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现代包装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让设计学人深思,"日本味"包装与台湾"法蓝瓷"的成功为我国民族化包装设计提供思路。两者的成功具有相同的思路,烙上共同的艺术化特征、民族化特征、人文化特征、技术化特征、自然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少即是多,被无数设计师奉为经典。简约几乎成为现代设计响亮的代名词,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污染和能源缺乏开始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文章以月饼包装为例,结合简约设计和绿色环保两个理念,研究月饼包装文化,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绿色设计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试图解决过度包装这一问题,进而思考绿色简约的设计思潮对产品包装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杨茂林 《数码设计:surface》2010,(12):151-153
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些细小的教学误区和问题,比如只从平面设计和美化装饰的角度去思考包装设计的各种问题、只从概念和创意上去鼓励学生思考等,亟需推进教学改革。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从实用的角度、从解决问题的角度、从全方位、整体、立体的角度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学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相似文献
4.
5.
酒包装设计元素包括文字元素和图形元素,而文字设计元素需要表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语意,还包括图形语言。文章说明了酒包装设计中的几种重要元素为商标、色彩、图形、文字,并指出了各自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中国酒包装设计中对文字的综合设计是如何来运用"书画同源"的设计方法的,最后运用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为中国的酒包装设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供了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6.
燕杰 《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2007,(7)
现代社会,包装设计在商品销售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令人瞩目,包装使产品五彩缤纷、魅力十足。作为意识文化和经济活动的双重载体,民族化包装不仅是获取经济效益的竞争手段,也是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发展民族化包装的同时与现代设计思维紧密结合,民族性与国际化互相吸收并借鉴,必将形成具有中国代表性的优秀包装。 相似文献
7.
何彤 《数码设计:surface》2009,(2):49-51
在商业经济中,包装作为商品终端推广的重要环节,企业和商家对其是相当重视的。社会上的商业包装设计多重复,轻研发,包装在市场中识别性弱。高校中的概念包装设计重理论轻实践、重艺术轻技术,滞留在经济和市场之外。成为束之高阁的艺术品,非为人而设计的包装。所以寻求商业包装和概念包装两者间的平衡,让企业需求与院校培养目标达成共识。才能迅速推动中国包装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利润,一些商业欺诈现象泛滥成灾,不但未能受到遏制反而因技术的现代化而愈趋隐蔽。以低质低价的产品混充优质产品在一些业主看来似乎永远是一条致富的捷径。如果说设计艺术不单纯是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我们日常生活的质量的话,那么,设计师就有义务推动和促进公平交易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喜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审美情趣,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再现,又是民族精神的传播媒体。本文从喜糖包装的传统设计着手,提出现代喜糖包装的创造性设计策略,树立喜糖包装设计的新理念,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包装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直接为大众的生活服务,是沟通品牌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在现今品牌竞争的年代,包装的重要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其本功能价值,它己成为宣传商品、促进销售、创建品牌的重要因素.因此,商品以形形色色的包装成列在顾客眼前,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引起购买欲望,这也是包装设计的主要目的.本文以荼甘茶饮包装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茶叶包装设计完整的设计过程.首先从茶叶包装的功能、形式、材料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对比当前市场的要求,设计合适茶品包装的外形,选择符合茶品内涵的材料,完成文字、图形、图像的处理,设计整套荼甘茶品的系列包装,最后制作出产品成品效果图.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volume visualization system that accepts direct manipulation through a sketch-based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WYSIWYG) approach. Similar to the operations in painting applications for 2D images, in our system, a full set of tool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enable direct volume rendering manipulation of color, transparency, contrast, brightness, and other optical properties by brushing a few strokes on top of the rendered volume image. To be able to smartly identify the targeted features of the volume, our system matches the sparse sketching input with the clustered features both in image space and volume space. To achieve interactivity, both special algorithms to accelerate the input identification and feature matching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in our system. Without resorting to tuning transfer function parameters, our proposed system accepts sparse stroke inputs and provides users with intuitive, flexible and effective interaction during volume data exploration and visualization. 相似文献
12.
《Journal of Visual Languages and Computing》2007,18(1):22-47
Pedagogical algorithm visualization (AV) systems produce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that aim to assist learners in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computer algorithms. In order to foster active learning, computer science educators have developed AV systems that empower learners to construct their own visualizations of algorithms under study. Notably, these systems support a similar development model in which coding an algorithm is temporally distinct from view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the resulting visualization. Given that they are known to have problems both with formulating syntactically correct code, and with understanding how code executes, novice learners would appear likely to benefit from a more “liv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narrows the gap between coding an algorithm and viewing its visualiz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is possibility, we have implemented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Code,” an algorithm development and visualization model geared toward novices first learning to program under the imperative paradigm. In the model, the line of algorithm code currently being edited is reevaluated on every edit, leading to immediate syntactic feedback, along with immediate semantic feedback in the form of an AV. Analysis of usability and field studies involving introductory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suggests that the immediacy of the model's feedback can help novices to quickly identify and correct programming errors, and ultimately to develop semantically correct code.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民国年间的包装设计为论题,从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科技、设计理论、设计史论等角度全面分析、梳理其脉络,阐述了民国时期产品包装设计的起源、发展、壮大、成熟等历史特征和艺术特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元与传承铸造了民国时期的包装设计风格。作为中国特有的包装设计文化现蒙,笔者虔心整理论述。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当代艺术家们以新的眼光审视过去。并为今天的包装设计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从而推动包装设计理论、史论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玲杰 《数码设计:surface》2012,(6):55-57
赠送礼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相应地,礼品包装也是礼品的重要组成元素。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国销售市场的礼品包装越来越奢华、复杂,但其外形构造千篇一律,给人们视觉上带来审美疲劳,同时,包装材料、工艺的过度浪费了很多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那么,礼品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进行礼品包装设计?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商品包装的价值已与消费体验密不可分。文章以消费体验理论为基础和指导,以茶叶便携包装为研究对象,界定白领女性为受众群体。通过对白领女性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总结出人群对茶叶包装的特征要求,并以此作为茶叶便携包装的研究依据,进行包装设计特征总结、设计表现方法分析和设计要素定义。 相似文献
16.
17.
航空物流包装设计虽有"设计"之名号却长期以来都独立于艺术学科之外,设计艺术人士少有涉猎,这与其行业的特殊性息息相关。本文主要探讨航空物流包装设计的现状及艺术学科为其带来的影响,力求能为航空经济、为艺术学科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8.
经济繁荣的消费时代,土特产因其浓郁的地域特色赢得消费者的喜爱,进入了广阔的消费领域。包装设计在土特品商品化的过程中备受关注,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土特产包装市场良莠不齐的现象,文章结合乐陵金丝小枣这一土特产,阐述了方便化,自然化,特色化,环保化设计在土特产的包装设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发挥包装的魅力,提升土特产包装更高层次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