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讨论了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的实现方案。介绍了用TMS320C5409DSP芯片控制8019AS实现以太网通讯的硬件设计方案。实现了基于UDP协议的数据传输,并详细说明了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在高速数据传输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中,各个组成单元间的时钟同步是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关键。由于系统工作于局域网,于是借鉴了IEEE1588时钟同步协议的原理,设计出简易、高效的时钟同步方案,并在基于局域网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中实现微秒级的精确同步。鉴于方案的高可行性和高效性,可将其推广到其他分布式局域网系统中。  相似文献   

3.
基于FPGA的多通道同步实时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满足精密设备监测过程中对数据采集的精确性、实时性和同步性的严格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多通道实时同步高速数据采集系统。本系统采用Xilinx公司的Spartan6系列的FPGA作为核心控制器件,实现了数据采集控制、数据缓存、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和同步时钟控制等功能。经测试验证,该方案具有精度高、速率快、可靠性好、实时性强、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郑宏  辜勇彬 《自动化仪表》2004,25(8):55-56,54
提出了实现数字化气田智能SCADA系统的基本思路和方案。采用基于RTOS的前端数据采集与处理、CSM/GPRS/CDMA无线数据传输、数据挖掘技术的中心调度处理平台IDSS、SHD的移动办公等技术开发的智能化、分布式气田SCADA系统。经应用表明该系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基于无线数据传输的冲击波超压测试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冲击波场测量中存在的通用测试系统布设不方便和存储测试系统无法监测系统状态以及需要回收读数的问题,研究了具有无线数据传输与控制功能的爆炸冲击波压力测试系统,介绍了系统数据采集模块和无线数据传输与控制模块的设计。试验数据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能有效捕获数据并能实现无线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6.
超高速数据采集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现代工业测控领域很多应用中需要将高速的数据信号实时地接收进计算机进行处理并存储。设计实现了一种超高速的实时数据采集存储系统,该系统数据传输总速率可高达400Mbps,存储容量可以扩展至500GB以上,并详细讨论了该高速设计中采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基于LabVIEW超声信号的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了基于特定应用背景的超声波信号采集方案的实现基础上,介绍了利用NI公司的图形化编程开发平台Lab VIEW 来实现超声波信号的实时显示存储采样数据的方法,并进行了该系统平台的搭建.该方案克服了其它一些数据采集系统因采样频率过大而无法将全部数据存储等缺点,实现了数据的高速采集存储功能.结果证明了本方案的可行性和较好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嵌入式以太网的分布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林行  林君  陈祖斌 《计算机应用》2006,26(9):2258-2260
将嵌入式以太网应用于分布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解决分布式地震数据采集中的数据传输瓶颈。针对分布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接力式的网络拓扑结构,给出了基于该拓扑结构的网络协议设计要点,并着重讨论了其中IP的动态分配和路由表的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9.
CAN总线的时间触发调度方法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谦  郭万林 《信息与控制》2005,34(2):209-213
借鉴TTCAN总线时间触发机制和静态调度特点,利用微控制器的硬件周期中断,结合软件编程,提出一种充分利用了CAN 2.0 总线位仲裁特点的时间触发方案,并对以该方案进行数据传输时的总线带宽利用率和传输误码率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将CAN总线和微控制器的周期中断相结合,可以利用CAN 2.0 总线实现时间触发型应用,并获得较高的带宽利用率,该方案可应用于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等传输大量周期数据和少量非周期数据的场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满足用户的数据采集与应用需求,提出非关系型分布式大数据多分辨率采集系统设计。搭建分布式大数据多分辨率采集架构,引入Boosting算法将同一空间分辨率数据划分为同一类别,完成大数据的聚类处理;测量数据传输延时与时钟偏移量,同步配置分布式时钟;以大数据聚类结果为基础,以分布式时钟同步配置为依据,以用户需求数据分辨率范围为限制,在大数据聚类集合中提取相关数据,选取适当的存储节点保存提取数据,从而实现分布式大数据的多分辨率采集。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设计系统获得的数据采集速率最大值为140 MB/s,数据采集质量因子最大值为9.4,证实设计系统应用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11.
根据数据采集系统中有大量数据需要存储又要方便与计算机交互这一实际需要,提出在数据采集系统中嵌入USB—Host.实现用U盘或移动硬盘作为数据存储介质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基于CH375A的CAN-USB总线通信模块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CAN总线现场数据采集时必须有PC机参与和CAN总线与PC机通讯速率低的问题,提出了此CAN-USB通信模块设计方案;该方案基于USB主/从控制芯片CH375A,在单片机的控制下,既可以实现CAN总线数据采集系统中嵌入USB主机,从而完成把各节点采集的数据存入U盘,取代了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必须有一台PC机的模式;也可以通过USB设备接口将CAN总线数据转送到PC机进行分析处理并把PC机的数据或命令传送给指定的CAN节点,高效完成PC机与现场设备的通讯.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在CAN总线数据采集系统中应用U盘作为采集数据的移动存储器的方案.该方案基于USB主/从控制芯片CH375A,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实现了CAN总线数据采集系统中嵌入USB主机,从而完成把各节点采集的数据存入U盘,取代了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必须有一台计算机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基于TMS320VC5509A DSP及其内置USB接口传输的视觉传感器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系统的采集模块和通信模块,给出图像处理效果图,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完成图像的采集、处理和通信任务,保证了测量系统的精度和速度。  相似文献   

15.
远程移动心电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石  张新宇  鲍喜荣  张平  孙萍 《控制工程》2006,13(2):172-174
针对通常的心电监护只能在医院实施的问题,研究并开发了一种可随身携带具有移动通信功能的移动心电监护系统,该系统把嵌入式技术和无线通信GPRS技术结合起来。利用无线网络传送心电数据,实现了心电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和监护中心保持联系。而且,还提出了一种解决主机和移动单元通信的新方法:即采用USB接口代替以往的R5232接口。它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携带方便、传输速度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存储测试系统中记录仪的研制周期长、难以互换扩展等缺点,采用USB和SPI接口技术对其接口进行了改进。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控制了信号的有效采集存储,而单片机与USB接口芯片配合则实现了与外围器件的有效通信。实验证明,USB接口可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SPI接口可更方便地与无线控制及多种智能仪器实现对接。接口兼容将是记录仪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USB接口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本文介绍一种快速漏电流分选仪,对其电路原理进行了概述。它适用于钽电解电容器整条排测分选,具有整机造价低,测试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针对USB设备与主机通信存在的带宽瓶颈问题,设计一款基于USB3.0协议的高速通信架构,为嵌入式设备与PC之间的USB数据高速通信提供一种可选方案。本设计采用Cypress的EZ-USB FX3芯片作为USB的外设控制器,以FPGA作为整个硬件系统的主控芯片,通过对FPGA硬件系统进行设计,对设备固件进行设计与调优,该架构支持USB 2.0/3.0接口自适应,能够实现主机、国产嵌入式CPU、SRAM之间的两两可变帧长通信,硬件传输速度达到360 MB/s,数据连续传输速度达到148 MB/s。  相似文献   

19.
基于DSP的混场源电磁接收系统的USB通讯方案及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混场源电磁接收系统中,为了解决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大量数据传输的问题,提出用TMS320VC33和通用串行总线(USB)技术相结合实现通讯的方案。对比传统的串口通讯,大大提高了传输速度,为系统实时处理提供了条件。论述了采集系统的整体构成,详细介绍了系统通讯接口的硬件构成和软件实现。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其方便性特别适合应用于地质仪器。  相似文献   

20.
USB2.0在超声波探伤仪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探讨了超声波探伤仪的发展现状,在深入研究USB2.0通信协议的基础上,采用支持USB2.0协议的EZ-USB FX2微处理器,设计了一套超声波探伤仪数据采集系统,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和开发方法;使用USB2.0总线传输探伤数据,为超声波探伤仪设备与PC机之间的通信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