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扰动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表征植被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分析森林扰动对NPP的影响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及生态系统承载力和恢复力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大兴安岭北段地区作为研究区,使用生产的每8 d 30 m分辨率叶面积指数数据集,基于Mu Sy Q-NPP植被生产力模型估算了该地区2002~2018年森林生长季30 m分辨率时间序列NPP,并使用30 m分辨率森林扰动时间序列产品分析了森林扰动对NP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兴安岭北段地区,2002~2018年森林生长季NPP多年均值多分布于400~600 g C·m-2·a-1之间,总体呈现缓慢增加趋势;火干扰是研究区的主要扰动因子;2002~2017年森林扰动导致生长季NPP年平均减少量为0.01 Tg C·a-1,在2003年、2006年和2017年,受到面积较大且强度较大的森林扰动后生长季NPP降低幅度较大,分别为0.11 Tg C、0.03 Tg C和0.03 Tg C;发生中高强度森林扰动的2006年扰动区,生长季NPP自2...  相似文献   

2.
鉴于我国东北地区是全球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以东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为指标,监测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态变化。在东北三省选取了东、中、西3个研究区,基于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利用2007年和2010年两个时相的美国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仪(Landsat TM)遥感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实现了NPP估算,并对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研究区在2个时相NPP的数值有一定的波动,农田、草地面积较大的中、西部2个研究区,NPP受到季节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较显著;森林面积较大的东部研究区,NPP主要受季节、水热条件影响;相对于中、西部研究区,东部研究区的NPP最大。该文以东北地区3个研究区为例,为利用多时相遥感与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区域NPP估算和研究碳储量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3.
定量估算半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及空间分布规律对了解该区域的土壤碳收支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陆地碳循环平衡原理,结合2012—2016年MODIS数据和CASA模型估算了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年均NPP和年均土壤基础呼吸,将年均NPP与年均土壤基础呼吸分别与实测SOCD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最优的SOCD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表层(0~10cm)平均SOCD约为1.68kg C/m~2,SOCD介于0.5~6.61kg C/m~2之间;SOCD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由西至东逐渐增大,东部稀疏林地以及灌木林区域SOCD较高,西部荒漠草原地区SOCD较低。研究发现,SOCD与植被、人类生产活动以及气候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植被净第一生产力(NPP)作为反映植被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全球CO2浓度上升的背景下,成为研究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对气候环境变化响应的热点之一。基于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得到武汉市2001~2010年空间分辨率为30m的冬季NPP,并对其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过去10a冬季平均NPP为8.55gC/m2·m。2001~2010年武汉市冬季NPP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区域具有不同的增长速率,其中以江夏区最快,而各植被类型中灌木林具有最快的增长速率和最高的平均NPP。武汉市冬季NPP均呈现从三环区域向四周增大的空间分布特征,过去10a武汉市冬季NPP最高的区域由黄陂区转移到了江夏区。  相似文献   

5.
针对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无法反映区域的实际生产力状况,利用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计算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对模型做了一定的改进,使生态足迹模型更好地用于区域生态安全诊断。利用改进的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结合区域公顷,对河南省各地级市2010年和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进行测算,同时根据测算结果实现对河南省生态安全状况的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010—2015年略有下降,化石能源用地生态占用最高;人均生态足迹的空间变化呈现出北部、西部高,南部、东部低的特征;河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较小,人均生态承载力是耕地主导型,其中开封市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最高,三门峡市最低;河南省生态安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人均生态压力指数大,生态安全问题突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亟须提高。  相似文献   

6.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研究中亚地区NPP的时空格局变化对理解植被—环境的作用机理以及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MOD17A3数据集、气象数据结合GIS分析方法研究中亚地区2000~2014年的植被NPP时空动态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中亚地区空间上NPP的变化范围在0~874 gC/m2·a之间,平均值为151.90 gC/m2·a,NPP年总量平均值为482.41TgC (1 Tg=1012 g),NPP平均值与总量均呈现出下降趋势;②中亚地区NPP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东南部高山地区,中部和南部荒漠区则为NPP的低值区;③中亚地区2000~2014年间NPP在空间上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达到显著下降的区域总体面积的39.89%。NPP呈下降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分区域,不同分区内以典型草原区最为显著;④中亚地区NPP受降水量的影响作用高于气温,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以及荒漠区主要受到降水量的控制,高山草甸区与高山林地区则受到降水和气温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榆林市生态环境脆弱,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布及变化对其影响较大的问题,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NPP数据,采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及GIS空间分析功能,揭示榆林市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榆林市NPP空间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2)2000年~2010年NPP呈显著上升趋势:2000年~2005年NPP升高区域95.03%,增幅大于300gC/(m2·a)的占47.22%,主要分布在榆林市最北端和南部地区;2005年~2010年NPP升高区域面积93.96%,增幅大于300gC/(m2·a)的占54.10%,集中在东南大部分地区。(3)榆林市NPP增加的主要因素是1999年以来该区采取的多项植被恢复与重建工程等措施,植被覆盖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基于MODIS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祁连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祁连山区植被NPP并不高,多年平均植被NPP仅为121.95gC/(m2·a),自东向西植被NPP逐渐减少。不同植被类型其NPP具有明显差异,大体上为:常绿阔叶林平原草地常绿针叶林典型草地农田高寒草甸草地荒漠草地落叶针叶林。祁连山区植被NPP变化在区域间也存在差异。植被NPP呈增长趋势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年南山、拉脊山、达坂山和青海湖及其西侧,约占47.30%;乌鞘岭东部及以东的地区(约占1.97%)植被NPP呈减少趋势。降水是祁连山区植被NPP变化的主要因素,气温对植被NPP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能是造成部分区域植被NPP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针对榆林市生态环境脆弱,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布及变化对其影响较大的问题,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NPP数据,采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及GIS空间分析功能,揭示榆林市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榆林市NPP空间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2)2000年~2010年NPP呈显著上升趋势:2000年~2005年NPP升高区域95.03%,增幅大于300gC/(m2·a)的占47.22%,主要分布在榆林市最北端和南部地区;2005年~2010年NPP升高区域面积93.96%,增幅大于300gC/(m2·a)的占54.10%,集中在东南大部分地区。(3)榆林市NPP增加的主要因素是1999年以来该区采取的多项植被恢复与重建工程等措施,植被覆盖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量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1.3.1“土地消耗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比率(LCRPGR)”有助于了解城市扩张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和人口城镇化调控提供数据支撑,并且对指导决策者制定城市增长计划至关重要。基于土地利用产品、夜间灯光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提取了城市建成区,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测算了珠三角地区1 km×1 km格网尺度人口密度。依据SDG 11.3.1指标元数据中定义和公式,对珠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可靠评价。结果显示:①1990~2010年珠三角建成区面积扩张4.6倍,城区人口增长3.7倍;②1990~2010年珠三角的LCRPGR值由0.71增长到2.01;城市扩张速度与人口增长速度并非是成比例协调增长关系;③建成区的扩张主要是由耕地和农村居民用地转换而来。综上,自2000年后珠三角地区土地消耗率已经超过人口增长率,城市扩张速度与人口增长速度并非是成比例协调增长关系,二者的差异在增大,应当引起一定注意。  相似文献   

11.
新闻     
■互联网经济博客作者达2080万《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到2006年底,我国博客作者规模达到2080万,博客访问量达1.01亿。在博客作者中,活跃的博客作者为315万。网民网上人均月消费170元《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平均每个网民每月花费约170元用于上网、购物、玩游戏。2006年,我国互联网个人消费市场规模比前一年增长了47%。这得益于用户数的增长。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15.71亿元《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搜索引擎2006年的市场规模达15.71亿元,增长率达49.52%;搜索引擎2006年的收入增长率领先门户网…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是中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一年。2008年1月初,由中国互联网协会指导,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了《Netguide2008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C2C电子商务市场保持腱康增长,交易规模为410.4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90%。预计未来两年我国C2C电子商务网站的总营收规模将继续迅速增加。2008年C2C电子商务网站交易规模将达到67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65.2%,2009年交易规模将达到约1023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3.
若尔盖县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若尔盖县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该文利用RS与GIS相关理论与技术,以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参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结合四川省若尔盖县生态实际,建立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模型。若尔盖县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上处于中上游水平,生态环境状况分级呈现由东到西逐步降低的格局,东部高山区域优于西部草原区,但是若尔盖高原草原沙化、湿地退化等生态问题仍然十分严峻,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4.
NPP/VIIRS和DMSP/OLS夜光数据模拟社会经济参量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新一代夜间灯光数据NPP/VIIRS比传统DMSP/OLS数据具有更高空间分辨率和更宽的辐射范围,提出对比两种夜间灯光模拟社会经济参量的潜力。以环渤海区域为研究区,选取全市年平均人口、市辖区年平均人口、全市生产总值、市辖区生产总值、客运总量、全社会用电总量、工业用电、城乡居民用电、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城市道路共11个社会参量指标,分别构建基于NPP/VIIRS和DMSP/OLS两种夜光数据夜光总值参量与11个社会经济参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相比DMSP/OLS数据,NPP/VIIRS数据与除全市年平均人口外的10个社会经济指标相关性更高,模拟残差也小于DMSP/OLS数据,表明NPP/VIIRS在模拟社会经济参量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对实现植被生产力动态监测和生态环境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雄安新区为研究区,基于改进的ESTARFM融合模型构建高时空分辨率NDVI数据集,结合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和分析了2000~2018年区域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气温与降水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改进的ESTARFM融合模型预测结果性能较好;②研究区NPP的分布在空间上与土地覆被密切相关;③NPP在2000~2018年的变化趋势并不显著,但有明显的阶段性波动特征,主要是受到城镇化发展与农业技术水平提高等作用的影响;④由于区域气候的变化引起植被水分胁迫,降水对植被NPP的影响较气温更为显著。该研究能为雄安新区及其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段红 《计算机安全》2013,(12):67-68
据IDC最新发布的《2013-2017中国IT安全市场预测与分析》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IT安全硬件市场的规模为8.27亿美元.预计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62亿美元.整体增长平稳.复合增长率为135%。  相似文献   

17.
高精度的格网人口数据能够详细地表达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是分析区域人口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数据。文章以地形复杂且人口空间分布异质性较高的京津冀地区为例,利用地表覆盖数据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综合考虑地形和人口密度因素对研究区进行分区,并基于区县常住人口统计数据建立逐步回归模型,模拟京津冀地区2017年500m格网人口数据。结果表明:基于地形和人口密度因子的分区建模可提升人口格网化精度,模拟的格网人口数据与乡镇统计人口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2.71%;79.28%的乡镇的人口空间化相对误差小于0.5,精度优于WorldPop人口数据。该方法对地形复杂且人口空间分布异质性较高区域的人口格网化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反映了植物吸收固定大气中CO2的能力,是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光能利用率(LUE)模型被广泛应用于GPP模拟。叶面积指数(LAI)数据是LUE模型的重要输入数据,不同的LAI数据差异较大,从而导致GPP模拟存在很大差异。利用3种常用的卫星遥感LAI数据(MCD15、GLASS和GlobMap)和气象数据模拟中国2003~2017年的GPP,比较了3种LAI数据在中国区域的时空差异,分析不同LAI数据模拟的中国GPP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3种LAI数据在中国区域的年平均值和LAI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差异,森林区域的差异较大;2003~2017年间,中国区域3种LAI年平均值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但不同LAI数据年平均值的年际变化差异明显;站点尺度GLASS LAI模拟的GPP与观测值相关性较好;不同LAI数据模拟的中国GPP总量多年平均值差异明显,最大值为7.46 Pg C a-1 (GLASS),最小值为6.39 Pg C a-1 (GlobMap);3种LAI数据模拟的中国GPP总量在2003~2017年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但不同的LAI数据模拟的中国GPP年总量的年际变化差异明显;不同LAI数据模拟的年均GPP和GPP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差异,森林和农田区域的差异较大。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估由于LAI数据造成的区域GPP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全世界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4,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目也相当大。中国的国情是:人口过多,底子过薄,教育文化科技水平低,资源相对紧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之后。据最新资料统计表明:1991年底我国人口已达11.58亿,并正以每年1 700多万人的速度递增。虽然我国资源绝对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明显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如我国人均土地面积约12.6亩,仅为世界人均数的28.6%;人均耕地面积约1.3亩,约为世界人均数的30%;人均林地不足2亩,相当于世界人均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HJ-1/CCD遥感影像,以一级土地利用分类的六种地物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面积加权平均的方法对六种分类中耕地、林地、草地的最大光能利用率进行修订,采用CASA模型对北京地区2009年NPP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北京地区NPP在7、8月份最高,且分布总趋势为北部高,南部低;西部高,东部低,估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接近,相关系数在0.8左。通过本文方法所得估算结果不但合理而且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