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取证技术概念、计算机取证人员在取证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及操作规范,分析了当前计算机取证应用的主要技术,讨论了计算机取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信息时代数字取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所面临的六方面的挑战,提出了完善数字取证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取证规范化建设,推广动态取证技术,加强数字取证的专业化分工和研发新的取证技术、工具五个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协议分析的网络入侵动态取证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取证技术分为静态取证和动态取证两种。静态取证技术由于采用事后分析的方法提取证据,因而证据的采集不够全面,同时恢复的数据可能是已经被篡改的数据,因而法律效力低。文中将计算机取证技术与入侵检测技术结合,提出一种基于协议分析的网络入侵动态取证系统。该系统采用基于协议分析的入侵检测方法,提高了入侵检测效率及数据分析能力,有助于解决动态取证的实时性;同时系统采取了较全面的安全机制,确保收集的电子证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不可篡改性,是动态计算机取证的一种较好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基于协议分析的网络入侵动态取证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取证技术分为静态取证和动态取证两种。静态取证技术由于采用事后分析的方法提取证据,因而证据的采集不够全面,同时恢复的数据可能是已经被篡改的数据,因而法律效力低。文中将计算机取证技术与入侵检测技术结合,提出一种基于协议分析的网络入侵动态取证系统。该系统采用基于协议分析的入侵检测方法,提高了入侵检测效率及数据分析能力,有助于解决动态取证的实时性;同时系统采取了较全面的安全机制,确保收集的电子证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不可篡改性,是动态计算机取证的一种较好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电子数据取证技术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对电子数据取证技术的概念、特点、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电子数据取证中的证据获取、证据分析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以硬盘取证为例,详细讲解了电子物证采集中的硬件克隆技术和软件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6.
电子取证进入了3.0时代,电子取证实验室建设也需要跟上时代,要具备时代的特色,符合信息化的要求,适应信息科技发展的趋势。首先从网络上连接各个实验室,再从装备上进行智能互联化改造,从而构建一体化实验室,开展取证知识的汇聚与共享,取证能力的下沉,取证技术的更新,将大数据平台能力支撑给取证前端,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取证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前日益增多的计算机犯罪,电子证据已成为这些案件侦办过程的关键证据。由于电子证据有一些不同于常规证据的特点,因此计算机取证成为了一个打击计算机犯罪中新的课题。计算机取证技术会随着工作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但当前的计算机取证工作存在着反取证技术的制约、自身软硬件的不足、办案人员的取证意识等局限性。而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计算机取证技术今后将朝着更先进的技术、更规范的制度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电子证据取证中的推理分析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如何利用断断续续的电子证据线索来确定计算机犯罪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犯罪动机、行动、相互作用和时间安排是计算机取证人员重现犯罪现场、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关键步骤,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探讨了电子证据取证中的三种推理分析技术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手机规范取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立法滞后,规范等问题,取证的方法.在司法实践中,涉及到手机的案件越来越多,手机取证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在取证中却存在移动通信技术检验机构不完善,缺少高素质的取证人员,技术落后,缺乏取证的意识和流程不阻碍了手机电子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文章针对手机取证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规范手机为手机取证的规范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涉及电子证据的犯罪案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子取证的价值凸显,但是对电子证据的认识还不清晰、不统一。电子取证是一门实践性、法律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体系的发展依赖于众多计算机基础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时必须满足法律制度本身的要求,相关的取证工作要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案件情况。本文仔细梳理了电子取证技术体系的层次结构,对电子证据的取证从整体上进行了探索,并详细分析了电子取证的各要素。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广泛应用,云环境下的安全审计与电子取证需求也日益迫切。由于云取证与传统计算机取证在取证环境、证据获取及证据分析方面有较大区别,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针对云的电子取证方法及技术手段,云系统作为一种信息系统,其可审计性得不到保证。文章设计了一套新的云取证系统,面向IaaS云服务的基础设施,通过采集终端对云系统中虚拟机进行监控并主动采集证据,同时将采集到的证据集中存放于一处,取证系统实时取证、证据集中保全的特性可以有效应对云环境下证据易失、证据提取困难的特点,达到高效取证。  相似文献   

12.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它的快速发展给取证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云计算环境下,取证活动包括证据发现、证据固定及证据提取3个阶段。但云计算自身存在的安全风险,导致云计算环境下的取证活动亦面临一定的技术及法律问题。对于取证信息及手段方面的问题,可以采取数据迁移技术及入侵检测系统等手段加以解决。对于相关的法律问题,则可以采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国际区际合作等途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文章简要介绍了电子取证技术的特点,分析了在云计算环境下电子取证技术的新的发展,并指出了云计算环境下电子取证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秦芹 《互联网天地》2013,(5):63-65,71
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诸多问题,如海量数据不能有效整合、偏远地区设备落后等。云计算技术将为智能交通系统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两者的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研究云计算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平台(智能交通云),解决了交通信息共享、设备落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类课程实验现状和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研究搭建一个集成各种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 的虚拟化云平台,按需提供各种服务,采用瘦客户端/云服务器模式,通过利用服务器模式仿真和远程硬件操控等方式,实现计 算机类的应用软件和程序编译等实验。为了解决实验中的资源占用冲突,采用预约机制和最近最少法原则合理调配。本虚拟 实验云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整合,降低了高校对实验的投入成本,提高了高校信息化水平,进而推动世界教育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空间遥感技术和对地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学、热红外和微波等不同技术手段可以获取同一地区的多种遥感影像数据(多时相、多光谱、多传感器、多平台和多分辨率等),每天获取的遥感数据量越来越大。同时,大量的遥感应用需要快速地对这些遥感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数据处理,这些数据就会失去时效性,甚至失去数据本身的价值。高性能计算与并行处理技术,加速了遥感影像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的进度,如大规模多处理系统、网格与云计算技术、通用图形处理器(GPGPU)等。文中综述了高性能计算、并行处理及云计算技术应用于遥感领域的最新进展,给出了一些研究与应用范例,并提出了当前高性能遥感影像处理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云计算如一阵飓风席卷整个IT界并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进入到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发挥其效用。基于云计算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实践,认为云计算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应用于远程教育领域,并就如何发挥远程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国内外兴起,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然而国内对于3D打印技术的应用开发以及服务提供还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提出了3 D打印人性化控制界面开发(无线控制监测终端)、蓝牙短距离协议接入、Internet远程控制以及云服务平台搭建的解决方案,应用于教育教学或者产品展示,以及3D打印云平台的建设方面.经过实际运行,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遥感数据云服务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整合大规模遥感数据的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按需使用的服务模式的地理信息处理服务平台。我们基于分布式存储技术实现遥感数据的高效存储、Linux 容器技术实现快速部署和资源隔离、ownCloud 私有云技术实现高效共享和 IPythonnotebook 交互式技术实现方便易用交互,设计了一种稳定、高效的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用户可通过Web的方式方便的访问大规模遥感数据,并利用云主机的计算、存储资源对所需的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相似文献   

20.
束柬  梁昌勇 《计算机科学》2016,43(8):105-109
云计算技术在带来信息更大范围共享、成本更低等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隐私泄露、信息丢失等新的安全问题。如何在海量分布式的云系统中识别和管理节点的可信度成为云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模型考虑云计算分布式体系架构,结合DS证据理论和信任机制,构建云环境下基于DS理论的信任模型,为云安全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该模型在主客观信任值的基础上合成综合信任值,进行可信度判断;并讨论模型中的关键问题,包括信任值初始化和更新、恶意节点惩罚、负载均衡;再通过仿真实验从有效性、均衡性和鲁棒性等方面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