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移动多媒体网络应该能够同时支持传统的数据业务和实时交互式多媒体业务,并能够为用户提供QoS保证.在无线移动网中提供QoS保证,呼叫接纳控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呼叫接纳算法中资源预留方案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一种适合于移动多媒体网络的自适应呼叫接纳控制算法.  相似文献   

2.
一体化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是一种全新的"标识分组网络"体系结构.为保证一体化标识网络的服务质量,结合现有IP网络的服务质量保证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标签转发的QoS保证机制.该机制引入一体化服务质量管理器,能够动态地管理域内资源,实现QoS路由;采用流标签转发机制,可实现快速交换和传输;采用接纳控制和资源预留,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经试验证明,所提方法能够为一体化网络上承载的语音、视频等实时多媒体业务提供有效服务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3.
林军  倪宏  孙鹏  张辉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30(11):3346-3348
针对软实时任务的服务质量(QoS)控制问题, 提出一种采用核密度估计预测控制的资源自适应调整方法。该方法首先结合资源预留策略建立软实时任务的服务质量模型, 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 在无法预知和假设具体作业执行时间分布的前提下通过滑动窗口样本预测当前作业的执行时间概率分布, 反馈控制器基于预测值和上一个作业完成时获得的服务质量动态调整资源以保证当前作业服务质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核密度估计的预测控制能有效保证任务服务质量, 在大的系统扰动下能稳定收敛。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区分服务网络的确保服务的动态资源提供方案:基于聚集状态的分布式动态资源管理。该方案在网络节点基于聚集状态进行接纳控制和动态资源预留,不需要核心节点保存单个流的状态,因此,该方案是可扩展的。方案包括一种轻量级动态资源预留协议和网络节点动态资源管理的相关算法,如状态建立、管理和接纳控制决策算法。该方案中,网络节点聚集状态的建立使用了基于实时流量测量的方法,在提供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QoS)保证的同时,得到了统计复用的增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简化了信令协议,也使该方案具有很好的健壮性。  相似文献   

5.
郑晶晶  高胜法 《计算机应用》2003,23(Z2):319-320
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IP网络具有双重QoS保证的VOD流媒体系统结构.此结构使用RSVP协议对流媒体预留资源,资源预留采用基于节的资源管理方法;服务器端通过RTP协议传输实时多媒体数据流,RTCP协议监视传输服务质量进行动态QoS控制,因此对基于IP网络的VOD系统的流媒体传输QoS提供了双重保证.其客户端使用SDP协议取得流媒体文件描述信息和组播地址,通过RTSP协议与流媒体文件服务器交互,建立和控制多媒体会话.  相似文献   

6.
多媒体信息网络QoS的控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林闯 《软件学报》1999,10(10):1016-1024
文章综述了多媒体信息网络在服务质量(QoS)研究方面的一些最近的工作,着重论述了接纳控制和信源整形、QoS选路和资源预留、基于QoS的传输调度、综合服务网的QoS控制等问题.文章还描述了多媒体信息网络QoS控制的技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基于跨层的自适应带宽预留和多重QoS保证的802.11eEDCA分布式流接纳控制。首先自适应分配各站点OFDM子载波比特以最大化信道容量,并将比特率跨层传送到MAC层。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测量的动态带宽预留机制,使预留带宽自适应各用户信道特点和业务特征;提出了半模式化的中心控制的剩余因子估计方法,从而克服了直接测量的不准确性和分布式估计的局部性,并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提出了基于协议模型的带宽和碰撞率双重接纳标准,使多重QoS参数同时得到保证。通过这些措施得到自上至下的自适应接纳控制。仿真表明,提出的接纳控制机制能较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好地保证业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无线移动网络中的QoS是最近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资源预留协议(ResourceReserVationProtocol,RSVP)是一个关键技术.为了提供更多的服务,蜂窝在变小,这样切换更频繁了.因此为了保证切换时的QoS,需要进行资源预留.当有多个移动主机需要进行预留时,就需要对它们进行优先级排序.本文提出一种在全IP移动网络中基于信令预测优先级排队的动态排序算法,以有效地对多个移动主机进行资源预留.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既保证了快速切换,又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预留,有效地分配了有限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崔玉萍  孙华 《微机发展》2006,16(12):100-103
全IP移动网络中的QoS是最近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资源预留协议(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RSVP)是一个关键技术。为了保证切换时的QoS,需要进行资源预留。针对RSVP不适应移动环境的缺点,文中在全IP移动网络的接入网的微移动域中,提出一种动态资源预留的QoS解决方案,实现微移动协议和RSVP协议之间的互操作。当有多个移动主机需要进行预留时,需要对它们进行优先级排序。文中提出了一种在全IP移动网络中基于信令预测优先级排队的动态排序算法,以有效地对多个移动主机进行资源预留。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一种基于松弛时间的服务网格资源能力预留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资源能力预留为网格服务提供确定的QoS保证是实现服务网格QoS管理的基础和关键.针对确定性资源能力预留的"资源能力碎片"问题,提出了一种支持松弛时间的灵活资源能力预留机制,并设计了支持松弛时间的资源预留请求接纳控制算法.在CROWN的节点服务器上实现了该机制,并通过仿真实验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和已有的确定型预留机制相比,支持松弛时间的资源能力预留机制,使资源能力调度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可显著地提高网格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多接入边缘计算的兴起使得计算和网络资源的部署逐渐靠近终端.随着服务数量的增多,为了向用户更好地推荐服务,如何在复杂、动态的边缘计算环境中实时、准确地预测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成为一项挑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服务负载实时预测QoS的深度神经模型(QPSL),它可以为边缘计算中的QoS预测提供缺少的负载状况感知和周期感知.首先,对服务的负载状况进行特征表示,并通过时序分解模块获取时序特征.其次,将CNN和BiLSTM结合,学习潜在的时序关系,生成不同时刻的状态向量.然后,基于Attention机制为历史时刻的状态向量分配权重,从而构造未来时刻的状态向量.最后,将上下文嵌入向量与状态向量送入感知层完成实时QoS预测.基于真实的融合数据集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QPSL在响应时间和吞吐量任务上的MAE分别平均提升了10.28%和10.87%,优于现有的时间感知QoS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设备端口链路流量,提出两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预测模型。第一种针对在大时间粒度下平稳变化的流量;第二种则针对在小时间粒度下波动剧烈的非平稳流量。通过选用不同的数据划分方式与模型训练方法,构建两种具有不同网络结构的流量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前者在处理平稳变化的流量时能够达到极高的预测精度,后者在处理非平稳流量时具有明显优于SVR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在第二种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参数可调的链路拥塞预警方案,实验证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It is not a simple and trivial work to set up an appropriate network traffic model. A fractional Alpha model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nd two proofs based on flow and session level, respectively, are given. Based on this model, the lower bound for the residual of the queueing distribution is deduced. Comparing the residu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RDF) based on our model with it based on other models, we find our formula matches the real RDF better. Based on this formula, we can predict the need for forwarding performance. Then a novel QoS routing algorithm based on this prediction is proposed. Last we demonstrate a simple example to denote how our algorith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utility of bandwidth and amount of traffic and guarantee QoS.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网络应用逐渐兴起,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组成也越来越复杂。网络流量分类技术作为增强网络可控性的基础技术之一,不仅可以帮助网络运营商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而且能够对网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确保网络安全。本文综述了网络流量分类领域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对这些传统方法进行比较,分别指出它们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高速网络环境下的实时分类、加密流分类、精细化分类、协议动态变化时的分类等现实挑战,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和分析。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由于现有的无线Mesh网路由研究多寻求当前时刻的最优路径,缺少流量均衡机制,影响了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益。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QoS的流量均衡策略。通过研究蚁群算法,重新定义启发信息和信息素更新规则,将节点和链路负载加入到路径选择的权衡因素中;同时,考虑到Mesh节点到骨干网的通信,提出针对网关节点的流量均衡机制。改进算法以业务QoS要求作为约束条件,使路径规划倾向于负载度低的链路和节点,为后续业务的路由选择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数据量的增多,该算法始终可以保证业务QoS,实现了严格的QoS约束,并且能有效提高链路利用率,在路由质量方面优于中心节点法和改进信息素法。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流量抽样测量方法主要基于传统的数学理论,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网络流量的特征,基于此,提出基于FARIMA流量预测的抽样方法,根据流量预测值动态调整抽样率,既减轻了CPU的负载,又节省了存储空间。通过对比实际使用中的流量抽样测量方法取得的数据报文样本均值和Hurst参数,表明该方法能够正确体现原始数据的流量行为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混沌相关理论对具有综合业务应用的IP网流量进行了混沌特性与预测分析,提出了基于混沌预测的IP QoS实现模型与算法。OPNET的网络仿真实验表明,与传统的静态QoS参数配置方法和基于测量的QoS设置方法比较,该模型及方法在网络重负载环境下使各业务的QoS性能指标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8.
IEEE802.11e中基于无确认策略的EDCA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分析了IEEE802.11中DCF和IEEE802.11e中EDCA两种信道接入机制,研究了无确认策略在两种机制下对语音等实时业务QoS的支持能力。通过opnet软件仿真得出,相比于DCF,基于无确认策略的EDCA机制提高了实时业务的QOS,对当前WLAN网络中实时业务的传输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To support the widespread demands for integrated services various solu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to provide guaranteed Quality-of-Service (QoS) services in packetswitched networks. These solutions usually require fixed route selection and resource reservation on a per connection basis. The routing and reservation decisions, combined with load fluctuations, introduce the problems of network unavailability and loss of network management flexibility. We believe that these problems can be alleviated by transparently rerouting connections to properly balance the network load.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solution that supportstransparent route modification ofguaranteed QoS connections during the life time of the connections. As the emphasis of this work is to support transparency we must ensure that during and after the rerouting, the QoS guarantees made to the client are preserved, and the interface instances at both the sender and receiver are unaltered. Our solution includes the mechanisms that support the transparent rerouting of connections, and a routing algorithm that is based on the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the delay, and the jitter requirements of a connection. This routing algorithm can also use various administrative constraints and facilitate the reuse of resources currently reserved by the connection. To optimize the solution, additional mechanism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reduce the time needed to reroute a connection and to support rerouting of segments of a connection. The solution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Tenet scheme and route changes can be observed and controlled by using the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NMPv 1).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nd some initial measuremen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demonstrate that such a scheme is useful, practical, and can be achieved with load overhead.  相似文献   

20.
刘广义  尹首一  林孝康 《计算机工程》2004,30(12):13-15,113
目前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的传输层网络设计中主要有两种可选方案。该文将分析和比较在两种方案下离线型流量工程算法的性能。采用网络仿真工具11s2.Ib7进行了算法实现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带宽受限的网络环境下(如无线网络或特种网络),在数据分组有效负载利用率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较小的数据分组长度能将离线型流量工程算法的性能与理论最优性能之问的相对误差减少80%以上。因此从流量工程的角度来讲,在MPLS传输层网络设计时采用ATM短信元格式将更有利于在各链路上均衡网络负载,从而获得更好的网络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