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同样功能的产品未必同样好用。一个产品的好用与否,关键在于产品的可用性质量。可用性质量体现了用户在使用中所感受到的产品质量。以往在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往往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可行性,而对人类因素考虑不足,导致多数产品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可用性问题。一个具有良好可用性的软件产品,对用户而言可以减少操作错误,减少人员培训和系统维护的费用,提高生产效率和满意程度;对生产企业而言,能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信誉,降低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2.
面向用户的软件柔点可用性评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高面向用户的软件产品的开发质量,结合面向用户的软件柔点的具体特征,运用可用性工程理论,根据不同层次柔点对应的用户不同,对不同层次的柔点的可用性评估指标在有效性、效率、用户满意度这三个方面进行分解,构建了一种软件柔点的可用性评价方法,给出了柔点的可用性大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 可用性,顾名思义,就是对产品可以使用程度的一个评价。通常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三个指标对产品的可用性进行衡量:易学(easy to learn),易用(easy to use),用户满意(leads to satisfaction)。 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人们日常用到的调焦相机和傻瓜相机,它们都能完成同样的功能——照相,但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使用傻瓜相  相似文献   

4.
尽管没有图形界面,作为信息产品的应用程序接口也存在可用性的问题,应用程序接口的可用性直接影响到应用软件人员的开发效率和质量。基于可用性工程研究者所提出的设计具有良好的可用性时需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再结合API 本身的特殊性和API 用户(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的特殊性,本文对设计、评估和提高API 的可用性时要考虑的主要要素进行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可用性工程是开发高可用性交互式软件和IT产品的有效途径,这要求根据开发组织的可用性成熟度状况,把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结合到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为指导可用性工程在国内的引进和推广,我们按照可用性能力成熟度模型UMM,选择代表性的软件企业进行了一次可用性能力成熟度评估。本文介绍这次评估依据的UMM模型,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重点讨论所发现的阻碍企业应用可用性工程的问题,并提出过程改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可用性/可玩性是决定一个游戏产品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刊发了作者对目前国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游戏产品进行的可用性/可玩性评估报告。他们对这些产品运用“可用性专家评估方法”分别进行了评估,从中发现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可用性/可玩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阻碍了新手玩家对游戏的接受,影响了新手玩家的游戏体验。本文将逐一介绍和分析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可能的改进建议.最后更是指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开发方法”是提高游戏产品可用性/可玩性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钢  邓鑫 《计算机教育》2009,(24):133-135
软件可用性是衡量用户使用某种软件执行指定任务难易程度的重要指标。软件可用性测试能够评估和测试软件设计方案或者软件产品的可用性水平。构建功能完善的可用性测试实验室需要比较大的空间和比较大的资金投入。本文设计了一种比较简单的基于C/S结构的可用性测试实验环境,系统包含程序控制系统、键鼠记录系统、图像记录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能够满足学生进行软件可用性测试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本科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少系统性的软件可用性方面的内容,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可用性内容是文章讨论的主题。文章强调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进行软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主要从“研究用户”、“用户界面设计”和“可用性评估”三个方面实施教学。采用独立授课和在其主干课程中植入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一探索有利于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多媒体产品的设计应在重视产品功能性的同时重视其可用性。可用性体现了从用户角度感受到的产品质量,是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多媒体产品的可用性质量,必须在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运用可用性工程方法,其中包括使用多媒体的可用性设计指南,该文将综合介绍目前提出的多媒体产品的可用性设计指南。  相似文献   

10.
IT产品的可用性测试与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可用性测试与评估是可用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首先提出可用性质量的指标体系,它为衡量和改进产品的可用性质量提供了参照系和必要的基础,然后重点介绍几个用户评估与专家评估方法,最后给出一个可用性用户评估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