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这信息技术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中,物联网产业作为万亿级市场规模的产业,河南应该早做规划,争取一席之地。在河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之初,如何对未来产业的竞争力培育做好规划并按照既定线路进行物联网产业竞争力的培育,是河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之初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适合河南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两项重要举措:培育物联网产业专利竞争力和加强物联网技术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乡村休闲旅游环境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尤其是一些历史名镇名村周边的村落,其休闲旅游环境的规划设计尤为重要。文章以乌镇虹桥村旅游环境规划为例,分析该地区旅游发展优势条件,有效整合其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突出地方特色进行科学合理地旅游环境规划设计,从而促进其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温泉旅游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旅游开发的热点。陕西省咸阳市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历史和民俗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开发潜力巨大。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产品单一、服务不够人性化、文化内涵薄弱、可持续发展观念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树立长远观念,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针对不同市场推出不同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同时还要结合咸阳独特的民风民俗提升咸阳温泉旅游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咸阳温泉旅游的吸引力和品牌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竞争力成为吸引旅游人群的一个契机。芳香产业逐渐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其在旅游中的应用也带动了不少旅游景点,文章将从芳香文化入手,通过实例分析如何在旅游规划设计中对芳香产业更好的加以应用,推动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地域性课题,着重研究了地域文化内涵表达、地域文化特征及目前国内旅游业现状等内容。提出了旅游纪念品设计必须注重地域文化性的开发理念,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关照的重要性,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思考"旅游+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如何发展,并提出建议,以了解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采用有效的措施来适应当前的旅游发展背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和旅游的需求逐渐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以文化为产业核心基础的动漫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不仅打破了两者间的产业边界,更是开启了城市文化传播的新窗口。文章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在分析天津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天津动漫旅游的发展路径,从文化内涵、体验形式和文创产品三个方面论述动漫旅游提升文化街区旅游吸引力的可行性,为天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再添新亮点。  相似文献   

8.
韩江华 《网友世界》2014,(7):123-12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我国地理环境、古代军事活动和武术文化的资料。对我国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武术文化产生的背景以及古代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地理环境和古代不同时期的战争对武术文化的影响,对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靠性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海岛旅游逐渐取代传统旅游活动而成为主流,但同时也对海岛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围绕生态保护的基本目标,积极探索海岛旅游环境塑造和文化开发的新途径,对实现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阐述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旅游型海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总结绿道网络的功能及特征,指出构建意义;最后提出旅游型海岛绿道网络构建的原则及策略,并对绿道网络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是以美国的版权经济与英国的创意产业指标为基本内容的文化行业,在概念的界定上许多国家都把传统工艺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尤其是日本在传统工艺领域与我国非常相似,在将手工艺介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介入旅游产业的国际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在日本工艺文创旅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非物质遗产项目传播珠海的人文特色,使之成为珠海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拓展旅游景区门票的艺术发展空间,提升其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楚文化博大精深,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本文以楚文化研究为思考点,通过对楚文化开发背景和条件的分析,探讨楚文化在景区门票设计上的运用,阐述了开发楚文化景区门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旨在通过对楚文化景区门票的研发,进一步繁荣地方旅游产业,提升旅游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重庆旅游业、旅游纪念品及其产业基础进行分析,学习并借鉴其他地区旅游纪念品开发优秀经验,结合重庆旅游纪念品产业现实情况,提出创建基于重庆本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产业体系,并以竹制旅游纪念品为例,提出依托"竹艺工坊"建立与景区文化相适的"创-研-制-售"旅游纪念品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旅游,保护传统民居文化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方式。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图像分析法,探寻了文旅融合对传统民居的意义和可行性,并以泉州传统民居装饰为例深入挖掘其图案特征,进一步提出泉州传统民居装饰图案在乡村文旅品牌形象设计、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上的现代应用,实现泉州旅游产业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助共赢,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剑涛 《网友世界》2013,(3):46-47,74
民俗文化现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民俗文化的旅游大省。近年来其开发利用虽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广富林文化,归纳广富林文化代表性设计元素,探究广富林文化元素的应用和提取方法,并提出广富林文化旅游衍生品的具体设计思路。从广富林文化的视角,提炼其文化中的设计因素,并找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结合市场调查分析,确保旅游衍生品的设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对设计元素的分析、提炼和总结,提出了旅游衍生品业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促进广富林文化的传承和旅游衍生品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旅游商品的概念和山东菏泽地域文化资源现状出发,探讨了菏泽民俗文化旅游商品的现状,并针对菏泽旅游商品研发存在的问题,从菏泽地域文化的挖掘及其在旅游商品的转化方式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对策,以期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创设计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产业,它已被普遍地运用到社会、金融、文化等各个领域。文章基于对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要求,依据文创设计的特点,提出了文创设计在新乡村建设中与民俗文化、与乡村核心产业相协同、与农耕文化相一致的三个重点方向。通过文创设计与农村旅游结合成长,就是对农村文化维护的探索,帮助农村旅游产业踏上新台阶。而且,可以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准,宣传了当地的文化特点,使当地社会生态得以还原,从而使乡村的社会功能得得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开创出社会主义新乡村的新景象。文章以天津市宝坻区旅游为例,探索文创设计与农村旅游结合的可能性,用文创设计推广农村文化。  相似文献   

18.
滨海旅游,作为国内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沿海地区的海洋产业构成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发展滨海旅游文化,既是对沿海城市特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建设智慧海滨旅游的重要方式。本次课题选择滨海旅游文化中的"海滨烧烤"作为设计的研究对象,对滨海烧烤服务系统中的公共设施与服务设计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剖析中国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过程所面临的风险。研究发现,武术文化现代化割裂了传统性 与现代性关系,其民族性与世界性矛盾对立,导致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脱节,理论研究与传承实践出现断层,发展诉求与立法保护 面临失调。因此,中国武术文化现代化风险规避途径,应该推动武术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科学融合,加速武术文化“异质同构”发展 进程,实现文化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弥合理论研究与传承实践断层,平衡发展诉求与立法保障失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尚缺少统一规范,科学地构建景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导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本研究是在查阅文献、参考旅游景区相关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从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和旅 游支持四个维度、45 项具体指标创造性地提出了辽宁省乡村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通过运用专家咨询与 问卷调查法,使用Excel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实现了对评价指标的筛选整理,最终保留39 项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层 次分析法,通过构造14 个判断矩阵,运用Matlab软件确定了各项指标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及总排序权重,最终构建乡村旅游景区可 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