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良性蠕虫来对抗蠕虫是一种新的蠕虫对抗技术。本文针对WAW模型中对抗蠕虫状态不可控、产生流量过大等问题提出了可控蠕虫的概念,给出了可控蠕虫的定义、分布式框 架结构和工作流程,并将可控蠕虫用作W-A-W中的对抗蠕虫,给出了可控蠕虫对抗蠕虫传播模型。经验证明,和已有良性蠕虫相比,用可控蠕虫对抗蠕虫产生流量影响更小状态更易控制,在不影响模型效果的情况下降低了模型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的蠕虫检测方法对未知蠕虫检测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蠕虫传播行为的优化解决方案。通过自定义二元模式向量准确描述网络蠕虫的传播行为,并构造三层安全过滤结构优化未知蠕虫检测。对比研究表明,上述方案对传播行为的改进显著提高了对未知蠕虫传播行为描述的完备性,给出了运用传播模式对感染特定蠕虫进行传播行为检测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方案显著提高了对未知蠕虫传播行为的准确性,可以快速地检测出入侵本地网络的扫描蠕虫。  相似文献   

3.
由于良性蠕虫能够应用于对抗恶意代码和科学计算等诸多领域,因此其逐渐成为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良性蠕虫管理技术在管理大规模传播良性蠕虫的过程中面临着地址信息维护开销庞大、管理效率低以及性能瓶颈等问题,导致良性蠕虫陷入可控性的技术争议中.创新性地将对等网络技术引入到良性蠕虫管理中来,通过在良性蠕虫之间构建一种用于快速发布管理指令的对等网络,克服了大规模良性蠕虫管理所面临的上述问题,从而有效解决可控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在网络环境中,面临着诸多不安全因素。其中,以蠕虫为代表的病毒传播也是现在网络中面临的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蠕虫病毒的特点,以及如何有效地防范蠕虫病毒的传播。同时介绍了华为3Com公司的SecPath系列防火墙如何可以做到智能防范蠕虫病毒。1、蠕虫病毒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目前蠕虫病毒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蠕虫病毒行为特性并结合人工免疫理论提出了双层检测粒度的方案,进一步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效率与对未知蠕虫的识别能力。最后给出了实验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针对蠕虫扩散的通用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受限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扩散策略树的蠕虫扩散策略自动生成模型。基于该模型设计了一种描述语言,描述蠕虫的扩散过程,并通过语言翻译器实现蠕虫的扩散。形式化论证了该语言的蠕虫扩散描述能力,构造模型的结构框架,阐述其工作流程。该模型理论上能实现较为普遍的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7.
研究电子邮件蠕虫传播行为真实仿真问题.电子邮件蠕虫是造成电子邮件垃圾邮件泛滥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使得计算机网络效率急剧下降,系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为了能更好的对电子邮件蠕虫行为进行仿真,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行为和电子邮件网络拓扑结构相结合的电子邮件蠕虫传播模型方法,通过用户打开和检查邮件的概率来描述电子邮件用户的行为.方法能准确仿真蠕虫在网络拓扑中的传播.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新的蠕虫传播行为仿真方法能更加有效检测蠕虫传播特性,并对比分析了几组因素对蠕虫传播的影响,对进一步研究蠕虫的防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蠕虫攻击成为目前影响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实时监视网络蠕虫攻击,特别是在蠕虫传播早期检测到蠕虫,以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减少蠕虫传播和攻击造成的损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网络蠕虫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扩散性、链型以及传输数据相似等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蠕虫传播特征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蠕虫检测的漏报率和错误率,对未知蠕虫具有较好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蠕虫攻击成为目前影响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实时监视网络蠕虫攻击,特别是在蠕虫传播早期检测到蠕虫,以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减少蠕虫传播和攻击造成的损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网络蠕虫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扩散性、链型以及传输数据相似等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蠕虫传播特征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蠕虫检测的漏报率和错误率,对未知蠕虫具有较好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良性蠕虫对抗恶性蠕虫是结构化P2P环境下应对蠕虫攻击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已有模型对对抗环境下蠕虫传播过程的描述过于复杂。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种简单的结构化P2P蠕虫对抗模型。该模型利用逻辑矩阵对结构化P2P网络中恶性蠕虫与良性蠕虫的对抗传播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借助模型可以快速地推导出对抗环境下影响恶性P2P蠕虫传播效率的关键因素。此外考虑到P2P节点搅动特征对蠕虫传播的重大影响,将节点变化率引入到模型中,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实验表明,借助形式化逻辑矩阵能有效地降低对抗环境下蠕虫传播模型的复杂度,快速地发现制约蠕虫传播的关键因素,为后续的蠕虫防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鉴于城市路网环境中车载物联网车辆节点在全方向复杂路况下行驶以及道路环境对无线信号存在阻挡、叠加干扰等影响,结合智能行驶模型IDM,针对车载物联网蠕虫的传播进行分析研究,构建了车载物联网蠕虫传播模型VIOTWPM。通过仿真实验证明,VIOTWPM较好地显示了车辆节点平均速度、阴影衰落等交通流量、无线信道因素对蠕虫传播的影响,为真实地模拟城市路网环境车载物联网蠕虫的传播,以及设计实时检测策略来防治城市路网环境车载物联网蠕虫的破坏性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主动Internet蠕虫防治技术-接种疫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常规的蠕虫防治策略中网络管理人员处于被动地位,蠕虫爆发后会在网络中长期泛滥,无法得到有效抑制。该文通过对经典蠕虫的分析,给出了蠕虫疫苗的定义(为破坏蠕虫传播流程中的某个环节而在主机上建立的标记,称为蠕虫“疫苗”;标记的建立过程,称为“接种疫苗”),讨论了蠕虫疫苗的判定选择方法以及接种技术要点。通过对网络中易感主机进行接种疫苗,可以减少网络中易感主机的存在数量,使蠕虫失去攻击的对象,无法继续传播。接种疫苗可以作为网络管理人员主动进行蠕虫防治、迅速消灭蠕虫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Internet 蠕虫作为网络安全漏洞的入侵者和利用者, 已带给人们越来越大的影响。目前反病毒厂商的防治方法相对滞后于蠕虫的蔓延速度, 并且只能查杀蠕虫, 不能通过系统更新彻底防治。通过对Nimda 蠕虫的分析得到蠕虫的统一功能模型, 并利用Web Service 技术设计并实现了松散耦合的Internet 蠕虫查杀防治系统。该系统集蠕虫查杀与防治于一身, 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Internet蠕虫的传播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传播模型的特点和适用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良性蠕虫的特点提出了良性蠕虫对抗恶性蠕虫的传播模型。经过比较和分析,理论上证明了蠕虫对抗蠕虫传播模型,有效地补充和改进了传统的Internet蠕虫传播模型,使其更符合Internet蠕虫传播的实际,为进一步研究蠕虫的检测与预防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方法。与现有模型相比,其降低了对抗蠕虫给网络造成的冲击、可控,并降低了模型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网络系统应用及复杂性的增加,网络蠕虫成为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威胁,因此研究网络蠕虫的扩散十分重要。本文介绍网络蠕虫以及扩散的基本定义,分析网络蠕虫的扩散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基于P2P技术的网络蠕虫的特性,给出P2P网络蠕虫扩散的扫描策略以及相应算法。最后给出网络蠕虫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网络蠕虫的定义和工作机制,通过分析得到了网络蠕虫的共有特性.根据蠕虫的特性,提出了一个基于贝叶斯的网络蠕虫检测方法,采用贝叶斯公式来计算首次连接失败的概率,对于不能确定的情况,用后验概率更新先验概率.设计了一个基于贝叶斯的网络蠕虫检测系统的原型系统,详细描述了该系统的结构模型,并从功能角度上介绍了该系统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新的网络蠕虫传播模型,并基于生物免疫原理提出了成熟良性蠕虫、记忆良性蠕虫和疫苗良性蠕虫新概念,建立了新的主机状态转移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网络蠕虫免疫模型,它能够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和预测网络蠕虫免疫过程,并能够深入刻画恶性蠕虫和良性蠕虫交互过程中的网络特性,为动态防治网络蠕虫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引入的三种良性蠕虫是动态防御恶性网络蠕虫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网络蠕虫对信息安全构成了威胁,检测和防范蠕虫成为网络安全的研究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网络蠕虫感染率的估法模型,然后根据权函数和残差区间给出了抗差等价权矩阵,分析了误差影响及验后精度估计,最后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具有良好的抗粗差能力,可靠靠且收敛速度快。  相似文献   

19.
当前网络蠕虫对Internet构成重要威胁,如何防范蠕虫已经成为网络安全的重要课题。由于蠕虫传播速度快、规模大,因此必须在蠕虫传播初期就能发现并对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隔离。全面分析了蠕虫预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路由器级的蠕虫检测、基于行为的蠕虫检测、蠕虫特征的自动提取,并对蠕虫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最后对未来蠕虫检测的可能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当前网络蠕虫对Internet构成重要威胁,如何防范蠕虫已经成为网络安全的重要课题。由于蠕虫传播速度快、规模大,因此必须在蠕虫传播初期就能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隔离。本文首先介绍了蠕虫的相关概念,然后详细介绍了当前蠕虫的防御和清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