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件复用及相关技术   总被引:154,自引:7,他引:147  
一、关于软件复用通常情况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包含以下几个阶段: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当每个应用系统的开发都从头开始时,其中必然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如:用户需求获取、需求分析和设计、编码、测试和文档工作等方面都会有重复。应用系统的本质通常包含三类成分:①通用基本构件:是特定于计算机系统的构成成分,如基本的数据结构、用户界面元素等,可以存在于各种应用系统中;②领域共性构件:是应用系统所属领域的共性构成成分,存在于该领域的各个应用系统中;③应用专用构件:是每个应用系统的特有构成成分。其中的重复劳动主要存在于前两类构成成分的重复开发。  相似文献   

2.
基于构件的软件复用在软件企业中的实现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湖 《计算机工程》2002,28(11):265-267
阐述了基于构件的软件复用技术,利用其成熟的构件设计标准提出了一种比较实用的实现模型,并尝试此技术在公务网项目中的实践应用,极大地方便了软件复用,对提高软件开放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可复用软件构件的表示和检索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一、引言软件复用已经融入软件工程研究的主流,被视为是使软件开发真正走上工程化和产业化道路的希望。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软件复用是一个涉及到技术、方法学、管理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复杂问题。除了日常隐含发生的对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复用之外,最典型的复用活动表现为借鉴、理解、修改和集装各种不同抽象层次(从产品的概念、系统模型和规约到程序源码甚至目标码)、不同粒度(从系统构架、框架、类簇到代码片断)、不同形式(黑盒构造块、生成器、模板、设计模式等)的可复用软件构件来构造新系统和实现系统演化的过程。根据复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复用划分为产品复用和过程复用两大类,产品和过程都被称为可复用软件构件。本文将只讨论产品复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人们已认识到要解决软件危机的主要途径就是要采用软件复用,本文通过对SHCAN2000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叙述了该控制系统较好地实现了构件复用技术,并在实际应用中,验证了该控制系统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可复用软件构件表示方法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炜 《微机发展》2004,14(5):96-98
软件复用有利于提高软件开发的生产率和软件系统的可靠性,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使软件开发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软件构件是其核心技术和基本单位,它是将应用系统中相对稳定的成分提取出来,形成可以重复使用的软件单元。随着软件复用实践的深入,组织内部积累大量构件,对这些构件的组织、管理尤为重要。有效的构件表示和检索是实现高效复用的保证,从而大大降低复用成本。文中对构件的表示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为实践中的复用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软件复用的机器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个软件复用的机器支撑方法,复用的三个步骤获取,管理和施用均由机器自动或半自动地完成,并且构件块和构造型这两类可复用资源在其中得到有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大粒度软件复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自八十年代早期已来,国内外的学术界和软件界都十分重视复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软件复用是指在构造新  相似文献   

8.
恶魔 《程序员》2005,(6):132-132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OO 技术如日中天,OO 大师们却时常如坐针毡。因为开发人员发问:“为何使用了 OO 技术之后,软件开发的道路依然泥泞不堪?”。而他们唯一的答案就是一句含糊其词的“NoSilver Bullet.”如今这个框架、类库、平台如万花筒般百花齐放的年代,就该轮到提倡“面向构件”的大师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了。软件的高度复用,历来是吾辈梦寐以求的“天人之境”。然而,看看 EJB、COM 、CORBA 这些先辈,号角和鼓声尤在耳际,放眼望去却莫不是风声鹤唳之状。如果以悲观论者的角度看,这些失败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一种软件复用支撑环境的总体框架,根据面向对象概念模型讨论了软件复用支撑环境的核心-一个面向对象的可复用软件成分库原型 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复用构件库的软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可复用的库的软件开发发现已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范型之一,本文主要对基于可复用的构件的软件开发,复用环境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技术进行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