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软件的可测试性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软件产品开发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增加软件测试的有效性。可测试性设计可以增强软件的可测试性,降低测试的强度。该文讨论了软件可测试性的特征和影响软件测试的因素,以及改进软件可测试性设计的几种方法。建议在软件开发的整个周期中融入软件的可测试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付剑平  陆民燕 《计算机应用》2008,28(11):2915-2918
软件测试性设计分为四类:设计时应当遵循的测试性设计原则,通过改变设计或代码提高软件测试性的专用测试性设计技术,为软件增加专门测试结构的结构化测试性设计技术和在软件开发全周期考虑软件测试的测试性设计综合技术。软件测试性设计方法借用了很多硬件测试性设计思想,但在许多方面还能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软件开发和评估过程中,软件测试性是一个越来越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软件测试性的计算则是指导软件进行有效测试的理论工具。目前,对软件测试性有几种不同的理解,从而导致测试性计算方法的不同。从探索这些不同定义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分类介绍了一些测试性计算方法,并分析了这两类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种讨论有助于促进对软件测试性的理解,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大规模的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软件开发过程中,自动化测试能起到重要作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对软件的自动化测试提出了新的问题.例如,多态、继承和动态绑定等在过程式的程序设计中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支持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自动化测试方法.其中,首先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测试模型;对一个被测软件,基于该模型描述其测试特征,并基于反射机制获得对象的结构,可自动生成测试代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个微软平台上的对象测试自动化工具.  相似文献   

5.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阶段,也是保障软件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软件测试模型是软件测试的工作框架,用于指导软件测试过程。本文在深入研究各种综合测试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各种主流的测试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软件测试模型,包括静态测试、动态测试,测试评估等活动,把这些活动嵌入到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能更好地规划软件开发和测试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软件生产效率及其质量,该模型还适合于迭代开发。  相似文献   

6.
一种多平台自动化测试工具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芳  李曦  赵振西 《计算机工程》2004,30(24):186-188
随着软件开发规模的增大,复杂程度的增加,软件测试变得越来越困难,自动化软件测试工具能够有效降低软件测试难度。该文提出了一种多平台软件自动测试工具,并对该工具设计和实现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马萌  赵煜 《计算机与网络》2021,47(15):48-50
本文设计了一种软件测试用例库,目的是实现软件测试用例的重复利用性,软件测试复用一方面可以解决测试人员经验不足带来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还避免了设计用例设计过程的重复劳动,提高了测试效率.本文首先介绍软件测试用例的设计思想和具体编写方法,再提出软件测试用例库设计方法,将测试用例汇总起来,提取通用测试用例,通过专家评审,形成标准的软件测试用例库,供软件开发人员及测试人员使用,测试用例库的使用可缩短软件开发周期和降低软件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8.
一种Web服务的测试数据自动生成方法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软件测试是保证Web服务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测试数据生成是Web服务测试的重要内容.测试数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Web服务测试的效率和成本.文章基于合约式设计的 Web服务测试技术,提出一种 Web服务的测试数据自动生成方法.首先根据WSDL文档采用随机法自动生成初始测试数据,然后使用合约变异技术进行测试数据的选择,据此可以生成一组达到一定合约变异充分度的有效测试数据,从而提高 Web服务的测试质量和效率.最后实现了一个Web服务的测试数据自动生成工具原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软件测试过程在软件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基于V模型的软件测试过程比较滞后,在软件代码完成之后才开始测试活动,当发现软件缺陷时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该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软件测试过程,将测试过程中的确定测试需求、制定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三个环节,与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概要设计、软件详细设计活动并行开展,有助于在软件开发早期发现潜在的缺陷,能够有效提升软件质量、缩短软件开发周期、降低软件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10.
软件测试课程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贺平 《计算机教育》2006,(12):53-56
一、软件测试课程开发背景软件测试属于软件工程领域,目前它已作为软件产业中的新兴门类而迅速发展起来,测试技术进步十分迅速。软件测试是检验软件是否达到预期的最有效方法,是软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最有效手段。软件测试活动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的生命期全过程,因此专业化的测试日益重要。近几年专业性的软件测试机构和组织在迅速发展,软件企业为了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越来越重视测试在软件开发和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功效,随之带来了专业软件测试人才的旺盛需求和价值的提升,对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教育正成为新的热点。1.软件产业进步…  相似文献   

11.
B/S软件测试技术及工具实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于软件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软件测试技术研究和工具开发滞后,软件测试中存在大量的手工劳动,从而使得软件测试的效率很低,费用很高。文章从测试的角度分析了B/S系统的特点,依据可测试性方面的策略,确定合适的测试接口,进行测试建模,给出了相应测试用树生成的方法,并讨论了测试管理的相关方面。最后,介绍了B/S测试支持系统的设计,其核心部分是在浏览器中建立标准测试接口,从而在运行平台中提供对测试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论文提出了一种软件可测性设计技术———软件内建自测试及其实施方案,以期提高软件测试效率,改进软件产品质量。论文还重点讨论了方案中面向对象模板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并给出了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3.
白明洋  丁争 《测控技术》2014,33(6):111-115
随着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软件不断向系统化、集成化发展,软件所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最终导致软件质量越来越难以保证。软件测试性分析能够提供软件测试性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设计人员能在设计和测试执行之前确定测试的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源,从而决定是否需要修改设计以得到一个更易测试的软件。以信息论软件测试性分析方法为基础,将程序转化为信息转换图进而利用信息论的方法进行测试性分析,最后引入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并通过实例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4.
郑军  刘子宜  刘畅 《测控技术》2011,30(11):80-83
软件测试性是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缺陷能力的度量指标。基于缺陷导致失效的机理,通过对主要的测试性评估方法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一套有实用价值的基于失效机理的软件测试性评估方法,并提出了该方法在软件度量和软件质量改善两个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过程,保证了软件的质量;提高了软件产品可靠性。阐述了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中,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必要性。介绍了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内容及方法。  相似文献   

16.
软件的易测试性分析方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测试工作的复杂性也不断升高,而改善、提高软件易测试性则是降低测试复杂性的有效手段。为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能对软件的易测试性进行准确的度量。这种度量结果除了作为软件度量的一个量化指标外,还应能为改善易测试性提供指导、为测试的设计提供有效帮助。本文对现有软件易测试性分析方法进行归类,将已有技术大致归并为基于复杂度分析、基于信息论分析、基于PIE技术分析和基于UML类图分析四种基本类型。简要介绍了每一类方法,对这些方法的特点与不足进行分析比较,并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provides high performance and reliability for the hardware system; based on this, software engineers can focus their developed software on more convenience and ultra-high reliability. To reach this goal, the testing stage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 cycle usually takes more time and effort due to the growing complexity of the software. How to build software that can be tested efficientl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addition to enhancing and developing new testing methods. Thus, research on software testability has been conducted and various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e past, a dynamic technique for estimating program testability was proposed and called propagation, infection and execution (PIE) analysis. Previous research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IE analysis can complement software testing. However, this method requires a lot of computational overhead in estimating the testability of software components. In this article, we propose an extended PIE (EPIE) method to accelerate the conventional PIE analysis, based on generating group testability as a substitute for statement testability. Our proposed method can be systematically separated into three steps: breaking a program into blocks, dividing the blocks into groups and marking target statements. Experiments and evaluations with the Siemens suite, together with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clearly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analysed statements can be effectively decreased, and the calculated values of testability are still acceptable.  相似文献   

18.
Testing is an expensive activit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ny software system. Measuring and assessing the testability of software would help in planning testing activities and allocating required resources. More importantly, measuring software testability earl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during analysis or design stages, can yield the highest payoff as design refactoring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estability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starts.

This paper presents a generic and extensible measurement framework for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testability, which is based on a theory expressed as a set of operational hypotheses. We identify design attributes that have an impact on testabilit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having an impact on testing activities and sub-activities. We also describe the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attributes and software testability based on thorough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our own testing experience. Following the scientific method, we express them as operational hypotheses to be further tested. For each attribute, we provide a set of possible measures whose applicability largely depends on the level of details of the design documents and the testing techniques to be applied. The goal of this framework is twofold: (1) to provide structured guidance for practitioners trying to measure design testability, (2)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facilitating empirical research on te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