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串行通信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通信方式,在计算机应用中极其重要。但要实现可靠的串行通信,特别是后台通信,又非常困难,本文针对DOS和Windows两种平台,给出了后台通信程序的设计技巧和调试方法。  相似文献   

2.
RS—232串行通信的实践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红卫 《计算机工程》1999,25(7):100-102
串行通信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通信方式,在计算机系统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要实现可靠的串行通信,又有相当的困难。针对目前串行通信中存在的一些模棱两可的理论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TS-232串行通信的实践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串行通信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通信方式,在计算机系统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要实现可靠的串行通信,又有相当的困难。针对目前串行通信中存在的一些模棱两可的理论,从实践的角度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DSP与DSP之间的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功能日益强大,但在很多的场合仍需要多个DSP串行工作或并行工作.DSP之间可以有串行,并行和混合3种类型的通信方式.多个DSP串行工作的方式比较简单,在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多个DSP并行工作方式的性能非常强大,但是由于控制比较复杂,并不常用.重点介绍了应用比较广泛的串行工作方式中的串口通信和双口RAM通信.  相似文献   

5.
工业自控领域中,PLC与单片机之间的远距离通信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自控系统设计时经常遇到的难题,而且PLC和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依赖的就是PLC和单片机的优势。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前最为广泛、常见的两种单片机展开了分析,对PLC和单片机之间的串行进行了研究,最终的结果表明两者串行通信能够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及抗干扰的能力,目前在市场上应用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 80 98单片机与 PC机的串行通信方法 ,详细说明了 80 98单片机串行通信口的应用 ,并给出了串行通信的硬件连接方法和软件编写  相似文献   

7.
串行通信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通信模式,根据单片机的串行通信原理,介绍了单片机串行通信模式和单片机的波特率设置方法,分析了单片机双机通信、单片机多机通信以及单片机与个人计算机(PC)机之间的通信协议,利用PC良好的人机界面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整个系统的集中管理和最优控制。并以MCS-51单片机为基础,针对串行通信的实行提出了相应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8.
串行通信是一种使用广泛且简单易行的通信方法 ,但是由于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自身特点 ,它和PC机之间的串行通信同普通单片机和PC机之间的串行通信有所不同。本文结合PC机和TMS32 0F2 0 6之间串行通信的实验经验 ,介绍了一种处理PC机和DSP进行串行通信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Win95下基于API的串行通信开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Win95下串行通信的开发方法.通过对Win32串行通信应用编程接口(API)的分析,有效地实现了Win95下基于事件驱动的串行通信应用开发.  相似文献   

10.
串行通信是一种使用广泛且简单易行的通信方法,但是由于数字信号处理器自身特点,它和PC机之间的串行通信同普通单片机和PC机之间的串行通信有所不同。本文结合PC机和TMS320F206之间串行通信的实验经验,介绍了一种处理PC机和DSP进行串行通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中,车车(train-to-train,T2T)通信是利用列车之间直接通信来保障列车安全、高效运行的一种通信模式。与传统的车地(train-to-ground,T2G)通信模式相比,基于T2T通信的系统可以简化系统结构,降低系统成本,提高列车运营效率。为保证通信链路信噪比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整个系统的信道容量,研究了T2G通信模式与T2T通信模式共存情况下的联合通信模式选择和资源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种通信模式选择算法,其目的是使列车能够自适应地选择具有更好通信质量的通信模式。在通信模式选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函数法的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可获得列车在不同通信模式下的最佳传输功率。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资源分配算法,所提算法能明显提升系统的信道容量。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矿山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通信节点无法与基于不同无线通信协议的感知节点实现智能连接的问题,在通信节点上集成多种通信模块构成多模态通信节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渐进式神经网络的矿山CPS多节点智联策略。采用渐进式神经网络控制多模态通信节点准确切换工作模态,实现异构无线通信网络自主建立;利用异步优势动作评价算法对渐进式神经网络进行深度训练,提高渐进式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和训练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实现了多模态通信节点与多类感知节点之间的准确、可靠通信。  相似文献   

13.
通信是移动Agent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许多研究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移动Agent的通信机制,但是现有的这些通信机制在解决通信失效和消息追逐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将信息表引入移动Agent的通信机制中,提出一种基于信息表的移动Agent通信机制.在这种通信机制中,把移动Agent要接收的消息按照其特性分为主动消息和被动消息,利用动态改变路标中信息表参数的方法来解决移动Agent之间通信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于涛 《测控技术》2021,40(7):71-76
针对大型试验场所试验过程中通信位置灵活分散、通信节点多的特点,满足人员分组通信互不干扰、通信状态可控、通信内容保密的需求,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数据分发服务(Data Distribution Serv-ice,DDS)的语音通信系统.设计通信控制台对分组通信与动态登陆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在保证语音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语音通信需求,并进行实时通信状态监控与用户管理.通过对通信终端软硬件的设计,实现将采集的语音转化为数字信号,并在本地进行数字信号的订阅与发布,提升网络使用效率,同时保证组间通信互不干扰,并且能够将通信内容通过RSA算法进行加密传输.语音通信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外界电磁环境对通信质量的干扰,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和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5.
多级互连网络中的multicast通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MPP系统中的并行通信是目前并行处理研究的热点,改善并行通信性能,提高网络吞吐率是促进MPP性能发挥的关键问题。multicast通信是区别于点到点通信的一对多通信方式,因而功能更强大,使用起来更灵活方便,在并行处理中应用十分广泛。文中以基于开关元件实现结点间动态互连的多级互连网络为背景,研究了multicast通信路上算法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网络通信在工程监控软件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但大都采用一种的网络通信方式。本文介绍了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采用多种网络通信方式(异步网络套接字通信.多波通信,命名管道通信,邮槽通信)混合进行通信。并将每一种通信方式的特点很好的应用到工程实践中来满足对工程的要求.从而提高通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通信机制是移动代理系统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由于Agent具有移动性,使得Agent在通信过程中会引起通信失效问题.在比较了几种防止通信失效的方法后,结合集中式控制和本地通信,提出了一种新的防止移动Agent通信失效的方法,在有效控制通信开销的同时,保证了消息传递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IPX的微机实时通信技术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在前人探索利用LAX特别是Ethernet网丰富的,价格低廉的软,硬件产品资源及成熟的网络操作系统直接实现工业控制计算机之间互联的基础上,探讨了把基于IPX的实时通信技术这项较成熟的新技术应用于工控系统的可行性与特点,特别强调基于IPX的实时通信技术并非仅局限使用于网络系统中,完全可以使用于非网络环境,本还介绍了金昌冶炼厂自主开发的硫酸生产数据采集系统中的通信结构,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得出基于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通信技术在航天器监控系统上通信信号接收清晰率差,监控系统数据通信效率低,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北斗卫星研究了一种新的航天器监控系统数据通信技术,通过数据参数收集、数据指令查找、数据通信收集实现航天器监控系统通信数据收集,采取基于信息语言表述方式,进行航天器运行时间实时数据传输控制,利用矢量计算和精度分析确定航天器监控系统通信数据。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北斗卫星的航天器监控系统数据通信技术通信信号接收清晰率高,监控系统数据通信效率好。  相似文献   

20.
针对应急通信系统的需求,本文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多种通信设备的多媒体通信终端的软件实现方法。软件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根据通信设备和各种业务的特点,合理的界定了通信模块和各种业务模块之间的职能。在对通信模块接口进行合理抽象的基础上,软件实现了适用于以太网、网络电台和短波电台的通信模块。在通过不同的下层通信设备进行通信时,终端软件只需要选择不同的通信模块就能实现包括语音、视频、短信息、静态图像、电子白板和文件传输在内的多媒体通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