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形状识别是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形状的特征选取与描述是形状识别的研究热点。针对现有识别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通过对不同长度轮廓段进行描述,进行特征提取的方法。对每个形状均在6种尺度下进行特征提取,每种尺度选取5种轮廓段特征参数,实现了对形状的特征描述。在形状识别阶段,使用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度量形状描述子之间的匹配距离,实现形状识别。分别在Kimia99、Kimia216和MPEG-7数据库中进行算法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多尺度轮廓段的形状特征描述子具有旋转、缩放、平移和局部遮挡不变性,识别率优于现有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形状作为图像检索、目标识别等任务中的一种重要线索,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形状识别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受到视角变化、非线性形变等因素的干扰,导致识别精度较低。针对这一状况,提出一种多尺度的不变量形状描述。方法 方法首先在多个尺度下对形状轮廓进行计算,提取5种不变量特征,以构建对形状的有效描述,然后利用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对形状描述进行匹配,计算形状之间的相似度,以完成形状的匹配与识别。结果 基于不变量多尺度的形状描述对于旋转、缩放、局部遮挡、铰接形变、类内差异,以及噪声等干扰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同时,方法被用于对MPEG-7、Kimia99、Kimia216以及铰接形状数据库中的形状进行识别,取得了较高的识别精度,分别为91.79%、95.27%、91.33%,以及89.75%。此外,在MPEG-7数据库中进行形状识别的平均耗时为65 ms,优于大多数同类方法。结论 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变量多尺度的形状描述方法。该方法能提取形状在不同尺度下的多种不变量特征,对形状进行有效描述,提高了形状描述对几何变换和非线性形变等干扰的鲁棒性以及形状匹配识别精度,适用于大多数应用场景下的目标识别任务。尤其是在旋转、缩放、类内差异、局部遮挡和铰接变形等干扰存在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较高的识别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人体行为动作的形状轮廓特征提取及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石  梅雪 《计算机工程》2012,38(2):198-200
将傅里叶变换与边缘小波矩描述子相结合,提出一种人体行为动作的识别方法。凹凸复杂图像的质心到轮廓为非单一直线,据此,给出一种多段定向距离轮廓描述矩阵,实现轮廓特征的提取。分别对2类人体和4种行为动作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边缘小波矩描述子能较好地体现人体行为动作的形状轮廓局部特征,具有较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4.
王逸飞  陈雁秋 《计算机科学》2006,33(11):228-232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二维形状描述方法,用于描述二值和灰度图像物体的形状信息。该方法使用同心环状区域对二维形状进行分解,产生一组描述强度值的投影函数,并通过傅立叶变换实现旋转不变性和抗干扰能力。该方法与物体是否具有单一边界无关,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边界不规则的或者不连通的物体形状。此外,该方法还能够直接应用于灰度图象。  相似文献   

5.
三维形状模型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教育、生物医药、动画娱乐、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中。三维形状模型的特征提取是计算机图形学和模式识别领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具有铰链、关节等的非刚性三维形状通常会发生变形,进一步增加了形状特征提取的难度。主要研究、分析、总结了近几年出现的刚性三维形状和非刚性三维形状的特征提取算法,分析了三维形状特征提取的难点,给出了三维形状特征提取的发展进程。介绍了近年来三维形状特征匹配研究领域中常用的一些测试数据库,重点探讨了非刚性三维形状的特征匹配方法,并展望了三维形状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王斌 《软件学报》2016,27(12):3131-3142
将目标形状的轮廓看成一个无序的点集,从中抽取形状特征,用于快速而有效的目标识别是形状分析任务中的挑战性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杂网络模型的形状描述和识别方法.该方法提出用一种自组织的网络动态演化模型构成一个分层的描述框架,在网络动态演化的每一个时刻,对网络分别进行局部测量和全局测量,抽取网络的无权特征和加权特征.在形状匹配阶段,用获得的局部描述子和全局描述子分别进行局部匹配(基于Hausdorff距离)和全局匹配(基于L1距离),组合两种匹配的距离值构成对形状的差异度度量.用标准的测试集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够快速而又鲁棒地完成较高精度的形状识别任务.  相似文献   

7.
8.
基于角点检测的图像形状特征提取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形状标记表示法可能遗漏轮廓曲线上较重要边界点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角点检测的质心距离标记法。该方法采用轮廓跟踪技术获取物体的轮廓曲线,通过角点检测得到曲线上的所有角点,利用质心距离产生形状标记。以最近邻分类和K-中心聚类对其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傅立叶描述子识别物体的形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傅立叶描述子是分析和识别物体形状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基于曲线多边形近似的连续傅立叶变换方法计算傅立叶描述子,并通过形状的主方向消除边界起始点相位影响的方法,定义了新的具有旋转,平移和尺度不变性的归一化傅立叶描述子,与使用离散傅立叶变换和模归一化的传统傅立叶描述了相比,新的归一化傅立叶描述于同时保留了模与相位特性,因此能够更好地识别物体的形状,实验表明这种新的归一化傅立叶描述子比传统的傅立叶描述子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识别物体的形状。  相似文献   

10.
归一化矩用于目标形状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矩的方法用于目标形状的识别,几何概念不明确,没有一定的判别不同形状的准则.通过证明图象归一化矩的性质,本文提出以景物形状的特征——峰值来识别形状,这种方法几何意义清楚,且具有稳定的判别形状的准则.本文同时还提出了一种矩计算的快速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边界的不变特征提取方法。导出了用物体角点坐标表示的低阶边界矩的闭合形式,构造了基于边界矩的仿射变换不变量。该方法只需要对物体角点进行简单的代数运算,因此,该方法简单明了,计算量很小。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SC形状上下文描述子的叶片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利用颜色聚类分割图像,使用Ostu算子实现二值化处理,提取图像边缘轮廓,结合形状上下文(SC)描述子提取图像轮廓特征,计算匹配代价矩阵,利用匈牙利算法获得最小匹配代价.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度.  相似文献   

13.
非刚性三维模型检索特征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维模型特征描述符是一种简洁且信息量丰富的表示方式.特征提取是许多三维模型分析处理任务的关键步骤.近年来,针对非刚性三维模型特征提取技术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汇总了常用的非刚性三维模型基准数据集和算法评价标准.然后在广泛调研大量文献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将非刚性三维模型特征分为人工设计的特征描述符和基于学习的特征描述符两大类并分别加以介绍.对每类方法所包含的典型算法,尤其是最近几年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提取算法的基本思想、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比和总结.最后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严重滑动磨粒、疲劳剥块和层状磨粒等磨粒的图像识别问题, 提出了基于形状标记和双谱分析的图像形状特征提取方法. 首先根据中心距离函数、累积角函数、最远点距离函数和三角形区域表示等4种形状标记方法, 将二维磨粒图像转换为一维信号表示; 然后对一维信号进行双谱分析, 得到形状的归一化双谱; 最后在归一化双谱域内, 根据双谱积分和双谱矩计算双谱不变量, 得到图像的76维形状特征, 涵盖了形状的整体特征、角度变化信息、角点信息和轮廓细节信息等. 为了有效评价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在MPEG-7 CE Shape-1 Part B数据集和Swedish leaf数据集上进行了形状识别能力实验与抗噪声能力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双谱分析用于形状识别时的识别准确率和抗噪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步态是一种能够在远距离、非侵犯的条件下识别身份的生物特征,但在实际场景中,步态很容易受到拍摄视角、行走环境、物体遮挡、着装等因素的影响.在跨视角识别问题上,现有方法只注重将多种视角的步态模板转化到固定视角下,且视角跨度的增大加深了错误的累积.为了提取有效的步态特征用于跨视角步态识别,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跨视角步态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只需训练一个模型即可将步态模板转换到任意视角下的正常行走状态,并最大化地保留原本的身份特征信息,从而提高步态识别的准确率.在CASIA-B和OUMVLP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解决跨视角步态识别问题上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红外目标特征分析及融合特征提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复杂背景下的红外弱小目标的特征提取问题,提出了一种实用的红外目标的特征量提取算法.算法依据红外目标的辐射特性与背景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目标的灰度和梯度特征量,通过融合处理,得到加权归一化的融合特征矢量.实验证明,这一融合特征矢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同时该特征矢量计算量小,有利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17.
Feature Extraction Using Independent Components of Each Catego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describe an application of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 to pattern recognition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features extracted by ICA. We propose a recognition method suitable for independent components that consists of modules for each category. A module has two parts: feature extra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Features are independent components estimated by ICA and outputs of modules are candidates for categories. These candidates are combined and categories are decided with a majority rule. This recogni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two tasks: hand-written digits in the MNIST database and acoustic diagnosis for a compressor as real-world tasks. A FastICA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extracting independent features in the proposed method. Through recognition experiment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ICA of each category extracts useful features for these tasks and the independent components are superior to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in recognition accuracy. Manabu Kotani - Dec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