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目前,传统网络管理系统多是针对个体需求,缺乏通用性,适应部署环境变迁的能力差,在异构网络中远程通信效率较低;针对此问题,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提出一种轻量级的通用分布式通信策略,策略以TCP/IP中的的TCP协议为基础,摒弃中间件与第三方软件,采用组件方式搭建系统,平台具有较强的可重用性、集成化和通用性,基于该平台开发的网管系统可按需共享和重用.实际工程运用表明,通用网管平台和提高网络管理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内在的复杂性,并且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传统集中式网络管理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采用分布式管理策略已经成为网络管理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针对目前这种现状,提出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策略,使得网络管理具有分布式管理的功能,提高网络管理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解决集中式网络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通过建立移动代理工作运行模型,并在相同的网络条件下,与传统网络管理策略进行分析比较,确立基于移动代理网络管理策略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网络管理系统是大规模的分布式软件系统 ,伸缩性和灵活性是今天的网络管理技术面临的两大难题 .软件 a-gent为这些难题提供了出色的解决方法 .本文首先指出当前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 ,提出基于多 agent的网络管理结构 ;为了证明其技术可行性 ,专门建立了基于 agent的网络流量管理实验系统 .对该系统的评估证明了软件agent非常适合于开发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 ,具有实时性高、可扩充性好、自治能力强的特点 ,而且与传统系统相比 ,这种系统的建立、修改和升级更加经济  相似文献   

4.
针对网络管理系统传统开发方法的不足,在介绍Spring框架和Aglet平台的概念和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Spring和Aglet的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并构建和开发了一个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减少了开发复杂性,缩短了系统的开发时间。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灵活性、扩展性和维护性,能够极大地提高网络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管理实现技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网络管理系统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通信网高效、可靠、经济和安全地运行的重要支撑手段。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复杂性日益提高,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运行成本,对网络管理系统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网络管理系统一直是网络建设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包括:网络管理代理方的实现技术、网络管理平台的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传统的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管理系统的不足,分析了集中式网络管理方法的局限性和比较了各种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优缺点后,提出了采用移动代理技术(Mobile Agent)来实现网络管理并描述了一种用于设计和开发网络管理系统的移动代理技术的概要性实现框架.文章表明在网络管理中采用移动代理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集中式网络管理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能有效提高网络管理的可靠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模型的基础上,结合CORBA和Web技术在构建网络管理系统中的优势,提出了一个基于Linux的四层网络管理模型,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的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管理系统遇到的瓶颈问题和对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依赖性的问题,进而实现对基于Linux的异构网络的分布式管理.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模型的基础上,结合CORBA和Web技术在构建网络管理系统中的优势,提出了一个基于Linux的四层网络管理模型,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的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管理系统遇到的瓶颈问题和对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依赖性的问题,进而实现对基于Linux的异构网络的分布式管理。  相似文献   

9.
一种基于SNMP的WEB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Web服务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与介绍,然后设计了一个SNMP基础上结合Web技术的网络管理系统模型,在降低网络管理带来的网络拥挤方面、提高网络管理应用的动态集成能力方面和网络管理中的安全机制方面探讨了Web服务所带来的新特性。在该模型中,基于Web服务的管理和现在Internet中广泛存在的传统的SNMP Agent之间互相通信,实现网络管理操作,通过引入Web技术来解决在庞大复杂的网络系统中各种网络管理软件的互操作问题,实现分布式网络管理。  相似文献   

10.
黄烟波  余鹰 《微计算机信息》2006,22(33):154-156
针对传统的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管理系统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采用移动代理(MobileAgent)技术来实现网络管理的模型,一定的区域内设置一个代理服务器,在网络管理服务器和代理服务器上都驻留有固定代理(StationaryAgent)。网络管理服务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功能的移动代理发送到代理服务器上,在代理服务器上完成预期功能。文章详细讨论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关键技术,表明在网络管理中采用移动代理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集中式网络管理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能有效提高网络管理的可靠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用户对Web应用程序的交互性强、响应速度快的体验需求,使用Ajax技术设计实现基于UI组件的数据操作模式,给出了一种基于轻量级数据操作架构的Web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将界面设计、业务逻辑处理及数据访问交互相分离,增强了程序设计的独立性,采用Ajax异步通信方式可降低服务器负荷,提高数据交互响应速度,采用分层方式设计数据操作界面,操作清晰,简洁方便.在实际应用中该架构易于现有主流WebUI相结合,具有一定通用性.文中最后采用ExtJs和ASP.NET设计实现了石化腐蚀评价系统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2.
主要针对基于主动网络的面向业务网管系统的具体通信需要,分析了应该具备的通信功能,设计了执行环境,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主动代码存储机制,构建了业务层和网络层的通信有限自动机,提出了符合业务管理和主动网络技术特点的通信模型。该通信模型在网管原型系统中得到了运用,从运用结果看它能够较好地进行主动代码的动态加载,能够提供基础的通信服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一种P2P网络结构下的分布式测量设备溯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围绕P2P网络架构的特点,分析了采用P2P结构设计本系统的主要原则和在小型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实现技术。通过系统的开发实践,解决了P2P集中式架构下的节点通信、信息同步和任务协同等技术问题。实验证明,P2P网络结构下的分布式溯源管理系统较好的满足了一般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需要。  相似文献   

14.
基于SNMP的统一网管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朕  应吉康 《微机发展》2006,16(1):27-29
随着通信业务量需求的成倍增长,网络规模的日益膨胀,网元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各个网元都有自己的管理系统,这给网络的管理维护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提高网络管理的效率,很有必要对各网元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管理各种设备。文中将设计模式的思想融入网络管理框架设计中,实现了一个基于SNMP的统一网管平台,该网管平台提供一个高分布性、高扩展性的架构来保证应用的开发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布置他们的网元管理系统。根据实际应用可以证明,该框架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J2EE技术的SCM库存管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企业实施供应链系统时,关键在于克服传统网络应用技术的缺陷,构建一个分布式、集成化的数据环境,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达到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有效协调。为此,提出了基于J2EE标准的构建供应链库存管理系统的设想。分析了J2EE的基本体系结构之优点。创新点:只要对规则库作适当的修改,就能实现各应用系统间的实时变化,保证分布式库存管理系统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加速分布式库存管理系统的流通,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6.
对于大规模分布式电源接入后的主动配电网,双向潮流、海量数据处理、通信阻塞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传统配电网发展起来的配电管理系统难以应对主动配电网的信息模型和数据管理需求。本文首先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配电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信息模型与通信、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主动优化控制方法、动态组网技术等4个主动配电网管理所需要的关键技术,然后进一步论述了国内第一个主动配电网示范工程中采用的主动配电管理系统对于相关关键技术的功能实现方法,最后提出了主动配电管理系统三层控制架构,通过控制维、时间维和空间维之间不同层次间的配合,实现分层协调控制,解决了主动配电网中海量数据处理和通信阻塞问题,可为后续主动配电网管理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轻量级实时网络通信协议对于科学计算集群与视频服务集群至关重要.SS—RTUDP以UDP协议为基础,通过以下途径在集群系统得到实现:静态分配网络资源、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的数据零拷贝操作、添加实时平滑层以及使用伪中断技术消除网卡硬件中断开销.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协议不仅具有较UDP更小的通信延迟与更高的通信带宽,同时较大程度提高了集群系统的实时通信性能.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InstaGENI, a distributed cloud based on programmable networks designed for the GENI Mesoscale deployment and large-scale distributed research projects. The InstaGENI architecture closely integrates a lightweight cluster design with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Hardware-as-a-Service and Containers-as-a-Service, remot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and high-performance inter-site networking. The initial InstaGENI deployment will encompass 34 sit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interconnected through a specialized GENI backbone network deployed over national, regional and campu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networks, with international network extensions to sites across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9.
The ever growing needs for computation power and accesses to critical resources have launched in a very short time a large number of grid projects and many realizations have been done on dedicated network infrastructures. On Internet-based infrastructures, however, there are very few distributed or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MPI, DIS, HLA, remote visualization) because of insufficient end-to-end performances (bandwidth, latency, for example) to support such an interactivity. For the moment, computing resources and network resources are viewed separately in the Grid architecture and we believe this is the main bottleneck for achieving end-to-end performances. In this paper, we promote the idea of a Grid infrastructure able to adapt to the applications needs and thus define the idea of application-aware Grid infrastructures where the network infrastructure is tightly involved in both the communication and processing process. We report on our early experiences in building application-aware components based on active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for providing a low latency and a low overhead multicast framework for applications running on a computational Grid. Performance results from both simul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prototypes confirm that introducing application-aware components at specific location in the network infrastructure can succeed in providing not only performances for the end-users but also new perspectives in building a communication framework for computational Gr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