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方案思想设计 避障小车的方案设计思想是:由传感器感受外界的信号(包括:光信号,声信号,湿度信号,温度信号等),这些外界信号经过电路处理后转换成TTL电平,在MCU接收到这些代表外界变化的TTL电平时,由单片机内的程序判断是否达到要求(比如:温度升高到设定值)。  相似文献   

2.
RS485总线可编程序控制器I/O终端接续控制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设计了一种采用RS485总线通信的I/O终端接续控制器,用于PLC和被控装置之间的长距离控制.它可分为通信部分和外围电路部分:通信部分完成对信号的采集或传送,并通过控制MAX485完成信号的传输;外围电路部分完成对信号的隔离和电平转换,以使单片机处理的TTL电平信号和PLC或装置能够处理的+24 V信号相匹配.实验...  相似文献   

3.
采用5 V 0.6 μm标准CMOS工艺设计制造了具有RS232串行通信发送接口的传感器接口芯片.该芯片包含电荷泵和发送电路两个功能模块.其中电荷泵对5 V电源进行正/负倍压得到 7.6 V和-6.1 V的正负电平,并作为发送电路的电源,实现CMOS/TTL电平到EIA/TIA RS-232C电平的转换.3 KΩ和1 000 pF负载情况下,在230.4 kbit/s数据速率范围内,实现了TTL/CMOS电平到RS232电平转换的发送功能.将传感器的输出模拟信号经A/D变换后,即可经所设计的发送接口芯片实现传感信号的串行发送.为进一步实现基于标准CMOS工艺的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电路和串行通信接口功能的兼容集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种基于RS485总线的网络协议及其实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S485串行接口和传统的RS232C串行接口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①RS485的电气特性.逻辑"1"以两线间的电压差为+2~+6 V表示;逻辑"0"以两线间的电压差为-2~-6 V表示.接口信号电平比RS232C低,不易损坏接口电路的芯片,且该电平与TTL电平兼容,可方便地与TTL电路连接.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利用单片机取代工控PC机进行石英晶体频率检测分选的技术.石英晶体的振荡信号经过整形,分频,放大达到数字电路芯片要求的TTL电平标准后输入到CPLD(Xilinx 95108),CPLD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同时对输入信号和标准频率源信号计数.单片机控制计数的时间,到时后读出两者数值.它们的比值再乘以标准频率就是被测信号频率.系统结构简单,运行稳定,测量精度高.静态测频误差<400Hz,相对误差<10ppm.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高速条件下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文章提出了运用DSP与FPGA相配合的方式,控制CAN总线实现数据传输;系统采用SJA1000作为CAN总线控制器;采用PCA82C250作为CAN总线收发器;采用特有并行处理方式的FPGA实现对CAN总线控制器读写、使能等信号的控制;采用数据处理单元DSP与CAN总线控制器直接进行数据传输,省去了数据在DSP与FPGA之间传输的时间;采用两片74LVC4245完成3.3 V TTL标准信号与5 V COMS电平信号之间的转换;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数据传输过程稳定可靠,可以基本满足高速信号的处理与传输要求.  相似文献   

7.
通用串口适配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单片机C8051F020的通用串口适配器的设计与实现方法。通过用C51语言对单片机进行编程,控制与RS-232(232电平)、RS-232(TTL电平)、422接口的数据通信;用C++ Builder作为开发平台,通过RS-232接口实现上位机对适配器各通信端口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自动化信息》2009,(11):18-18
继电器(无源)通断开关信号、TTL电平信号输入,采用数字校正及自较准技术,测量精确稳定,消除了温漂和时漂引起的误差;  相似文献   

9.
本文设计的WIFI智能小车的主要部件有电机,车体,控制芯片,WIFI收发模块,舵机,电源辅助部件有蜂鸣器,电平转换器等.本文设计的WIFI智能小车能够通过智能的终端设备发送控制指令到无线路由器,然后无线路由器会将接收到的指令传输到单片机只之中,单片机将会将会依据智能终端发出的指令对智能小车之中的电机,舵机等部件进行控制,进而实现对小车运动状态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80C52单片机与TPUP-AF打印机的串行通讯为例,详细介绍了一种不使用电平转换芯片实现TTL与EAI电平软转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抑制由路面不平引起的车辆振动,结合磁流变阻尼器和空气弹簧的变阻尼/刚度特性,设计了含内置永磁体式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基于电磁学原理,对内置永磁体式磁流变阻尼器的力学特性建模.建立了1/4车辆二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利用野草入侵算法对常规模糊算法规则进行优化,开发了野草入侵-模糊混合控制策略对内置永磁体磁流变阻尼器的空气悬架进行半主动控制.为验证该控制策略在磁流变空气悬架的半主动控制效果,进行了C级路面随机输入及凸块脉冲输入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可知,野草入侵-模糊控制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综合性能.并且通过台架试验进一步表明,利用该控制策略能够使车身振动加速度及悬架动挠度分别减小25.87%、35.13%.  相似文献   

12.
在电磁轨道炮发射过程中,为了实现自动控制并结合相应数据分析电磁发射过程中各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整体系统性能;从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设计实现了电磁轨道炮控制系统,采用同步触发时序控制方式,进行放电电流波形采集;通过对比轨道炮的不同长度分析整个系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电磁轨道炮充电电压变化时,电磁轨道越长,放电脉宽增加,系统的整体效率得到提高;采用DSP控制系统对电磁轨道炮进行自动控制,具有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试验数据精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电子设备的电磁屏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照电磁屏蔽的理论,给出几种电磁屏蔽效能的计算方法,同时分析了影响电子设备电磁屏蔽效能的主要因素,对实践中一般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特殊的屏蔽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防信息泄漏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计算机中的电磁泄漏严重威胁系统的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泄漏措施,概要地说明了计算机中信息的泄漏方式,分析TEMPEST技术研究的内容,探讨了计算机中利用噪声干扰源,采用屏蔽技术,“红”/“黑”隔离技术,滤波技术和布线与元器件选择等防泄漏技术,以及键盘,软盘驱动器,CRT显示器和打印机等外部设备的防泄漏技术,探讨了发展我国TEMPEST技术的5项措施。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一种具有路径记忆功能的智能车控制系统。该智能车使用红外光电传感器实现路径识别,依靠电机驱动前进,使用舵机帮助智能车转向。该系统采用路径记忆算法对智能车进行控制,将记忆下的赛道信息作为主要控制信息,通过提前判断弯道的曲率大小,从而得到一个最佳过弯速度,使其运行更平稳、快速。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视频遥控小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设计出了一套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的视频遥控小车系统。为了能够远程控制小车的运行状态,采用无线视频发射与接收模块将小车在现场采集到的视频信号显示在PC机上,以便控制室的人能够观察到小车现场的实时情况,利用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完成主控体对小车的控制及小车运行状态的反馈,最终实现了小车的远程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的电磁干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地分析了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电干扰的形式及其影响,讨论了干扰的耦合方式,分析了计算机工程中常用的干扰抑制和隔离方法,提出了一种较理想的供电、接地和避雷的电磁兼容系统方案,可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对多个区域的电磁环境同时进行监测,分析了分布式电磁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确立了监测系统的硬件连接方案,利用以太网-GPIB控制器、集线器和控制计算机来对多台仪器进行集中控制的方式,设计了相应的系统软件。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备同时控制多台频谱分析仪的功能,能够实时测量电磁频谱、背景噪声、频段占用度等数据,具备测量数据存储、回放与分析、报表生成的功能,具有状态反馈和异常状态提示的功能,完全能满足多个区域电磁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标准井中井下电缆的受力分析,结合电磁学原理、自动控制技术等,设计一套电缆自动注磁方案。文中通过对测井电缆的材料特性分析,结合脉冲充消磁原理,设计了测井电缆注磁、消磁装置,并采用DSP进行注、消磁开关控制。  相似文献   

20.
The multiple performances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are given by applying theoretical/heuristic knowledge to hierarchical control loop in various ways. It is shown tha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motor control, the operation speed of path control, the cost-performance/productivity of machining control, and the margin to the due dates of intelligent machine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using the knowledge of electromagnetism, dynamics, machining and scheduling, respectively, with sensor signals in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