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阎英科 《软件世界》2003,(12):102-104
Consultation一词有请教、咨询、会诊之意,可见是针对复杂事情而言的。电子政务在原理上不但必要,而且100%可行。但作为一项工程,电子政务却是艰巨的、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比较单一的业务信息化系统,例如一个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某项行政审批的网络化实现,也往往涉及方方面面的错综复杂的问题。更不要说地方电子政务、部委电子政务这样大规模电子政务工程。  相似文献   

2.
《办公自动化》2003,(1):11-13
一、系统建设背景北京市电子政务“网上审批”试点工程是带动全市信息化建设的龙头项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电子政务”系统(一期)项目是该试点项目之一。通过建设该项目,将实现局审批政务工作的信息化,从而大大提高局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项目审批业务工作效率,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快捷、高效的服务。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促进勤政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3.
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2003年湖南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系统将继续保持全省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推进“网上湖南”建设,为推进全省“三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重点抓好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振兴软件、切实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不断完善信息化体制政策环境等工作。 ——将电子政务作为全省信息化的切入点加快推进。深入贯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并在运行中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报讯我国首个既有政府部门信息化实践专家,又有应用推进机构负责人以及著名IT企业政府业务高层主管组成的立足电子政务实践,交流建设经验,探讨发展模式的学术性研究组织——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2月26日正式成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致信祝贺。自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下发以来,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无论是政府部门专门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同志,还是在综合管理部门工作的负责人,或者是与电子政务紧密相连的政府采购等应用推进部门的领导,以及为政府信息化提供技术…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对加快推进信息化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门头沟区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就是为满足上至政府机关下到乡镇、办事处等多层次的电子政务需求开发的。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省级电子政务内外网业务系统应用现状及需求,阐述了省级电子政务内外网业务系统总体架构和政务云业务架构,结合省级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应用实际情况,给出了业务支撑类和跨部门的业务系统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7.
《首都信息化》2004,(2):7-8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的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工作会议透露,2004年政务信息化建设将围绕“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示范工程建设”等四项任务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8.
1 背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起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各种应用系统,如:企业内部的MIS系统、CRM系统以及电子政务系统.其中80%以上的业务系统部足采用B/S结构的Web应用系统.目前,这些业务系统已成为企业运营的基石,保存着如客户信息、财务信息等企业内部重要的核心数据.  相似文献   

9.
戴林 《信息化观察》2009,(10):25-25
今年3月,政务易电子政务系统在黔江沙坝乡全面推进,短短的6个月,不仅全乡和各村实现政务信息化,并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已成为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由于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规划与系统架构,使当今的电子政务存在安全隐患与信息孤岛等种种局限性。该文提出了采用SOA架构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方案及实现系统的关键技术,并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和《国土资源政务管理系统的信息服务系统总体方案》并结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其内容主要有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建设、网络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国土资源业务系统建设和服务系统建设。 首先,到2002年底,基本形成国土资源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制定了国土资源标准参考模型、数字土地数据库框架结构与规范、国土资源标准体系表、  相似文献   

12.
潘璇 《程序员》2005,(4):126-127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广泛和深入地发展.电子政务系统也在政府的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一轮政务电子化、信息化的建设高潮中。毫无疑问.电子政务系统不仅将大大提高我国政府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也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是政务,政府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维护,这些工作可以通过引入外包机制来完成。电子政务外包早已是一个热点话题。近年来中国电子政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各级政府部门建设网站总数达到了1万个,电子政务也从以基础建设、系统建设为主,进入到以应用为主的阶段。随着对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出于关注核心业务以及成本、技术、人员等因素,电子政务外包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软件世界》2005,(11):67-67
作为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水利信息化的进程。水利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综合应用平台和重点业务应用等多个方面。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是水利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的软件基础: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在其中起着关键的应用支撑框架作用,也是更好解决现阶段水利电子政务面临问题的关键。从逻辑结构描述,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由门户服务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业务协同平台、安全服务平台和统一管理平台五部分组成。建立水利电子政务系统中各类门户网站的公共技术框架。通过门户服…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政府职能部门常常根据自身的情况与需要,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和业务系统,这些业务系统往往是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不同的软硬件平台、并由不同的软件提供商开发的,而且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常会有防火墙或者代理服务器,这些跨平台异构系统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随着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要求、协同工作中数据交换的需求,迫切的需要我们解决信  相似文献   

16.
基于Web服务的电子政务应用集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电子政务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有力手段.该文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业务专网系统分层设计模型,提出了电子政务业务专网基于Web服务的应用动态重组和互操作的构架方法,探讨了Web服务应用动态组合的语法兼容性准则.最后,以上海市某区电子政务业务专网为应用背景给出了一个电子政务应用集成平台的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市级平台是北京市一项重大信息化系统工程,是该市电子政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布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系统,该平台依托北京市政务专网,通过统一调度、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业务协同的全新机制和模式,实现全市各个部门之间审批业务的互联互通和流程优化,通过互联网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政务服务,提高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促进了全市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北京市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市级平台作为首都信息信息化的重大工程,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全面贯彻等级保护思想,采取分级、分域、分阶段的安全策略来落实信息安全保障要求,面向应用,依据各个委办局审批事项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根据不同的安全保护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分类加以保护,并依据审批平台自身的业务发展,依据信息资产的大小,信息化依赖度的不同,按阶段分步骤,逐步实现等级保护的各项要求,达到突出关注重点、纵深防护、整体安全。  相似文献   

18.
陈倬 《福建电脑》2010,26(9):74-74,7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推进电子政务、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我国的电子政务基本上是依照"内部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政府上网工程"这样的模式展开的,在电子政务中,如何有效的保护数据的安全,就成为了电子政务安全系统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重要手段,依托电子政务这个平台,构建会计信息化新体系,加强政政、政公间信息化的应用,本文就推进会计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宋振英 《数码世界》2003,2(5):29-30
一、方正集团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方正集团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整合过去、建设现在、服务未来。为什么要“整合过去”?原因是方正集团在过去六、七年的时间里,在全国各地数十家省、部级政府部门,数百家各级政府单位开发了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政府业务系统和应用产品,对于这些业务系统和应用软件,必须能够使它们与新建的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