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加权相邻关系的形状轮廓点匹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廓点匹配是形状匹配的一种典型方法。在各种形变情况下,形状轮廓点的相邻关系往往比其他全局关系更稳定。本文在保持局部邻居结构的点匹配算法基础上,引入了邻居的权的概念。首先基于点到邻居的距离为每个点的邻居关系赋权,然后结合形状上下文距离把点匹配问题转化为有向属性关系图匹配问题,用松弛迭代法求解。引入邻居关系系的权,使匹配不仅保持邻居集的一致性,同时还保持邻居之间的距离相对关系。实验证明,本文方法能够提高匹配效果,加快匹配算法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数量较多时不规则形状的2D碎片拼接的困难性,提出2D碎片的拼接策略,先通过轮廓线匹配进行局部形状匹配;然后通过全局搜索拼接重构物体形状,由于匹配的特征集选择了带有几何结构属性的连接点,优点是不仅局部匹配的速度提高而且全局拼接重构的有效性提高.试验对比表明提出的算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3.
从NPR技术的形成和特点出发,详细论述了NPR中轮廓线的检测和绘制技术等问题。轮廓线在NPR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表现不仅关系到NPR最终效果的好坏,而且也是实时绘制中一个提高速度的关键。重点介绍了NPR中流行的和最新的轮廓线检测与绘制技术,并对这些算法和技术进行了分类与分析,总结了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相似文献   

4.
范华  秦茂玲 《微机发展》2007,17(10):237-241
从NPR技术的形成和特点出发,详细论述了NPR中轮廓线的检测和绘制技术等问题。轮廓线在NPR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表现不仅关系到NPR最终效果的好坏,而且也是实时绘制中一个提高速度的关键。重点介绍了NPR中流行的和最新的轮廓线检测与绘制技术,并对这些算法和技术进行了分类与分析,总结了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相似文献   

5.
就轮廓线上某一点,距离其较近的点对识别分类比距离较远的点的贡献更大,因而,描述子应增强细节描述能力。该文采用一种稀疏策略,提出了基于轮廓线形状的多尺度稀疏描述子(SSM)。该描述子不仅满足平移、旋转、尺度变换的不变性,而且双边对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时空复杂度这一经典矛盾问题。将该文提出的算子应用于我们自己采集的叶形数据库中。并与相关的描述子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SSM的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6.
基于H-EMD 的形状上下文特征形状匹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丹晨  韩敏 《控制与决策》2012,27(11):1639-1643
为了快速有效利用推土机距离(EMD)模型计算直方图间的交叉相似度,提出一种基于直方图的EMD(H-EMD)模型.将原始模型对应的线性规划问题中变量数目进行约减,降低了直方图相似度计算的复杂度.利用H-EMD模型计算形状上下文特征间的相似度,进而对基于形状上下文形状匹配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对不同的数据仿真结果进行比较,H-EMD模型在匹配时间上更具优势,同时,改进的形状匹配方法能有效实现形状识别和检索.  相似文献   

7.
基于形状特征点匹配的CT断层图象表面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切片间距离较大时,如何快速,准确地重构出复杂器官的表面并显示它,在医学临床应用中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保持轮廓形状特征的自适应特征点采样算法,该算法大大减少了后续处理的存储量和计算量,其次,在于对图象特性的分析,提出了一种特殊点匹配算法,该算法考虑到了特征点在原图象上的灰度,梯度幅值,梯度方向和位置对匹配的影响,提高了重建表面的准确度。实验结果证明了上述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形状匹配综述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形状匹配的方法进行了回顾.介绍了一些形状表示方法,其中主要是形状简化的方法.形状匹配的方法可以分为基于各种变换不变量的形状匹配方法和基于局部特征的形状匹配方法,并根据这一分类介绍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匹配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轮廓线重建过程中的轮廓分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轮廓线三维重建算法,通过构造辅助轮廓线将多轮廓线的连接转换为单轮廓线的连接,改进了利用多轮廓线进行三维重建的不足,利用可接受表面实现特征点的三角化,并根据曲率的变化拟合重建过程中的不光滑表面,进而实现断层医学图像的三维重建。实验结果证明,运用本算法在保证重建物体正确的同时,缩短了体数据的构造时间,加快了整个表面的重建速度。  相似文献   

10.
形状检索在计算机视觉中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其中对形状特征直方图距离的测量是评价形状检索算法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轮廓特征的直方图距离测量,算法引进一种在图像分类领域中应用广泛的金字塔匹配算法。不同于其他传统的直方图度量算法,金字塔匹配算法将形状的轮廓分成若干块,给每一块分配相应的权重,然后分别统计块中的特征,再计算特征的加权和进行相似度的测量。通过在不同形状数据集下实验,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形状匹配和检索,且能得到较好的形状匹配精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医学CT图像序列,利用改进的面绘制方法,分别实现了皮肤和骨骼的三维表面重建。在皮肤重建中,主要采用阈值分割法和迭代法相结合而得到光滑逼真的效果。在骨骼重建过程中,采用二值法构建骨骼三维表面,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去噪处理,进而得到清晰的骨骼轮廓。为了验证重建方法的通用性,实现了复杂结构器官--心脏的三维表面重建。实验结果表明,方法易于实现,获得了较理想的三维重建结果。重建的三维模型可进行旋转、放大和缩小等操作,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人机交互的功能,同时也有利于对模型进行设置和观察。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we extend the use of the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PDE) method to head visualization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 (CT) data and show how the two primary medical visualization means, surface reconstruction, and volume rendering can be integrated into one single framework through PDEs. Our scheme first performs head segmentation from CT slices using a variational approach, the output of which can be readily used for extraction of a small set of PDE boundary conditions. With the extracted boundary conditions, head surface reconstruction is then executed. Because only a few slices are used, our method can perform head surface reconstruction more efficiently in both computational time and storage cost than the widely used marching cubes algorithm. By elaborately introducing a third parameter w to the PDE method, a solid head can be created, based on which the head volume is subsequently rendered with 3D texture mapping. Instead of designing a transfer function, we associate the alpha value of texels of the 3D texture with the PDE parameter w through a linear transform. This association enables the production of a visually translucent head volum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veloped head visualization method.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技术是利用二维医学图像序列重建出三维模型,为医生提供直观、全面、准确的病灶和正常组织信息,是当今医学影像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一个包含了多种面绘制技术的基于面向对象方法设计的、功能强大的可视化类库Visuali zation ToolKit(VTK)进行人体肺部断层图像的三维重建,讨论了面绘制算法中最常用的移动立方体法(MC)。重建效果表明基于VTK的面绘制技术具有应用灵活、重建效果逼真、重建速度较快等优点。为进一步研究人体肺部的动态建模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胰腺图像的三维重建对于辅助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全自动的胰腺图像三维重建方法,利用改进的U-Net深度学习网络对图像进行分割,并结合面绘制算法生成三维可视化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建准确度较高,执行效率快,对辅助诊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郑丽萍  李光耀  姜华 《计算机工程》2011,37(21):279-281,284
为给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诊断提供帮助,并对TMJ进行虚拟手术操作,设计并实现一个口腔颌面疾病医学辅助诊断系统(OMD- MADS)。系统采用AddIn树设计方法,包括一个医学图像三维重建系统和一个口腔颌面疾病本体。介绍OMD-MADS的功能和设计过程。根据输入的CT图像重建下颌骨的三维模型。该系统可实现疾病信息查询和模型操作,用作医患交流平台和教学工具。  相似文献   

16.
为了在几何表示层面捕获拉格朗日粒子流体的表面细节特征以进行真实感绘制,提出一种高效的基于八叉树的自适应流体表面重建方法。首先进行流体表面粒子的精确检测;然后根据结点中是否包含流体表面粒子,对流体粒子的包围盒进行基于八叉树的自适应剖分;最后只在包含流体表面粒子的叶子结点里建立隐式距离场。该方法在流体表面重建过程中的内存消耗和计算复杂度只取决于流体表面而不是流体体积,适合大规模粒子流体场景的表面提取和绘制。  相似文献   

17.
表面重建是计算机立体视觉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SFS(shape from shading)是单帧图像立体感增强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利用SFS对图像进行增强,在对朗伯体表面反射模型进行详细分析和对影响3维重建结果的关键因素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SFS算法,并给出了具体的步骤和计算方法。实验表明,该算法的确改善了立体显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颅面复原是一种对人类的颅骨进行面部容貌复原的技术,该技术以人类学、法医学、解剖学中的头骨与面貌相互关系规律为科学依据,广泛应用于考古、刑侦等领域。其中获取三维颅骨模型是实现复原的第一步,颅骨模型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将来颅面复原的准确性。文中主要介绍了两种获取三维颅骨模型的方法,一种是对cT图像进行面绘制三维重构,另一种是使用三维扫描仪获取三维颅骨模型。之后对获取的颅骨模型建立法兰克福坐标系。实验表明,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取的颅骨模型为颅面复原提供了良好的颅骨原始数据。  相似文献   

19.
余瑛  万贻前  洪瀚  叶青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4,41(12):3533-3542
在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领域,多视图物体表面重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符号距离函数的体渲染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物体表面重建方法,因其在复杂场景重建中的出色表现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旨在对符号距离函数的体渲染技术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为未来研究人员提供参考.首先介绍了有向符号距离函数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体渲染技术中的应用;随后,从提升表面重建质量、加快训练速度、稀疏视图重建、重光照和材料编辑、特定场景重建等方面整理分析了该领域的关键模型改进和技术进展;此外,还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在速度和性能方面的表现,并简要介绍了模型评估的主要指标和公开数据集;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synthesis of novel views of people from multiple view video. We consider the target area of the multiple camera 3D Virtual Studio for broadcast production with the requirement for free-viewpoint video synthesis for a virtual camera with the same quality as captured video. A framework is introduced for view-dependent optimisation of reconstructed surface shape to align multiple captured images with sub-pixel accuracy for rendering novel views. View-dependent shape optimisation combines multiple view stereo and silhouette constraints to robustly estimat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images in the presence of visual ambiguities such as uniform surface regions, self-occlusion, and camera calibration error. Free-viewpoint rendering of video sequences of people achieves a visual quality comparable to the captured video images.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is approach overcomes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ereo- and silhouette-based approaches to rendering novel views of moving peop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