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才市场在网络工程人才需求与高职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之间存在矛盾,本文结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环节建设、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1+X"证书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文章基于山东轻工业职业学院"1+X"传感网应用开发证书制度试点,进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基于"1+X"证书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指导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主要经历了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一个阶段。课程体系构建是课程改革的基础,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了IT职业能力培养渐进式课程体系。本文根据结合我院示范院校建设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职业岗位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一类重要就业方向。本文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课程组建设的实践,介绍了以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设计、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和职业技能取证融合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本文以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背景,采用工学结合的2+1模式,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开发课程体系;将CCNA认证体系完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双证培养。  相似文献   

6.
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制定遵循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前提、以岗位需求为起点、以职业能力标准为导向、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引领的行动路径。在制定职业本科软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过程中,要分析软件行业现状与趋势以及人才需求变化,提出标准应当立足软件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明确职业本科“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及其职业面向,培养目标,构建数字化课程体系,改造与升级数字化教学条件,以教学团队为抓手建设师资队伍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依据当今社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评价标准化、课程建设精品化和专业教材系列化的建设思路,并对具体的建设措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国内高职院校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传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着专业特色缺失,课程设置繁杂,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教材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我校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技能训练、实践模式等专业建设方面进行探究,提出以职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专业建设的思路,围绕职业岗位设置课程,提升高职生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9.
分析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市场前景,调查移动应用开发行业的岗位需求,研究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岗位的基本素养需求、基本职业能力需求和扩展职业能力需求,并分析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从而培养适应移动应用开发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中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是2019年新增补的专业,其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案还处于空白阶段。针对该专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及人社部发布的2个新职业工种,进行典型职业领域分析,根据典型职业岗位,总结相应的职业能力,通过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准确定位课程建设目标。为本专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课程整合为手段等基本原则。本文从信息安全岗位群出发,分析专业职业目标、职业能力与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提出我院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解决方案,并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尽量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不脱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我校为例,对西部开发中高专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教学环境、教学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与建设实践,探索一条"适合实际第一线需要、符合数据库应用及管理岗位人才培养规律、体现其以抽象思维型教育与形象思维型教育相结合的专科专业建设特色"的培养该专业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围绕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皮具设计专业所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在专业调研、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了适应皮具工作岗位的能力型专业课程体系。其创新点是打破传统的以知识系统化为特点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以及理论与实践训练相分离的传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理、实一体化的能力型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李岚 《软件导刊》2013,(11):46-47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从基本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3个方面构建软件人员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测评指标的权重。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15.
《软件工程师》2014,(8):32-33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最重要的问题。而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则应该反映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专业能力目标。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流程,确定职业专业能力和教学项目,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构建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满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将职业标准与岗位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发出一套符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针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支持职业资格认证的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将国家的职业标准与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结合起来,对高职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为广大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模式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和内容改革的主要依据是以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为目标。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应用过程系统性原则,而不是学科系统性原则。因此,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应当注重实用性,多考虑实际应用及其变化对高职毕业生能力上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高等职业教育是专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全面教育。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讲求实用、实效,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教学体系;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必需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和持久的自我教育能力。普通高等教育专业教学…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近年来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良好的条件实施教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进而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专业建设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构建一个科学而实用的专业见习体系,在这个见习体系的框架下开展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可以更高质量地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劳动者的功能。本文将五年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见习体系研究的出发点与落地点,从职业岗位要求、课程体系以及学生能力发展规律三个维度开展研究,对见习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朱冠良  苗耀州  舒韦 《福建电脑》2014,(10):192-193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以应用为核心的工科类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技术素养的要求很高。随着电子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整个电子行业对实践教学的质量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目前电子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实践教学质量问题,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反馈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应用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之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以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为例,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理论学时比重过大、课程体系不完善以及脱离职业岗位需求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应用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以需求为导向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141”专业课程体系和职业岗位方向,创新了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搭建了校内外双育人实践平台以及建立了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研究与实践,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提升了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