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国鹏  陈学斌  王豪石  翟冉  马征 《计算机应用》2022,42(12):3813-3821
为了在聚类分析中保护数据隐私的同时确保数据的可用性,提出一种基于本地化差分隐私(LDP)技术的隐私保护聚类方案——LDPK-Prototypes。首先,用户对混合型数据集进行编码;其次,采用随机响应机制对敏感数据进行扰动,而第三方在收集到用户的扰动数据后以最大限度恢复原始数据集;然后,执行K-Prototypes聚类算法,在聚类过程中,使用相异性度量方法确定初始聚类中心,并利用熵权法重新定义新的距离计算公式。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案与基于中心化差分隐私(CDP)技术的ODPC算法相比,在Adult和Heart数据集上的平均准确率分别提高了2.95%和12.41%,有效提高了聚类的可用性。同时,LDPK-Prototypes扩大了数据之间的差异性,有效避免了局部最优,提高了聚类算法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数据服务器不可信时,直接收集可穿戴设备多维数值型敏感数据有可能存在泄露用户隐私信息的问题,通过引入本地差分隐私模型,提出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数值型敏感数据的个性化隐私保护方案。首先,通过设置隐私预算的阈值区间,用户在区间内设置满足个人隐私需求的隐私预算,同时也满足了个性化本地差分隐私;其次,利用属性安全域将敏感数据进行归一化;最后,利用伯努利分布分组扰动多维数值型敏感数据,并利用属性安全域对扰动结果进行归一化还原。理论分析证明了该算法满足个性化本地差分隐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最大相对误差(MRE)明显低于Harmony算法,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了不可信数据服务器从可穿戴设备收集数据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数据驱动下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规模数据收集场景成为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的主战场,本地化差分隐私技术作为该场景下的主流技术,被谷歌、苹果、微软等企业广泛使用.然而,该技术在用户本地对数据进行扰动,引入较多噪声,数据可用性较差.为实现可用性与隐私性兼顾的隐私保护方法,ESA(encode-shuffle-analyz...  相似文献   

4.
基于差分隐私的数据扰动技术是当前隐私保护技术的研究热点,为了实现对敏感数据差分隐私保护的同时,尽量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对隐私参数的合理设置、对添加噪声后数据进行优化是差分隐私保护中的关键技术。提出了隐私参数设置算法RBPPA以及加噪数据的优化算法DPSRUKF。RBPPA将隐私参数设置构建于数据访问者和贡献者的信誉度之上,并与数据隐私度以及访问权限值关联,构造了细粒度的隐私参数设置方案; DPSRUKF采用了平方根无味卡尔曼滤波处理加噪数据,提高了差分隐私数据的可用性。实验分析表明,该算法实现了隐私参数的细粒化设置以及加噪数据优化后数据精度的提高,既为敏感数据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安全保障,又为数据访问者提供了数据的高可用性。  相似文献   

5.
胡闯  杨庚  白云璐 《计算机科学》2019,46(2):120-126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技术在研究和应用等领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大量敏感信息披露给用户带来了众多威胁和损失。因此,在聚类分析过程中如何保护数据隐私成为数据挖掘和数据隐私保护领域的热点问题。传统差分隐私保护k-means算法对其初始中心点的选择较为敏感,而且在聚簇个数k值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聚类结果的可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差分隐私k-means聚类方法聚类结果的可用性,研究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差分隐私的DPk-means-up聚类算法,同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比较实验。理论分析表明,该算法满足ε-差分隐私,可适用于不同规模和不同维度的数据集。此外,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隐私保护级别下,与其他差分隐私k-means聚类方法相比,所提算法有效提高了聚类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6.
差分隐私是一种基于噪声扰动的隐私保护技术,针对差分隐私保护下噪声导致的聚类中心点偏移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BWP(between-within proportion)指标的差分隐私[k]-means算法。算法将聚类有效性评价指标BWP引入到隐私预算分配过程中,对传统隐私预算分配进行加权处理,在一次迭代中为不同密度分布的簇分配不同的隐私预算,从而添加不同的随机噪声。理论分析表明新算法满足[ε]-差分隐私保护。基于四个标准数据集对新算法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聚类结果的可用性以及算法的稳定性上新算法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差分隐私是一种提供强大隐私保护的模型。在非交互式框架下,数据管理者可发布采用差分隐私保护技术处理的数据集供研究人员进行挖掘分析。但是在数据发布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噪声,会破坏数据可用性。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k-prototype聚类的差分隐私混合数据发布算法。首先改进k-prototype聚类算法,按数据类型的不同,对数值型属性和分类型属性分别选用不同的属性差异度计算方法,将混合数据集中更可能相关的记录分组,从而降低差分隐私敏感度;结合聚类中心值,采用差分隐私保护技术对数据记录进行处理保护,针对数值型属性使用Laplace机制,分类型属性使用指数机制;从差分隐私的概念及组合性质两方面对该算法进行隐私分析证明。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提高数据可用性。  相似文献   

8.
面向挖掘应用的隐私保护数据发布要求对数据集进行隐藏的同时维持数据的挖掘可用性,数据扰动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现有的面向聚类的数据扰动方法难以兼顾原始数据个体隐私和维持数据聚类可用性,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数螺线的隐私保护数据干扰方法.通过构建面向聚类的隐私保护数据扰动模型,利用对数螺线对原始数据进行扰动隐藏,维持原始数据的k邻域关系稳定,实现数据集聚类可用性的有效维护;进一步提出多重对数螺线扰动的策略,提高隐私保护强度.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数据隐私泄露,同时维持数据的聚类可用性.  相似文献   

9.
差分隐私保护是一种基于数据失真的隐私保护方法,通过添加随机噪声使敏感数据失真的同时也保证数据的统计特性。针对DBScan聚类算法在聚类分析过程中会泄露隐私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差分隐私保护的DP-DBScan聚类算法。在满足ε-差分隐私保护的前提下,DP-DBScan聚类算法在基于密度的DBScan聚类算法上引入并实现了差分隐私保护。算法能够有效地保护个人隐私,适用于不同规模和不同维度的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与DBScan聚类算法相比,DP-DBScan聚类算法在添加少量随机噪声的情况下能保持聚类的有效性并获得差分隐私保护。  相似文献   

10.
本地化差分隐私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叶青青  孟小峰  朱敏杰  霍峥 《软件学报》2018,29(7):1981-2005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个人信息的隐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在数据发布和分析的同时保证其中的个人敏感信息不被泄露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心化差分隐私保护技术建立在可信第三方数据收集者的假设基础上,然而该假设在现实中不一定成立.基于此提出的本地化差分隐私作为一种新的隐私保护模型,具有强隐私保护性,不仅可以抵御具有任意背景知识的攻击者,而且能够防止来自不可信第三方的隐私攻击,对敏感信息提供了更全面的保护.介绍了本地化差分隐私的原理与特性,总结和归纳了该技术的当前研究工作,重点阐述了该技术的研究热点:本地化差分隐私下的频数统计、均值统计以及满足本地化差分隐私的扰动机制设计.在对已有技术深入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本地化差分隐私保护技术的未来研究挑战.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轨迹数据.通过对发布的轨迹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基于位置服务的质量,进而推动智慧城市相关应用的发展,例如智能交通管理、基础设计规划以及道路拥塞预警与检测.然而,由于轨迹数据中包含用户的敏感信息,直接发布原始的轨迹数据会对个人隐私造成严重威胁.差分隐私作为一种具备严格形式化定义、强隐私性保证的安全机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轨迹数据的发布中.但是,现有的方法假定用户具有相同的隐私偏好,并且为所有用户提供相同级别的隐私保护,这会导致对某些用户提供的隐私保护级别不足,而某些用户则获得过多的隐私保护.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隐私保护需求,提高数据可用性,本文假设用户具备不同的隐私需求,提出了一种面向轨迹数据的个性化差分隐私发布机制.该机制利用Hilbert曲线提取轨迹数据在各个时刻的分布特征,生成位置聚簇,使用抽样机制和指数机制选择各个位置聚簇的代表元,进而利用位置代表元对原始轨迹数据进行泛化,从而生成待发布轨迹数据.在真实轨迹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与基于标准差分隐私的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机制在隐私保护和数据可用性之间提供了更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多数认证方案都有一个管理中心,即可信的第三方。然而,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这样的可信第三方并不存在或者遭到破坏。因此,无可信第三方的认证方案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提出了一种为通信各方提供消息加密和认证的安全认证协议。安全网络系统一旦建立,就不需要可信的第三方(密钥管理中心),双向认证和密钥交换可由通信的双方仅仅通过两条消息就能完成。  相似文献   

13.
《Computer Networks》2008,52(15):3007-3016
Enabling private relationships in social networks is an important issue recently raised in the literature. We describe in this paper a new protocol which offers private relationships allowing resource access through indirect relationships without requiring a mediating trusted third party (although an optimistic trusted third party is used which only acts in case of conflict). Thanks to homomorphic encryption, our scheme prevents the resource owner from learning the relationships and trust levels between the users who collaborate in the resource access. In this way, the number of users who might refuse collaboration due to privacy concerns is minimized. This results in increased resource availability, as the chances that certain nodes become isolated at a given period of time are reduced. Empirical evidence is provided about the proposed protocol being scalable and deployable in practical social networks.  相似文献   

14.
This work presents our efforts to design an agent based middleware that enables the end-users to use IPTV content recommender services without revealing their sensitive preference data to the service provider or any third party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The proposed middleware (called AMPR) preserves users’ privacy when using the recommender service and permits private sharing of data among different users in the network. The proposed solution relies on a distributed multi-agent architecture involving local agents running on the end-user set up box to implement a two stage concealment process based on user role in order to conceal the local preference data of end-users when they decide to participate in recommendation process. Moreover, AMPR allows the end-users to use P3P policies exchange language (APPEL) for specifying their privacy preferences for the data extracted from their profiles, while the recommender service uses platform for privacy preferences (P3P) policies for specifying their data usage practices. AMPR executes the first stage locally at the end user side but the second stage is done at remote nodes that can be donated by multiple non-colluding end users that we will call super-peers Elmisery and Botvich (2011a, b, c); or third parties mash-up service Elmisery A, Botvich (2011a, b). Participants submit their locally obfuscated profiles anonymously to their local super-peer who collect and mix these preference data from multiple participants. The super-peer invokes AMPR to perform global perturbation process on the aggregated preference data to ensure a complete concealment of user’s profiles. Then, it anonymously submits these aggregated profiles to a third party content recommender service to generate referrals without breaching participants’ privacy. In this paper, we also provide an IPTV network scenario and experimentation results. Our results and analysis shows that our two-stage concealment process not only protect the users’ privacy, but also can maintain the recommendation accuracy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集成可信身份识别和访问管理方法的安全可信网络框架,该框架提供了一种灵活建模和描述数字用户身份的机制,同时支持基于事务的隐私保护和个人数据获取,以及灵活的第三方问责机制与端到端的安全交流,从而完成可信认证。  相似文献   

16.
Data aggregation has been widely researched to address the privacy concern when data is published,meanwhile,data aggregation only obtains the sum or average in an area.In reality,more fine-grained data brings more value for data consumers,such as more accurate management,dynamic price-adjusting in the grid system,etc.In this paper,a multi-subset data aggregation scheme for the smart grid is proposed without a trusted third party,in which the control center collects the number of users in different subsets,and obtains the sum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each subset,meantime individual user’s data privacy is still preserved.In addition,the dynamic and flexible user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guaranteed with the secret key negotiation process among users.The analysis shows MSDA not only protects users’privacy to resist various attacks but also achieves more functionality such as multi-subset aggregation,no reliance on any trusted third party,dynamicity.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demonstrates that MSDA is efficient and practical 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ation overhead.  相似文献   

17.
数据删重技术在云存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何在保证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在半可信的云存储系统中实现高效的数据删重,是云计算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现有方案在数据标识管理和用户数量统计方面普遍依赖于在线的可信第三方,执行效率有待提高,且容易造成系统瓶颈.提出了一种可验证的数据删重方法,无需可信第三方在线参与.基于双线性映射构造双文件标识方案进行流行度查询,确保标识不泄露数据的任何明文信息.采用改进的群签名方案,使用户可验证服务器返回的流行度标识,有效地防止云服务器伪造数据流行度的查询结果.设计了多层加密方案,可以根据数据的流行度,采用不同的加密方式.分析并证明了方案的安全性和正确性.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多租户应用中存在的越权访问和联合攻击问题,利用关系数据库理论的无损分解思想,提出了一种多租户环境下的隐私保护模型。该模型根据属性隐私约束进行最少属性分解,并采取不同的匿名化处理方法,进而通过数据扰动实现数据的平衡分布,同时重构调整后的数据,以实现数据库访问时的隐私保护。通过分析和实验,算法能够较好地保护用户隐私数据,在可信第三方环境下兼顾了租户的自定制需求。  相似文献   

19.
模糊-Modes聚类算法针对分类属性的数据进行聚类,使用爬山法来寻找最优解,因此该算法对初始值较为敏感。为了克服该缺点,提出一种动态的模糊K—Modes初始化算法,该方法能够自动确定聚类数目,以及对应的聚类中心;而且能够应用于数值属性和分类属性相混合的数据集。该初始化算法可以有效地克服模糊K—Modes算法对初值的敏感性。实验的结果表明了该初始化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