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IPv6协议的不断进步,基于IPv6协议体系的子网规模日益扩大,但是整个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完成向IPv6体系的迁移过程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两种协议的网络共存过渡时期,解决IPv6与IPv4体系的网络系统之间互连互通的通讯问题,对于加快互联网向IPv6体系迁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有关IPv6与IPv6网络间的通讯,IPv6与IPv4网络间的通讯问题已经提出很多方案。本文根据各种解决方案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归类介绍,以便大家较全面地了解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IPv6被称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标准协议,它的出现标志着网络技术史上的重要升级.它将逐步取代IPv4成为网络的基础设施,并将对网络技术产生积极的影响。着重对基于IPv6的安全机制——IPsec协议进行研究,分析IPSec的基本架构,以及其中包含的三种协议——AH、ESP和IKE。通过实验,分别在Windows和Linux下实现了IPSecVPN,并验证了VPN在保护网络通信安全方面的功能,得出一些定性和定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IPv4与IPv6相互转换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IP是互联网基础协议,IPv4协议的缺陷逐步暴露出来,而IPv6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IPv4协议与IPv6协议不相同,如果两种网络互操作,必须进行相互转换。IPv4与IPv6转换技术主要分为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翻译技术。  相似文献   

4.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技术及应用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针对下一代互联网的IPv6协议及技术必然对WSN的设计与应用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的特点及关系,提出了IPv6协议在无线传感网络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设计思路,对未来WSN的设计开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IPv6实验网的组建和测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介绍设计、搭建IPv6实验网,并在此基础上捕获数据包,测试协议性能。通过分析数据包的结构,验证了IPv6网络的特点:地址匹配的方便性、数据报头的简洁性。通过设计和组建IPv6/IPv4双协议栈路由器,介绍了一种通过IPv4网络转发IPv6数据包的双协议栈隧道技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IPv6协议在Internet中的广泛应用,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路由器对IPv6协议的支持上。设计和开发基于IPv6的路由协议软件也更加重要。本文分析了OsPFv2路由协议与OSPFv3路由协议之间的不同,并且基于RFC2740设计开发了一个OSPFv3路由协议软件,该软件在实验网络环境中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IPv4网络到IPv6网络迁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从IPv4网络到IPv6网络迁移技术的论述,介绍了迁移技术的三大分类:隧道技术、双协议栈技术和翻译转换技术,并着重探讨了IPv6主机/路由器间通信的配置型隧道 、自动型隧道、隧道代理、IPv6 over IPv4 GRE隧道、自动6 To 4隧道技术,以及实现IPv6主机/路由器和IPv4主机/路由器间通信的双协议栈、双协议栈转换、动态IP/ICCMP转换、网络地址和协议转换、SOCKS64网关等技术。  相似文献   

8.
IPv4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互联网IP技术,作为网络基石的IPv4,逐渐暴露出很多难已克服的问题和缺点.IPv6则是下一代的IP协议,注入了许多新内容,IP协议将慢慢从IPv4过渡到IPv6.本文将介绍IPv4的局限性,以及IPv6的诸多优点,展望IPv6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IPv6核心路由协议及其部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v6协议由于诸多优良特性,已成为未来互联网的标准。路由协议在所有协议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讨论、比较了IPv6的主要路由协议。并且为了使得网络具有可扩展性,满足网络的短期和长期的发展需求,还阐述了运营级网络核心路由协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IPv4地址资源的枯竭,其固有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网络发展的需求,由IPv4向IPv6的升级过渡成为互联网发展必然趋势。在安全性方面,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和学校在IPv4环境下都是通过NAT技术接入互联网,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IPv6协议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得到改进。IP安全协议(IPSec)对主机上的数据包进行封装,保证了端到端的安全。本文深入分析了IPv6的安全机制,探讨了IPSec、IPV6加密机制、IPV6密钥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1.
IPv6下Socket网络编程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IETF组织提出了IPv6协议。IPv6是为适应未来对于网络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而设计的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必然会取代IPv4,开发支持IPv6的网络应用程序已经迫在眉睫。介绍了套接字(Socket)的基本概念I、Pv6的Socket API函数和Socket通信原理,并以面向连接的Socket通信协议(TCP)为例,给出了在IPv6协议下开发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的方法,从而为IPv4的网络逐渐向IPv6网络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开发基于IPv6的网络应用程序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IPv4与IPv6的互操作研究及网络实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代长城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27):135-137,218
IPv6是针对当前IPv4的地址空间不足和服务质量的缺陷而设计的一种新的网络协议类型。但是,现在IPv4的应用仍然占主导地位。在IPv6的网络流行于全球之前,总是有一些网络首先使用IPv6协议并希望能够与当前的Internet正常通信。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开发出IPv4/IPv6互通技术以保证IPv4能够平稳过渡到IPv6,论文先从应用层的角度讨论了IPv4/IPv6的服务器与客户端的通信机制,然后利用模块编程技术打造一个具有路由公告和包转发功能的服务器,通过隧道技术使IPv6主机通过IPv4路由器进行通信。  相似文献   

13.
石炎生  刘利强 《微机发展》2006,16(5):191-193
IPv6是为了克服现在IPv4协议的缺陷而设计的下一代因特网协议。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必然会取代IPv4,开发支持IPv6的网络应用程序已经迫在眉睫。文中首先对IPv6进行了简介;然后介绍了UDP的通信原理I、Pv6下Socket地址结构和IPv6下Socket函数,并给出了在IPv6下基于无连接的Socket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型和利用UDP协议进行网络通信的方法;最后实现了在IPv6协议下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之间数据信息的传输,相信对今后开发基于IPv6的大型网络应用程序会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流媒体服务在互连网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介绍了与流媒体传输相关的网络协议,阐述了网络视频服务器的软硬件结构,深入研究了两种成熟的网络流媒体服务软件的组成结构和工作模式,指出了网络流媒体服务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宋立志  张虹 《计算机工程》2007,33(22):151-154
IP网络中数据量巨大的流媒体内容使服务器和骨干网络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容分发系统对保证流媒体QoS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分析内容分发网络(CDN)和P2P两种新型内容分发技术,提出了多源网状散列式P2P模型和一种改进的内容缓存算法,设计了基于CDN和P2P技术的内容分发系统。系统可同时满足请求多和请求少的情况,提高了流媒体QoS。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Pv6最终会成为未来互联网网络层的核心协议。而SIP作为下一代多媒体通信中的重要技术也受到普遍的欢迎和认可。描述了IPv6网络环境下使用SIP的优势,并且提出了在IPv4与IPv6共存的混合网络环境下采用NAT-PT结合ALG进行SIP电话通信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高校IPv6校园网的部署与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采用的核心协议,现行的IPv4向IPv6过渡势在必行.高校走在IPv6网络研究、应用的前沿,通过分析IPv4向IPv6过渡的必然性,结合高校校园网络IPv6的现状和演变过程,提出IPv6校园网的部署的几种方式,并提供了具体的Windows下的Ipv6配置应用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流媒体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迅速成长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该文介绍了流媒体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应用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IPv6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流媒体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IPv6协议的格式与类型、及其新特性,然后对IPv4向IPv6演进过程中主要采用的过渡策略如IVI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以我校为例介绍了IPv6校园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协议。本文在分析了IPv6网络安全隐患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IPv6的网络安全机制,包括IPsec保护通信机制、时间戳重放保护机制、虚拟专用网机制以及返回路径可达机制等,为IPv6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