, and water use of wetland and riparian ecosystems using multi-temporal, multi-resolution images. The integrated methodology allowed us to project species composition, leaf area index, fractional cover, habitat value, and evapotranspiration over seasons and years throughout the delta, in response to variable water flows from the U.S. to Mexico. Waste spills of water from the U.S. have regenerated native cottonwood and willow trees in the riparian corridor and created backwater and marsh areas that support birds and other wildlife. However, the main source of water supporting the riparian vegetation is the regional aquifer recharged by underflow from U.S. and Mexico irrigation districts. Native trees have a short half-life in the riparian zone due to human-set fires and harvesting for timber. Active 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restoration programs are needed to maintain the habitat value of this ecosystem for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an analysis of the 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capabilities to classify coastal areas is undertake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is selected as the test case since it represents an extraordinary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al area,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very heterogeneous scattering scenario, as witnessed by official reference data, provid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at classified 12 different kinds of environm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applying two well-known unsupervised classifiers, namely the H/α-based and the Freeman–Durden model-based algorithms, to a fully polarimetric SAR scene collected by Radarsat-2 in 2008 are compared and critically discussed. Both provide a satisfactory global accuracy (larger than 60% in average) with reference to the inland Yellow River delta area, but there are subareas that result in misclassifications and severe classification ambiguities. This study also suggests including single-polarization intensity information to improve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and to partly solve ambiguities.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7年10月现代黄河三角洲芦苇、柽柳、翅碱蓬野外光谱数据处理、分析获得3种植被的特征光谱。经Fisher比率法和方差分析发现芦苇、柽柳、翅碱蓬类内和类间特征均分别位于350~700nm和350~550nm之间。通过波段综合,获得TM 相应波段的野外光谱数据,对其分析发现利用(TM2-(TM3+TM1)/2)和(TM4 TM3)组合可以很好地区分出这3种植被,并利用2006年10月的TM数据进行判别试验,经同年野外植被调查数据验证,该方法判别精度为63.3%,为主要建群种快速制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蒸散发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地-气间水热交换的主要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湿地的水热平衡,合理准确地估算蒸散发量,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能量平衡以及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世界上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和最年轻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既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针对其地理位置特殊、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等特点,利用SEBAL(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和TSEB(Two-Source Energy Balance)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蒸散发量进行估算:首先利用SEBAL模型计算地表的特征参数和各地表通量,然后利用TSEB模型分离土壤和植被,分别计算黄河三角洲湿地瞬时的土壤蒸发、植被蒸腾和土壤植被总蒸散发量,利用积分关系法进行时间尺度转换,得到日蒸散量。利用气象站实测蒸发值和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作物系数,对遥感估算结果进行直接和间接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反演的蒸散发结果合理,精高较高。分析蒸散的空间分布及不同地表类型的蒸散特性,对比分析芦苇沼泽和芦苇草甸的不同蒸散特点,结果表明基于两模型耦合的方法可用于黄河三角洲湿地蒸散量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