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Pv4协议发展至今已然不足以满足互联网对IP地址巨大的需求量,为了对应地址空间匮乏的危机,IETF开发出IPv6协议。IPv6协议不仅拥有3.4×1038的地址空间,而且其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也有极大的提升。针对IPv6协议的报文格式、编制方式和路由协议进行研究。着重对当今较流行的IPv4向IPv6协议过渡策略——双栈技术和隧道技术进行研究和实验,并将实验中主要的配置步骤在文章中展现。  相似文献   

2.
IPv4及IPv6中的IPSec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PSec协议体系是IETF制定的新一代网络安全协议标准,该文深入剖析了IPSec在自由操作系统下的实现方式,针对IPv4协议栈和IPv6协议栈提出了不同的实现方案,并提供这两种方案下的测试环境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3.
□基本协议类鉴于IETF已经在基本协议方面制订了相当数量的标准,国内标准工作的原则是在参照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网络实际运营和发展需要制订国家或行业标准。因此,目前国内标准化组织已经根据IETF现有的标准制订了相应的中国基本协议类标准,包括IPv6基本协议、路由协议、地址结构协议、邻居发现协议、安全协议,移动性协议等。□网络的体系结构和性能指标分配这一类标准是国内标准化的重点之一。在网络的体系结构方面,IETF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双栈演进机制、双栈路由器技术、双栈主机技术、IPv6隧道技术、地址翻译(NAT)、IPv6D…  相似文献   

4.
IPv6是IETF设计用于替换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互联网协议。首先介绍了IPv6的产生背蒂,阐述了IPv6的技术原理、特点及优势,并探讨了从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最后对IPv6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宁彬 《福建电脑》2006,(9):70-70,60
IPv6是面向Intemet2的IP协议。本文介绍了IPv6的主要特性及其应用,探讨了通过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网络地址一协议转换技术实现由IPv4向IPv6平滑过渡的转换机制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IPv4协议栈中应用程序对IP地址的处理机制和Web浏览器的工作原理,讨论了实现IPv4/IPv6无缝连接的方法,分析了IPv4/IPv6协议栈中对域名解析的处理方法和IPv4/IPv6地址格式的不同处理,提出了一种Web服务中IPv4/IPv6兼容的具体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7.
徐晋平  王耀青 《微机发展》2004,14(12):89-91
在目前IPv4协议地址空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IETF提出了新的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协议,从而彻底地解决了IP地址匮乏的问题;同时,与IPv4相比IPv6还具有地址空间编址管理,分组处理效率,对移动性、安全性和QoS的支持等诸多明显的优点。IPv6协议至今未投入商业应用。文中分析了目前制约IPv6协议快速发展应用的主要因素:IPv6协议自身的不足、IPv6协议与现有防火墙技术的冲突以及IPv6协议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IPv4协议地址空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IETF提出了新的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协议,从而彻底地解决了IP地址匮乏的问题;同时,与IPv4相比IPv6还具有地址空间编址管理,分组处理效率,对移动性、安全性和QoS的支持等诸多明显的优点.IPv6协议至今未投入商业应用.文中分析了目前制约IPv6协议快速发展应用的主要因素:IPv6协议自身的不足、IPv6协议与现有防火墙技术的冲突以及IPv6协议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IPv6和IPv4共存于同一网络是IPv4向IPv6过渡时期的现实问题。通过一个具体的IPv4/IPv6双协议栈校园网络的部署以及路由器的端口设置、IP地址分配和各路由器的配置等,实现了基于DH-CP协议的IPv6、IPv4地址的自动获取以及网络间的相互通信,为部署实际的IPv4I/Pv6双协议栈网络提供一种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杨敏  徐学洲  王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20):151-153,170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在飞速发展,针对日益增多的高带宽需求的多媒体应用,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提供了增强的组播技术。由于组播在IPv6环境下呈现了一些新的特性,使得IPv6组播相关问题的研究成为新兴的热点。文章根据IETF制定的协议规范介绍了IPv6组播的关键技术,并在开源的TCP/IP协议栈———KAME上实现了一个IPv6组播路由查找工具。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双栈和隧道技术构建校园网IPv6实验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IETF工作组提出IPv6过渡机制的背景,详细分析和研究了双栈协议、隧道技术和翻译器技术等3种常用的过渡机制,重点论述了双栈、隧道技术以及双栈与隧道协同工作的实现原理,并通过一个IPv6实验床的建设,利用IPv6的过渡机制如双栈协议和隧道技术,提供了校园网用户IPv6接入服务,真正实现了IPv4网络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为在校园网全面开展IPv6的组网和研究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正在制定一套基于IPv6的低功耗工业物联网协议栈6TiSCH,其主要应用于复杂的工业过程控制及自动化领域。IETF 6Ti SCH协议栈在网络层上引入IPv6协议,使得海量的物联网节点可以无缝接入互联网;在链路层引入了IEEE802.15.4e TSCH新协议,可以有效降低节点能耗和增强无线通信可靠性。OpenWSN开源项目提供了一套该协议栈完整实现的代码。对IETF 6TiSCH工业物联网的标准、关键技术与平台进行了系统总结。首先对其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着分析了CoAP应用层协议、UDP传输层协议、IPv6网络层协议、IEEE802.15.4e链路层协议及其物理层标准协议;随后总结了其高精度时间同步、资源调度与安全等关键技术,并对其实现平台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对未来研究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IPv4网络到IPv6网络迁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从IPv4网络到IPv6网络迁移技术的论述,介绍了迁移技术的三大分类:隧道技术、双协议栈技术和翻译转换技术,并着重探讨了IPv6主机/路由器间通信的配置型隧道 、自动型隧道、隧道代理、IPv6 over IPv4 GRE隧道、自动6 To 4隧道技术,以及实现IPv6主机/路由器和IPv4主机/路由器间通信的双协议栈、双协议栈转换、动态IP/ICCMP转换、网络地址和协议转换、SOCKS64网关等技术。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导致了IP地址资源的紧张,为了满足因特网快速增长的要求,IETF设计了下一代因特网协议—IPv6协议,用它来替代当前使用的IPv4协议。文章主要阐述了IPv4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IPv6的一些优点,在此基础上对IPv6 DNS进行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也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是由IETF设计的用来替代现行的IPv4协议的一种新的IP协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协议栈的可重构性进行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重构的嵌入式TCP/IP协议栈,并介绍了关键技术的实现细节。该协议栈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重构为IPv4、IPv6、双栈协议栈等多种协议栈,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可移植性。该协议栈已成功应用在嵌入式双向通信平台上,通过实际网络测试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和可靠性。在主频为66MHz的ARM7CPU上运行,吞吐率可达1.5MB/s以上,目标代码大小仅为传统协议栈的30%左右,并可满足IPv4到IPv6网络过渡时期嵌入式设备的网络需求。  相似文献   

17.
IPv6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IPv4协议的下一代IP协议。系统采用PPTP VPN等开源软件建立IPv4/IPv6混合数据隧道,实现互联网协议过度时期企事业单位IPv4/IPv6数据互联互通的功能,进而简化网络部署,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IPv4与IPv6相互转换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IP是互联网基础协议,IPv4协议的缺陷逐步暴露出来,而IPv6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IPv4协议与IPv6协议不相同,如果两种网络互操作,必须进行相互转换。IPv4与IPv6转换技术主要分为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翻译技术。  相似文献   

19.
梁勇 《福建电脑》2006,(5):61-62
目前Internet中广泛使用的IPv4协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IP协议,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自20世纪90年代起,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得到广泛普及,IPv4地址资源严重不足,安全问题日益突出。1994年后IETF提出一种新IP地址解决方案,被称为IPv6。IPv6不但解决了IP地址匮乏的问题,并且由于它引入了加密和认证机制.实现了基于网络层的身份认证,确保了数据包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相似文献   

20.
IPv6的含义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也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是由IETF设计的用来替代现行的IPv4协议的一种新的IP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