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快速采集色选机下料振动器的振动参数,简单直观地获取振动器的振动状态,有效地改善振动器的工作性能,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色选机下料振动器振动状态检测系统。系统主要由振动加速度传感器、FPGA处理板卡和上位机显示器件组成,通过传感器的振动数据采集、FPGA处理板卡的数据处理与通信以及上位机的数据接收,该系统能够在线显示振动器工作时的振动波形,并给出相关参考信息。经采样与通信过程中的时序仿真以及振动检测平台的实验测试,该系统能够在线得出振动器工作时的振动加速度波形,并给出最大振动加速度,通过相应的转化可作为振动器改进的参考依据,因此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一种基于以太网的多通道ARINC429总线板卡,上位机通过以太网络接口可以方便地实现与ARINC429总线上的组件通信。内部集成多种可通过上位机配置的数据处理功能。给出了系统的整体构成和软件流程,重点阐述了板卡内部数据包定义和数据格式转换等内容。实验结果表明,该板卡可以稳定地实现以太网数据与ARINC429数据字的转换,完全满足航空测控系统数据通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黄誉  李俨  王新民 《测控技术》2011,30(3):22-25
测试系统中的信号源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准确反馈被测部件各项性能参数的关键.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波形发生板卡,采用Verilog HDL实现FPGA内部逻辑电路设计,采用DDS算法实现波形频率.总线选择BLVDS,FPGA完成BLVDS总线上数据的接收、发送,以及数据的缓存,上位机指令和板卡反馈数据依照Modl3...  相似文献   

4.
孙先松  王鲁涛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22(8):2412-2414,2418
1553B芯片测试系统由上位机和下位机两部分构成,下位机是用两片DSP芯片作为控制芯片构建两个1553B总线的终端,上位机在计算机上用LabVIEW平台控制一块1553B的总线板卡,并且通过串口发送各种测试命令给下位机,共同完成对DDC公司的BU-61580系列芯片的内部功能、总线协议功能及电气特性测试,对被测芯片处于BC、RT、MT三种不同类型终端时的各种功能与时序进行直观显示;测试环境与芯片在实际运用中效果一样,可以对芯片进行筛选,成本低;通过在某单位实际应用表明,该测试系统具有测试简单、功能全面、性能稳定的特点,系统还可自检,满足了用户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ARINC429是一种快速、可靠和高效的航空电子设备及其系统之间通信的规范。本文研究了基于Field-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的ARINC429协议的板卡,该板卡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PCI总线来进行2个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通信数据使用ARINC 429协议编码。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电源复位电路、下载配置电路、PCI电路以及接收和发送电路。系统程序设计主要分为上位机和下位机。经过软件仿真和现场调试后,板卡性能稳定,各项指标和功能均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上位机与PCIe板卡之间的通信,设计了基于WDF驱动模型的PCIe驱动程序,通过应用层对标准Win32 API函数的调用,实现了上位机对驱动程序中相关函数的调用,从而实现了上位机对PCIe板卡的读/写操作、DMA操作以及中断处理.经测试,该程序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设计并实现的通信板卡是以FPGA为核心的SDLC通信板卡部分和以上位机为核心的控制及显示界面部分组成,其中通信板卡根据上位机传送的指令,转换为对应的命令帧格式,并按照SDLC协议将命令帧转换为串行数据发送,同时接收返回的测量数据,按照SDLC协议转换为并行数据,由ISA总线传送给上位机存储并显示。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种由C8051F340单片机控制的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轴角信息采集板卡.该采集板卡能将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的轴角位置信号、角速度信号准确记录并保存下来.上位机可通过USB或RS485通信接口直接读取数据.该采集板卡硬件系统组成简单,扩展了通信接口,满足测量精度,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而且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以PC机作为上位监控机,双容水箱系统作为被控对象,采用研华MIC-2000系列工控机及其板卡为系统硬件,基于WindowsCE.net 6.0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开发DCS监控系统.系统在OPC技术规范之上利用工业组态软件"组态王"设计人机界面,通过Internet实现上位机与现场控制站的信息交互,同时加入PID控制算法...  相似文献   

10.
提高测试程序的移植性和仪器互换性是自动化测试系统在软件设计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目前,已经推出了多种互换性规范和标准,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专用测试设备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非标准仪器、板卡,它们的驱动程序不符合标准和规范,在软件开发中无法直接使用现有的互换性技术。为此,提出了一种针对专用测试设备的互换性实现方法,通过对测试设备功能需求的系统级抽象,忽略仪器、板卡的具体细节,提供了规范的需求接口。测试程序只针对该需求接口开发,实现了业务逻辑与底层驱动的分离。建立测试设备的驱动接口和驱动组件,封装对各种非标仪器的控制,减少由于硬件变化对软件的影响。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有效提高了专用测试设备的互换性。  相似文献   

11.
文中结合自己软件测试入门阶段的体会介绍了识别测试需求、设计测试用例和执行测试用例,其中识别测试需求重点介绍主动获取需求、确认需求的优先级两方面,设计测试用例着重介绍了测试用例的基本格式、加强测试用例的评审和定义测试用例的执行顺序,执行测试用例主要介绍搭建软件测试环境,执行测试用例和更新测试用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HC/HCT系列电路测试程序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在整机系统上,HC/HCT类电路应用还十分广泛。严格测试电路的功能及交、直流参数十分必要。在多年测试实践基础上,文章提出了HC系列电路测试程序设计概要,对于一些关键测试技术亦作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13.
软件自动化测试技术的出现,大大减轻了软件测试人员的测试压力,显著提高了测试工作的效率,但是自动化测试脚本的编写和维护工作也是测试自动化所面临的一项挑战。针对自动化测试脚本的编写和维护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RFT的测试脚本自动产生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测试工作的效率,降低编写和维护测试脚本的开销。  相似文献   

14.
自动化测试脚本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件自动化测试技术的出现,大大减轻了软件测试人员的测试压力,显著提高了测试工作的效率,但是自动化测试脚本的编写和维护工作也是测试自动化所面临的一项挑战。针对自动化测试脚本的编写和维护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RFT的测试脚本自动产生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测试工作的效率,降低编写和维护测试脚本的开销。  相似文献   

15.
基于脚本的构件测试自动化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倪铭  黄萍 《计算机工程》2010,36(6):94-96
针对传统的测试自动化技术已不适用于构件的问题,提出基于脚本的构件测试自动化框架。将面向对象单元测试自动化框架xUnit与数据驱动的测试框架结合并改进,实现构件测试脚本自动生成、测试脚本自动执行、测试结果自动验证与记录。实例表明,该框架能有效对构件进行自动化测试,自动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Web应用的层次化测试方法,设计并实现了Web应用测试集成环境,该环境面向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软件测试的需要,对测试需求管理、测试脚本生成、自动化测试执行、测试报告生成等任务进行了集中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软件安全性检测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了网络软件安全检测的重要性,介绍了现有的主要检测方法,包括形式化安全测试、基于模型的安全功能测试、语法测试、基于故障注入的安全测试、基于属性的测试、模糊测试、基于风险的安全性测试、基于故障树的安全性测试以及基于渗透的安全性测试。  相似文献   

18.
基于Junit自动生成类测试案例框架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对Java程序的抽象类、包含内隐类的接口、其它内隐类和普通类的测试提出了不同的测试案例模式,结合Liskov替代原则对类测试的要求,实现一个基于Junit生成包含测试神谕的测试案例框架的工具。借助该工具,程序员在编写测试案例时,只需在自动生成的测试案例框架中添加测试数据就可获得完整的测试案例。  相似文献   

19.
测试用例最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测试用例最小化问题的形式化描述,提出并实现了两个新的用于用例最小化的算法.与现有其他最小化算法不同,这两个算法在考虑了每个用例测试覆盖度的同时,还考虑了用例的测试运行代价,目的是提高最小化效率.最后给出了对这两个算法进行实例研究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用例最小化技术能有效缩减回归测试用例集的尺寸,大幅度降低回归测试费用,提高最小化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加有效地检测移动应用缺陷,论文提出了一个自动化测试框架;该框架包含了常见GUI控件识别、测试用例生成,排序以及事件流模型的API。框架根据应用程序GUI运行时状态信息生成可执行的测试用例;这些测试用例可以组织成测试套件。一个实际案例证明了该框架如何贯穿整个测试流程,降低测试自动化工作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