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龚彦鹭  吕佳 《计算机应用》2019,39(8):2297-2301
针对协同训练算法对模糊度高的样本容易标记错误导致分类器精度降低和协同训练在迭代时选择加入的无标记样本隐含有用信息不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主动学习和密度峰值聚类的协同训练算法。在每次迭代之前,先选择模糊度高的无标记样本主动标记后加入有标记样本集,然后利用密度峰值聚类对无标记样本聚类得到每个无标记样本的密度和相对距离。迭代时选择具有较高密度和相对距离较远的无标记样本交由朴素贝叶斯(NB)分类,反复上述过程直到满足终止条件。利用主动学习标记模糊度高的样本能够改善分类器误标记识别问题,利用密度峰值聚类能够选择出较好表现数据空间结构的样本。在UCI的8个数据集和Kaggle的pima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与SSLNBCA算法相比,所提算法的准确率最高提升6.7个百分点,平均提升1.4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吕佳  鲜焱 《计算机应用》2021,41(3):686-693
针对协同训练算法在迭代过程中加入的无标记样本的有用信息不足和多分类器对样本标记不一致导致的分类错误累积问题,提出结合改进密度峰值聚类和共享子空间的协同训练算法.该算法先采取属性集合互补的方式得到两个基分类器,然后基于虹吸平衡法则进行改进密度峰值聚类,并从簇中心出发来推进式选择相互邻近度高的无标记样本交由两个基分类器进行...  相似文献   

3.
改进了基于网格和密度的模糊c均值聚类初始化方法,提出了基于网格和密度权值的模糊c均值算法.该算法在参数初始化时用网格代表点代替原算法的网格凝聚点,同时考虑到在样本空间中处于不同位置的样本点对聚类的影响不同,把密度权值作为系数加入到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中.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对提高算法的效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DPC)能够有效地进行非球形数据的聚类,该算法需要输入截断距离,人工截取聚类中心,导致DPC算法的聚类效果有时较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密度比和系统演化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DS-DPC)。利用自然最近邻搜索得出各样本点的邻居数目,根据密度比思想改进密度计算公式,使其能够反映周围样本的分布情况;对局部密度与相对距离的乘积进行降序排列,根据排序值选出聚类中心,将剩余样本按照DPC算法的分配策略进行聚类,避免了手动选择聚类中心的主观性;利用系统演化方法判断聚类结果是否需要合并或分离。通过在多个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并与其他聚类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聚类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实际的分类任务中,无标记样本数量充足而有标记样本数量稀少的情况经常出现,目前处理这种情况的常用方法是半监督自训练分类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密度的半监督自训练分类算法,该算法首先依据数据的密度对数据集进行划分,从而确定数据的空间结构;然后再按照数据的空间结构对分类器进行自训练的迭代,最终得到一个新的分类器。在UCI中6个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三种监督学习算法以及其分别对应的自训练版本相比,提出的算法分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CFSFDP(Clustering by Fast Search and Find of Density Peaks)是一种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该算法可以对非球形分布的数据聚类,有待调节参数少、聚类速度快等优点。但是对于类簇间密度相差较大的数据,该算法容易遗漏密度较小的类簇而影响聚类的准确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密度比例峰值聚类算法即R-CFSFDP。该算法将密度比例引入到CFSFDP中,通过计算样本数据的密度比峰值来提高数据中密度较小类簇的辨识度,进而提升整体聚类的准确率。基于9个常用测试数据集(2个人工合成数据集,7个UCI数据集)的聚类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类簇间密度相差较大和类簇形状复杂的数据聚类问题,R-CFSFDP能够使得类簇中心更加清晰、易确定,聚类结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针对密度峰值聚类算法(DPC)在处理维数较高、含噪声及结构复杂数据集时聚类性能不佳问题,提出一种结合K近邻的改进密度峰值聚类算法(IDPCA)。该算法首先给出新的局部密度度量方法来描述每个样本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然后引入核心点的概念并结合K近邻思想设计了全局搜索分配策略,通过不断将核心点的未分配K近邻正确归类以加快聚类速度,进而提出一种基于K近邻加权的统计学习分配策略,利用剩余点的K近邻加权信息来确定其被分配到各局部类的概率,有效提高了聚类质量。实验结果表明,IDPCA算法在21个典型的测试数据集上均有良好的适用性,而在与DPC算法及另外3种典型聚类算法的性能指标对比上,其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于快速搜索和寻找密度峰值聚类算法(DPC)具有无需迭代且需要较少参数的优点,但其仍然存在一些缺点:需要人为选取截断距离参数;在流形数据集上的处理效果不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密度峰值聚类改进算法。该算法结合了自然和共享最近邻算法,重新定义了截断距离和局部密度的计算方法,并且算法融合了候选聚类中心计算概念,通过算法选出不同的候选聚类中心,然后以这些候选中心为新的数据集,再次开始密度峰值聚类,最后将剩余的点分配到所对应的候选中心点所在类簇中。改进的算法在合成数据集和UCI数据集上进行验证,并与K-means、DBSCAN和DPC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在性能方面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9.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度峰值聚类(density peak, DPeak)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聚类算法,它可将任意维度数据映射成2维,在降维后的空间中建构出数据之间的层次关系,可以非常容易地从中挑选出密度高、且与其他密度更高区域相隔较远的数据点.这些点被称为密度峰值点,可以用来作为聚类中心.根据建构好的层次关系,该算法提供了2种不同的方式完成最后聚类:一种是与用户交互的决策图,另一种是自动化方式.跟踪了DPeak近年来的发展与应用动态,对该算法的各种改进或变种从以下3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梳理:首先,介绍了DPeak算法原理,对其在聚类算法分类体系中的位置进行了讨论.将其与5个主要的聚类算法做了比较之后,发现DPeak与均值漂移聚类算法(mean shift)有诸多相似之处,因而认为其可能为mean shift的一个特殊变种.其次,讨论了DPeak的几个不足之处,如复杂度较高、自适应性不足、精度低和高维数据适用性差等,将针对这些缺点进行改进的相关算法做了分类讨论.此外,梳理了DPeak算法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如自然语言处理、生物医学应用、光学应用等.最后,探讨了密度峰值聚类算法所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同时对进一步的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在处理密度不均匀的数据集时易将低密度簇划分到高密度簇中或将高密度簇分为多个子簇,且在样本点分配过程中存在误差传递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相对密度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引入自然最近邻域内的样本点信息,给出新的局部密度计算方法并计算相对密度。在绘制决策图确定聚类中心后,基于对簇间密度差异的考虑,提出密度因子计算各个簇的聚类距离,根据聚类距离对剩余样本点进行划分,实现不同形状、不同密度数据集的聚类。在合成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FMI、ARI和NMI指标较经典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和其他3种聚类算法分别平均提高约14、26和21个百分点,并且在簇间密度相差较大的数据集上能够准确识别聚类中心和分配剩余的样本点。  相似文献   

11.
Self-Training算法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置信度样本的识别准确度。受DPC算法启发,利用密度峰值定义样本间的原型关系,并构造出近亲结点图这一新型数据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近亲结点图编辑的Self-Training算法(self-training algorithm with editing direct relative node graph-DRNG)。DRNG采用假设检验的方法选择高置信度样本,将其加入有标签样本集进行迭代训练。因误分的高密度样本点对Self-Training算法的分类性能影响较大,所以,DRNG综合考虑距离和密度两个方面定义了近亲结点图中割边的非对称权重,增大了高密度点的割边权重,使其落在拒绝域外的概率增加,减小了因其误分类而产生的风险。为了验证DRNG的性能,在8个基准数据集上与类似算法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DRNG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CFSFDP算法(Clustering by Fast Search and Find of Density Peaks)具有简单高效且需要较少参数的优点,但存在需要人为确定截断距离参数和聚类中心的不足。为克服以上不足,提出了自适应快速搜索密度峰值聚类算法。该算法针对截断距离参数的确定问题,构造关于截断距离参数的局部密度信息熵,通过最小化信息熵自适应地确定截断距离参数;针对聚类中心的确定问题,利用从非聚类中心到聚类中心数据点局部密度和距离的乘积,存在明显跳跃这一特征确定阈值,从而能自动确定聚类中心。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取得较好的聚类性能,且无需人为确定截断距离参数和聚类中心。  相似文献   

13.
密度峰值聚类(DPC)是一种基于局部密度的聚类方法,在DPC中影响算法的效果的两个基本因素是局部密度定义和类中心选择.针对经典DPC在定义局部密度时没有考虑到邻域内样本点的分布情况,以及无法自动选择类中心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布的局部密度定义和基于最大类间差法的自动类中心选择策略.计算每个样本点截断距离圆圈内的数据点个...  相似文献   

14.
针对密度峰值聚类算法(DPC)在计算样本的局部密度时随机选取截断距离、分配剩余样本点错误率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物理学改进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W-DPC。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定义样本的局部密度;基于第一宇宙速度建立了两步策略对剩余样本点进行分配,即必须属于点的分配和可能属于点的分配,使剩余样本点的分配更加精确。利用人工合成数据集与UCI上的真实数据集对W-DPC算法进行测试,并与KNN-DPC算法、DPC算法、DBSCAN算法、AP算法以及K-Means算法进行比较,数值实验表明:W-DPC算法的聚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算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受人为干预影响较大和参数敏感的问题,即不正确的截断距离dc会导致错误的初始聚类中心,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设置了适当的dc值,仍然难以从决策图中人为选择初始聚类中心。为克服这些缺陷,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密度峰值的聚类算法。该算法首先根据K近邻的思想来确定数据点的局部密度,然后提出一种新的自适应聚合策略,即首先通过算法给出阈值判断初始类簇中心,然后依据离初始类簇中心最近分配剩余点,最后通过类簇间密度可达来合并相似类簇。在实验中,该算法在合成和实际数据集中的表现比DPC、DBSCAN、KNNDPC和K-means算法要好,能有效提高聚类准确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聚类混合型数据,通常是依据样本属性类别的不同分别进行评价。但这种将样本属性划分到不同子空间中分别度量的方式,割裂了样本属性原有的统一性;导致对样本个体的相似性评价产生了非一致的度量偏差。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二进制编码样本属性,再由海明差异对属性编码施行统一度量的新的聚类算法。新算法通过在统一的框架内对混合型数据实施相似性度量,避免了对样本属性的切割,在此基础上又根据不同属性的性质赋予其不同的权重,并以此评价样本个体之间的相似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能够有效地聚类混合型数据;与已有的其他聚类算法相比较,表现出更好的聚类准确率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具有简单高效、无需迭代计算和提前设定类簇数的优势,但是在划分非类中心样本时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并且不能准确划分重叠区域的样本和噪声。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不确定数据信任密度峰值聚类算法。首先,该算法在密度峰值聚类算法获取类中心样本的基础上,利用非类中心样本的K近邻求出样本属于不同类的信任值,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