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解决传统智能门禁中用户生物特征易被盗取、监控数据易被伪造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智能门禁监控系统。利用智能合约将用户身份信息与监控数据写入区块链,配合硬件设计的身份识别与入侵检测,实现链上链下的协同工作,有效避免集中管理造成的数据篡改以及暴力窃取链下用户信息等潜在问题。根据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利用代理合约实现智能合约的升级,达到提升系统扩展性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保证身份识别以及监控数据可信的基础上,系统性能可以达到实际应用所需效果。  相似文献   

2.
无证书密码体制能同时解决证书管理和密钥托管问题,但其安全模型中总是假设TypeⅡ敌手(恶意密钥生成中心(KGC))不会发起公钥替换攻击,这一安全性假设在现实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国密SM9签名方案是一种高效的标识密码方案,它采用了安全性好、运算速率高的R-ate双线性对,但需要KGC为用户生成和管理密钥,存在密钥托管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基于区块链和国密 SM9 签名方案提出一种抗恶意KGC无证书签名方案。所提方案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易篡改等特性,使用智能合约将用户秘密值对应的部分公钥记录在区块链上,在验签阶段,验证者通过调用智能合约查询用户公钥,从而保证用户公钥的真实性。用户私钥由KGC生成的部分私钥和用户自己随机选取的秘密值构成,用户仅在首次获取私钥时由KGC为其生成部分私钥来对其身份标识符背书。随后可以通过更改秘密值及其存证于区块链的部分公钥实现私钥的自主更新,在此过程中身份标识保持不变,为去中心化应用场景提供密钥管理解决方法。区块链依靠共识机制来保证分布式数据的一致性,用户部分公钥的变更日志存储在区块链中,基于区块链的可追溯性,可对恶意公钥替换攻击行为进行溯源,从而防止恶意KGC发起替换公钥攻击。基于实验仿真和安全性证明结果,所提方案签名与验签的总开销仅需7.4 ms,与同类无证书签名方案相比,所提方案能有效抵抗公钥替换攻击,且具有较高的运算效率。  相似文献   

3.
郭阳楠  蒋文保  叶帅 《计算机应用》2022,42(9):2757-2764
针对现有区块链系统可追溯性与隐私保护难以兼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监管的区块链匿名交易系统模型。首先,结合标识密码(IBC)和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CL-PKC)的优点,消除了单一IBC托管密钥带来的隐患,并在可保证安全条件下将用户交易标识与用户身份关联,从而保证了模型中的可监管性;其次,通过从网络层和应用层双层签名认证实现了隐私安全,既保证了用户交易内容和身份隐私的安全性,又确保权威机构能够根据异常交易进行追溯,从而为当下区块链匿名性和可监管性的兼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最后,把所提模型和自认证签名模型、多中心SM9模型及可追溯门罗币模型等进行对比,并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比较了所提模型和主流区块链模型的传输耗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上有较大优势;在相同软硬件环境下,多次传输相同大小信息时,所提模型的信息传输耗时比以太坊模型多168%,而长时间传输情况下效率差距不大;传输不同长度的信息时,所提模型的平均耗时要比以太坊模型多38%。  相似文献   

4.
传统基于第三方中心机构的版权登记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和隐私保护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将区块链与环签名技术运用于版权保护领域,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版权存证系统模型。构建了基于联盟链的数字版权存证系统架构,利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等特性保证存证的信息真实可信;对环签名技术进行改进,并利用改进的环签名技术保护创作者身份隐私;对PBFT算法进行改进,提升系统效率和可靠性。经分析与实验表明,该模型能降低版权登记经济成本,防止用户身份信息被非法获取,且具有良好的性能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物流服务交易中供应商、生产商、用户等多方参与者之间的信用关系缺失,提高制定合约的效率,避免干扰合约的正常执行以及传统合约的可抵赖性、可篡改性以及不可追溯性等问题,提出了物流服务交易区块链与蚁群智能合约算法。分析传统的物流服务交易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物流服务交易合约概念模型,并利用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的特点和优势,以及物流服务交易中的信息发布、谈判、议价、制定合约等交易环节和区块链的链接关系,构建一种去中心化的物流服务交易智能合约区块链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依据物流服务交易合约的工作流程以及蚁群算法的特点,设计了物流服务交易区块链与蚁群智能合约算法。在多节点物流服务交易仿真平台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实现了基于区块链的多物流用户服务交易智能合约的创建、存储和自动执行,整个过程透明可跟踪、共识且不可篡改。因此,该算法是基于区块链解决物流服务交易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语义嵌入模型与交易信息的智能合约自动分类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区块链技术的一个突破性扩展,智能合约允许用户在区块链上实现个性化的代码逻辑从而使得区块链技术更加的简单易用.在智能合约代码信息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如何管理和组织海量智能合约代码变得更具挑战性.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代码分类系统能根据代码的文本信息自动分门别类,从而更好地帮助人们管理和组织代码的信息.本文以Ethereum平台上的智能合约为例,鉴于词嵌入模型可以捕获代码的语义信息,提出一种基于词嵌入模型的智能合约分类系统.另外,每一个智能合约都关联着一系列交易,我们又通过智能合约的交易信息来更深入地了解智能合约的逻辑行为.据我们所知,本文是对智能合约代码自动分类问题的首次研究尝试.测试结果显示该系统具有较为令人满意的分类性能.  相似文献   

7.
陈胜  方明哲  蒋步云  李春晓  左春  李玉成  梁赓 《软件学报》2023,34(10):4681-4704
区块链上运行的智能合约具有一经部署难以修改、调用执行需经过共识等特点, 现有的需要修改智能合约代码或打断其执行过程的调试方法难以直接应用到智能合约上. 由于智能合约的运行过程由区块链交易顺序执行过程组成, 实现对区块链交易执行过程的追溯是提升智能合约可调试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对区块链交易执行过程进行追溯主要目标是找出一条已经出块的区块链交易是如何得到当前的执行结果的. 区块链交易的执行依赖于区块链内部状态, 且该状态取决于之前区块链交易的执行结果, 因此存在着传递性依赖. 区块链交易的依赖性和区块链所提供的执行环境的特点给区块链交易执行追溯带来了挑战. 区块链交易执行追溯面临的挑战主要有3方面, 即如何从智能合约部署的生产环境中获取足够追溯的信息、如何获取区块链交易之间的依赖关系, 以及如何保证追溯结果与实际在线执行过程一致. 提出了一种基于录制重放的区块链交易执行追溯方法, 在合约容器中建立录制重放机制, 无需修改合约代码即可支持交易执行中对状态读写操作的录制, 并且不会打断智能合约运行; 提出了基于状态读写的交易依赖分析算法, 支持对存在依赖关系的前序交易进行按需回溯; 此外, 设计了录制读写操作记录的验证机制, 确保重放的执行过程与真实执行过程之间的一致性可被验证. 所提出的方法能够追溯区块链交易调用智能合约的执行过程, 可用于智能合约调试, 并且当智能合约异常造成损失时可用于举证. 在实验中对比了将录制的读写操作记录存储于链上和存储于链下之间的性能差异, 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所提方法在追溯区块链交易执行方面的有效性和优点.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教育资源共享安全性低和身份认证困难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区块链技术与无证书签名相结合的可跨域身份认证方案, 将无证书签名技术的高安全性、无密钥托管问题等优点应用到区块链的分布式网络中, 实现了身份认证过程中用户安全、跨域认证、恶意用户可追溯、注册信息不可篡改. 首先, 基于教育区块链与无证书签名的身份认证方案是建...  相似文献   

9.
数字身份认证和管理系统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的安全基础设施, 当前的数字身份认证和管理系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例如, 数字身份的中心化存储和管理、数字身份的自主权特性较差、数字身份的隐私无保障、数字身份的认证过程不公开透明等。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 其去中心、防篡改、可追溯和安全透明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各种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认证和管理架构相继出现, 然而这些架构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上述问题。对此, 本文将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技术、可验证凭证数字身份等结合, 提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数字身份可验证凭证零知识认证和管理架构, 并详细描述了架构角色和协议流程等, 其中, 在协议流程中, 服务提供商根据服务授权要求构造零知识证明约束条件验证程序,用户基于该程序生成零知识证明, 该零知识证明可以在不透露身份和私钥的情况下向服务提供商证明用户是身份的所有者, 且身份满足服务授权要求, 而服务提供商对零知识证明的认证和管理等都是在智能合约中完成的, 实现了认证和授权的公开透明和安全。此外, 本文设计了该架构的原型系统, 并基于原型系统, 评估了架构中智能合约的成本和时间开销, 同时讨论了基于智能合约进行零知识证明认证和管理的安全性和必要性等, 最后还对整个架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进行了评估和比较。上述结果表明, 本文所提出的架构能较好的实现数字身份认证和管理的去中心化、隐私安全、认证和授权公开透明等, 可为相关系统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姚前  张大伟 《软件学报》2021,32(7):2260-2286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通过块链式结构、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来生成、存储、操作和验证数据的新型分布式基础架构和计算范式,其所构建的新型信任机制有助于推动互联网技术由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的转化.由于区块链中的账本数据采用公开交易记录、多节点共识确认的方式进行存储和验证,因此对系统中的身份管理及隐私保护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首先分析了区块链系统交易模型的特点及其与传统中心化系统在身份认证、数据存储和交易确认方面的不同,阐述了区块链系统中身份管理技术涵盖的主要内容、关键问题及安全挑战;其次,从身份标识、身份认证和身份隐藏3个方面比较分析了目前主流区块链平台中身份管理和隐私保护的不同实现技术;最后,分析了现有区块链系统中身份管理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区块链产生的成千上万的交易信息数据不断被收集到区块链中,会给区块链网络的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造成极大负担.为了解决区块链网络计算资源不足和存储空间有限的问题,我们将边缘计算模式应用于联盟链Hyperledger Fabric系统中,在区块链中设计了基于边缘计算模式的智能合约,以提高区块链的存储空间和运行效率.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自中本聪提出比特币以来,区块链技术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数字资产转移及电子货币支付方面。以太坊引入智能合约代码,使其具备了同步及保存智能合约程序执行状态,自动执行交易条件并消除对中介机构需求,Web3.0 开发者可利用以太坊提供的通用可编程区块链平台构建更加强大的去中心化应用。公链系统具备的特点,如无须中央节点控制、通过智能合约保障交互数据公开透明、用户数据由用户个人控制等,使得它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关注。然而,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用户将自己的数字资产存储在区块链上。由于缺少权威机构的监管及治理,以太坊等公链系统正逐步成为黑客窃取数字资产的媒介。黑客利用区块链实施诈骗及钓鱼攻击,盗取用户所持有的数字资产来获取利益。帮助读者建立区块链资产安全的概念,从源头防范利用区块链实施的资产窃取攻击。通过整理总结黑客利用区块链环境实施的资产窃取攻击方案,抽象并归纳威胁模型的研究方法,有效研究了各类攻击的特征及实施场景。通过深入分析典型攻击方法,比较不同攻击的优缺点,回答了攻击能够成功实施的根本原因。在防御技术方面,针对性结合攻击案例及攻击实施场景介绍了钓鱼检测、代币授权检测、代币锁定、去中心化代币所属权仲裁、智能合约漏洞检测、资产隔离、供应链攻击检测、签名数据合法性检测等防御方案。对于每一类防御方案,给出其实施的基本流程及方案,明确了各防护方案能够在哪类攻击场景下为用户资产安全提供防护。  相似文献   

13.
在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管理溯源系统中,由于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布式的系统,对于区块链中存储的数据所有节点都会进行备份,如果直接把溯源数据存储在链上,这会导致数据占用大量内存,增加溯源系统维护成本和降低系统响应速度的问题。因此提出一种链下扩展存储方案,该方案首先利用SHA-256哈希算法的单向性对明文数据进行哈希运算得到哈希值,然后采用SM2加密算法产生的私钥对哈希值进行签名,保证信息上传者身份的可靠,最后把哈希值和签名值通过智能合约保存在区块链中,明文数据和其哈希值与签名值在区块链上存储的地址则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结合中心化存储和区块链技术各自的优势,既可以保证溯源数据不可被篡改又可以有效减少区块链网络中溯源数据所占内存的大小。最后,在所提方案的基础上,对溯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并采用以太坊区块链平台对其进行实现。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区块链技术+不对称加密+生物识别+身份认证”应用模式,依托智能手机客户端设计与开发一套铁路旅客身份认证系统.基于Ethereum开发平台,应用truffle开发框架,实现铁路旅客身份认证系统智能合约的编写与部署.系统针对传统铁路身份认证模式的不足,将旅客身份数据分布式存储,弱化中心化服务器的压力,提升旅客身份数据的安全性和鲁棒性;进行生物信息认证确保旅客对身份信息的所有权;利用非对称加密技术在保护旅客隐私、实现实名制的前提下增强数据的透明性.基于区块链应用模式的铁路旅客身份认证系统能够让用户身份实现本地存储、信息摘要链上校验,实现铁路旅客身份信息数据访问的细粒度控制,保障铁路旅客身份信息安全,提升铁路旅客的乘车体验.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访问控制中用户权限不能随着时间动态变化和访问控制合约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为基础,同时基于区块链和用户信用度的访问控制模型。首先,角色发布组织分发角色给相关用户,并把访问控制策略通过智能合约的方式存储在区块链中,该合约设定了访问信用度阈值,合约信息对系统内任何服务提供组织都是可验证、可追溯且不可篡改的。其次,该模型根据用户的当前信用度、历史信用度和推荐信用度评估出最终信用度,并根据最终信用度获得对应角色的访问权限。最后,当用户信用度达到合约设定的信用度阈值时,用户就可以访问相应的服务组织。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安全访问控制上具有一定的细粒度、动态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