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拓宽Ag膜波长调制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的工作波长区间,将TiO2膜沉积于Ag膜表面制成Ag-TiO2复合薄膜.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厚度Ag膜和As-TiO2复合膜波长调制型SPR光谱特性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共振吸收峰显著依赖于Ag膜厚度;当保持Ag-TiO2复合膜厚度60 nm时,复合薄膜SPR波长随TiO2厚度的增大而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发现红移;与60 nm厚Ag膜共振波长相比,12 nm厚TiO2与48 rnm厚Ag组成的复合膜共振波长红移超过200 nm.  相似文献   

2.
在透明介质的表面,利用胶体金单层和蛋白质修饰胶体金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放大效应,发展了一种检测生物大分子的新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检测了不同浓度的羊抗人IgG.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受探针和目标分子体积的影响,不需要昂贵的实验仪器,操作简单,通用性好,并有望制成点阵芯片,实现高通量检测.  相似文献   

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是分子生物学与光学、电化学、微电子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是分子生物学信息分析检测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了得到基于相位检测、角度检测和波长检测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的高检测精度,利用Matlab建立了Kretschmann模型SPR传感器的数值仿真软件.系统地进行了棱镜折射率、测试介质折射率、金膜的厚度等因素对3种不同检测方式的SPR曲线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角度调制时与介质折射率增加时,SPR角也相应增加,相位检测对传感层的折射率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U)可对轻微肾脏损害进行早期诊断,也可对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的心脑血管事件进行预测。实验将抗体通过巯基自组装固定于Au膜表面,研制了一种快速检测MAU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结果表明:直接检测法可以检测到0.3μg/L的MAU,而纳米Au放大法检测限可以低至0.03μg/L。  相似文献   

6.
简单介绍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的原理之后,比较详细地介绍近年来其应用情况及相关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测量液体折射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现象产生的原理和激发条件进行了阐述.通过自行设计的一套光纤表面离子体波传感器测试系统,测定了从0%~70%的不同浓度甘油水溶液折射率与共振波长的关系,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并和理论分析相吻合.由此得到一种基于光纤SPR传感技术的液体折射率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8.
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光纤传输技术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有机结合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是实现微量生物和化学活性物质定量测定的重要技术之一。介绍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基本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纤传感器的制作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高灵敏度双待测物质通道的宽温度范围区间的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光子晶体光纤(SPR-PCF)型传感器.利用SPR技术,通过纤芯损耗谱测量共振波长的变化达到对不同温度测量的目的,并且结构简单,易于测量操作,其工作的波长范围可以调节.实验结果表明:其温度测量区间为-80 ~80℃,可以得到最大光谱灵敏度3 nm/...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光纤SPR(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制作工艺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光纤先固定后部分镀膜的SPR传感芯片的制作方法.依据电磁场和射线理论,分析并讨论了此种波长调制部分镀膜SPR传感芯片的工作原理,采用MEMS制作工艺对探测光纤进行封装固定以后,再对光纤进行部分镀膜,其结构简单,工艺性好,易于实现批量化.最后,搭建了一套基、于波长检测的光纤SPR测试系统对其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折射率范围为1.33~1.36时,共振波长同折射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光谱仪分辨率为0.1 m时,其分辨率可达到3×10-5折射率单位.  相似文献   

11.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技术,建立了一种可以快速准确分析血样中C反应蛋白的新方法。SPR传感器采用Kretschmann结构的角度连续扫描方式,使用2个步进电机分别驱动棱镜和光电检测器件转动进行单一样本的高精度分析。将C反应蛋白抗体修饰于敏感芯片表面,通过SPR传感器对血样中C反应蛋白浓度进行检测分析。利用SPR方法和传统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标准C反应蛋白样本和200份感染性疾病儿童患者(7~10岁,男112名,女88名)的血液样本,结果表明:SPR方法检测标准样本的线性变化区域更大。在患儿血样的检测中,尽管2种方法的结果基本相同,但是SPR检测速度更快,样本需求量更小、重复性更佳。这表明SPR生物传感分析方法在C反应蛋白检测中比传统方法更具优势,有望在临床检验分析中得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上分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的条件,给出了k层Kretschmann棱镜耦合模型下的反射率R大小的公式,编写了Matlab仿真软件,仿真了4层Kretschmann棱镜耦合模型下的反射率R大小与入射光波长、银膜厚度、棱镜折射率的关系。分析了仿真结果,得出了采用定角度方式时各装置参数的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3.
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检测对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纳米金颗粒和混合巯基自组装于金膜表面上,研制了一种快速检测IMA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同时比较了直接法和抑制法的检测下限。结果表明:直接检测法可以检测到393ng/L的IMA,而抑制检测法检测限小于5.0 ng/L。与现有的IMA检测方法相比,SPR生物传感器具有特异性好、检测下限低以及检测耗时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新型高通量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生化分析仪。基于图像分析技术和自动进样技术,该仪器可对微阵列SPR敏感芯片进行动态检测,实现高通量、多参数、多组分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对兔IgG和人IgG分别与羊抗兔IgG和羊抗人IgG的免疫结合反应进行了实验检测。结果表明:该分析系统具有灵敏度高、免标记等优点,且阵列芯片中所设置的参比单元可以消除溶液本体折射率和温度变化的影响,提高了测量精度和准确性;另外,芯片可以再生重复使用,降低了测试成本。  相似文献   

15.
应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检测过敏性休克死亡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试图为过敏性休克死亡提供客观诊断依据。首先,将16只健康豚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再分为死亡即时组和冷冻3 d组。以人混合血清诱发动物过敏性休克致死。采用分子自组装方法将抗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Anti-TPSAB1)固定在SPR生物传感器芯片表面,检测豚鼠血清中类胰蛋白酶。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类胰蛋白酶SPR响应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在冷冻3 d的条件下对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因此,基于SPR生物传感器在动物血清类胰蛋白酶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作为诊断过敏性休克死亡的一项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型SPR生物传感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生化传感器相比传统的生化分析方法具有诸多优点,而小型化则是其发展趋势之一。研制了一款小型便携式M in iSPR-2005型SPR生物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仪器具有较好的性能,其检测灵敏度达5.4×10-5R IU(折射率单位)。最后,讨论了仪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SPR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集成化手持式SpreetaTM SPR传感器快速检测大肠杆菌E.Coli 0157∶H7,利用大肠杆菌抗体的免疫吸附反应,采用亲和素—生物素系统放大检测的响应信号,并引入复合抗体作为第二抗体,整个检测过程在1 h内完成,实现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8.
SPR生物传感器温度特性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田浩  谢琳  杨静  曹毅 《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30(10):69-71,74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大分子检测时具有非常高的理论分析精度,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传感响应特性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在小型化SPR传感器中由于缺乏温度控制模块,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利用理论模型分析研究了环境温度变化对传感系统中光源、棱镜、金属薄膜和待测溶液等不同介质、光学检测器等的物理特性的影响以及由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