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远传浮子流量计结构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远传浮子流量计的感受部件是浮子及与其相连接的铁芯。浮子在锥形管中的高度随着一定范围的流量变化而变化,铁芯垂直固定在浮子中心,通过电磁感应反应出浮子的高度以测量流量(见图1)。这种结构的铁芯固定在浮子上面,浮子的最大截面处为浮子的受力面,因此浮子的重心是在浮子的上方,这样浮子在流体中的运动处于不稳定平衡状态。为了使浮子能在锥形管中心上下运动,过去采用导向的方法,铁芯沿导向柱中心孔作上下垂直运动(见图2)。 相似文献
2.
浮子流量计的发展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目前市场流量计类型及其优势、略势,综合介绍浮子流量计,结合各国金属管浮子流量计发展的不同情况,引出金属管浮子流量计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庞大的应用市场。 相似文献
3.
4.
介绍了一种带压力自动补偿的新颖电远传浮子式流量计,阐述了该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性能特点和流量特性。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并结合湍流模式理论设计了竖直式安装的浮子流量传感器。首先从浮子流量计经典测量公式出发,结合设计要求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对流量传感器进行二维建模,然后对浮子流量传感器湍流流场进行三维建模和数值模拟,深入分析流量传感器的速度场、压力场、速度矢量场和浮子组件的受力情况,为流量传感器的合理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再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实流标定,检验和修改流场仿真结果和初始设计。这种设计方法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浮子流量传感器的工作机理,而且可以提高流量测量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7.
莫斌;孙怀义;刘巧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25,(5):68-71
可靠度是产品的重要指标,电路系统是电子产品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其可靠度很大程度决定了电子产品的可靠度。以金属浮子流量计的电路系统为例,阐述了电路系统的可靠度设计过程和可靠度指标的提升方法,为电路系统的质量提供数据支持,为产品的升级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采用流体动力学方法研究了GL-5000P探空仪湿度传感器的防雨帽对湿度测量的影响.运用Pro/E对湿度测量系统结构进行建模,使用前处理软件ICEM对其进行网格划分,导入Fluent软件进行稳态和瞬态计算分析.模拟结果表明:GL-5000P防雨帽很好地防止了高空云雨滴对湿度传感器的影响,其兼具一定的防太阳辐射功能,但高空25 km以上防辐射能力减弱,甚至起相反作用;防雨帽厚度对太阳辐射误差影响较小,而其反射率影响则较显著;瞬态分析揭示了传感器表面的湿度场分布产生了时间滞后,且时间滞后常数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到27 km达到0.42 s.该研究为湿度垂直廓线的时间滞后修正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多区结构网格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并行模拟中,为了与并行计算资源相适应,经常需要对原始流场网格进行二次剖分与区块分组.在对区块分组和网格二次剖分进行了总结综述的基础上,重点提出针对多区结构网格二次剖分的两种策略:几何剖分和嵌套二分.基于这两种策略完成了剖分软件工具TH-MeshSplit,可实现初级方式、专业方式和专家方式3种运行方式,为用户在自动化与灵活性方面提供了多样化选择.数值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剖分策略及其实现软件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复杂的剖分,剖分后的网格在负载平衡性、计算通信比等方面具有更优的性能,从而为后续CFD流场的高效并行加速求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在当前主流的众核异构高性能计算机平台上开展超大规模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应用的高效并行数值模拟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性技术问题,也是该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面向天河2高性能异构并行计算平台,针对高阶精度C FD流场数值模拟程序的高效并行进行了探索,重点讨论了C FD应用特点与众核异构高性能计算机平台特征相适应的性能优化策略,从任务分解、并行度挖掘、多线程优化、SIMD向量化、CPU与加速器协同优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性能提升技术.通过在天河2高性能异构并行计算平台上进行了多个算例的数值模拟,模拟的最大C FD规模达到1228亿个网格点,共使用约59万C P U+M IC处理器核,测试结果表明移植优化后的程序性能提高2.6倍左右,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6.
17.
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中阳极流场结构对电池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合理设计阳极流场结构,改善甲醇燃料在阳极流场中的分布,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ent对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进行建模并仿真分析。分析比较了点型、平行和蛇形3种不同流场图案下得到的压降与流速分布,得出蛇形流场能够更有利于甲醇燃料的均匀分配。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不同流道宽度(800,400,200,100μm)的蛇形流场模型,通过仿真计算甲醇燃料的分布情况来分析其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流道宽度为200~400μm之间为优化值。 相似文献
18.
Tobias Baier Swati Mohanty Klaus S. Drese Federica Rampf Jungtae Kim Friedhelm Schönfeld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2009,7(2):205-216
The separation of cells from a complex sample by immunomagnetic capture has recently obtained increased attention for microfluidic
applications. Here, we present a simulation approach for 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 in a flow-through microfluidic environment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takes binding kinetics of beads to target cells as well as binding of multiple beads per cell into
account. The approach is implemented into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ode and facilitates the tailored design of microfluidic
magnetophoretic devices with an optimised separation performance. Although the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 under study is
constrained to a 2D geometry, appropriate parameter sets that allow for a continuous separation of cell/bead complexes from
non-magnetic particles could be derived. In addition, based on magnetophoretic mobilities, a critical threshold value of beads
per cell is revealed, where further binding is considerably reduced or the reaction cascade ceas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