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用支持USB2.0高速数据传输的CY7C68013芯片,设计实现PC与硬盘驱动器串行数据传输的PnP(即插即用)模块.将CY7C68013的GPIF(通用可编程接口)与标准的IDE硬盘接口相连,PC与USB接口通信采用BULK(批量传输)方式,USB接口与硬盘通信采用PIO(通用可编程输入输出)和UDMA(超级直接存储器存取)两种模式,达到了USB2.0的高速率传输要求.  相似文献   

2.
实现USB2.0高速数据传输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USB2.0高速数据传输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深入分析了诸如协议开销、带宽分配、工作环境、主机硬件结构和操作系统配置、设备驱动程序等影响速度提高的种种因素,同时重点阐述了USB2.0设备接口中端点FIFO通道和GPIF通用可编程接口的关键作用,并利用USB2.0控制芯片EZ-USBFX2进行了不同模式下数据传输的实验,最后在此基础上指出解决高速数据传输问题的几条对策。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图像传输系统的接口子系统,提出了采用ADS2181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和USBN9604芯片的USB接口板的具体实现方法,给出了应用实例,固件编程框图及源代码,对计算机的设备驱动程序开发和应用程序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USB2.0接口芯片(Cy7c68013)为数据传输核心来控制网络芯片,数据包经由网络芯片编/解码,利用GPIF(通用可编程接口)异步传输Auto-In/Out(自动打包)接口和块传输方式,实现两台PC机的全双工通讯。该接口集成USB2.0和Ethernet(以太网)传输的特点,是一种高速、低延迟、远距离、使用灵活的传输方案。实验证明,传输速率可稳定在0.369MB/s。  相似文献   

5.
USB接口高速数据传输的实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吕超  张玉霞  王立欣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9,17(5):1003-1005,1012
USB接口具有即插即用、安装方便、高带宽、易扩展、传输速度快等优点,尽管USB2.0规范中最高传输速度已经达到了60MB/s,但是很多USB2.0设备在实际工作时的数据传输速度却与此相差甚远,设计了一个以FPGA为主控制器、以CY7C68013为接口芯片的数据采集系统;当接口芯片CY7C68013工作在同步的Slave FIFO模式下时,在数据的传输控制上设计了块传输同步控制信号,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稳定性,系统所能达到稳定的最高传输速度为31.8MB/s。  相似文献   

6.
马军  李玉林 《微计算机信息》2006,22(20):285-287
本文以Phillips公司的USB控制芯片PDIUSBD12为例,采用USB2.0协议,介绍了嵌入式系统USB接口的设计流程,重点讨论了USB外设控制器中固件的设计和用单片机实现USB高层通信协议。  相似文献   

7.
以USB2.0接口芯片(Cy7c68013)为数据传输核心来控制网络芯片,数据包经由网络芯片编/解码,利用GPIF(通用可编程接口)异步传输Auto-In/Out(自动打包)接口和块传输方式,实现两台PC机的全双工通讯.该接口集成USB2.0和EtheRNet(以太网)传输的特点,是一种高速、低延迟、远距离、使用灵活的传输方案.实验证明,传输速率可稳定在0.369MB/s.  相似文献   

8.
USB设备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USB接口具有使用方便,数据传输速率高等特点,但由于USB接口协议复杂,涉及的方面,特别是软件比较多,使得USB设备的开发非常困难,本着抛砖引玉的目的,首先简要介绍USB接口的特点,然后具体介绍了USB设备的开发过程,最后Philips公司的USB接口芯片PDIUSBD12为例,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9.
袁卫  马保科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19):126-127,140
提出了一种红外敏感器半实物仿真系统中多路实时数据传输与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法,采用FPGA内的SRAM块实现所要传输与采集数据的缓冲存储,并通过高速USB2.0接口芯片实现与主机的接口,最后,由主机工作站完成对数据的后期处理.该硬件系统作为整个仿真系统的一部分,具有数据传输高速、准确、实时等特点,满足实时仿真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高频地波雷达小型化、模块化、便携型、可扩展的需要,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USB2.0总线的雷达接收机与主控PC机的数据传输接口.采用Cypress公司的CY7C68013A芯片作为USB接口芯片;介绍了CY7C68013A芯片的结构;选择使用此芯片的通用可编程接口(GPIF)模式;阐述了数据传输接口的硬软件设计,软件系统包括固件、设备驱动程序、客户应用程序;详细说明了数据传输流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接口工作稳定,平均传输速度可达到17MB/s,能够很好地满足高频地波雷达的数据传输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用于虚拟仪器的USB2·0接口高速数据采集卡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提出了一种用于虚拟仪器的USB2.0接口高速数据采集卡的设计。针对USB2.0高速模式实现难的问题,分析了高速数据路径上的所有瓶颈及其解决方法,提出了系统的同步设计方法。选择ADS5232作为高速A/D芯片,CY7C68013作为USB2.0接口芯片,充分利用了该芯片提供的高速模式、自动工作模式和Slave FIFO端口模式,使用FPGA作为所有模块的控制器,CPU不参与数据处理,只用于寄存器初始化,从而实现高速采样和高速传输。软件部份分析了固件程序,驱动程序和主机应用程序的功能特性以及采集卡和Labview开发工具的接口问题。硬件测试的USB2.0接口的净荷平均速率达到149.6 Mbps,表明高速模式的采集卡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虚拟仪器系统,该系统由支持USB2.0协议的板卡硬件系统和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设计平台的软件系统构成,可以完成信号采集,信号函数发生,信号处理以及波形显示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3.
辛柱  郭锋 《自动化信息》2009,(10):48-50
函数发生器是工程测试、教学科研等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测试设备。采用符合USB2.0协议规范的CY7C68013A接口芯片,结合Cyclone系列FPGA的硬件描述设计方法,实现频率、相位等波形参数的快速调整。通过虚拟仪器技术使用计算机软件高效地计算和分析波形数据并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SB)向硬件模块传递。软硬件之间设计标准的通信接口,应用功能可按用户需求配置,满足了现代系统化测量方法的需求。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函数发生器能够实现任意形式信号发生的功能,而且方便易用,灵活实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FPGA与USB2.0之间稳定快速的数据传输,该设计利用USB2.0接口芯片CY7C68013的Slave FIFO模式,采用时分复用的方法设计了一种双向数据接口。在FPGA端,持续把从USB OUT FIFO读出的数据回写到USB IN FIFO,以实现系统的自环测试。该设计已被应用到超宽带(UWB)无线系统中,结果表明本接口工作稳定,数据传输准确,平均速率12Mb/s。  相似文献   

15.
刘红玲  秦敬辉  孙璐 《自动化仪表》2007,28(4):54-56,60
分析了USB接口的特点,提出了在智能仪器仪表接口设计中使用USB接口的一种方案。介绍了使用8位或16位单片机设计智能仪器仪表的USB接口的方法和过程,包括接口控制芯片的选择、固件程序的开发、计算机USB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设计等几个方面,并以CH372芯片为例给出了设计过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案在智能仪表USB接口设计中具有实现简单、传输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USB通用串行总线是新一代标准接口总线,与USB1.0版本不同,USB2.0不仅支持低速(1.5Mbps)和全速(12Mbps)外部设备,还支持高速(480Mbps)外部设备。为了将全/低速设备对高速设备可用带宽的影响减到最小,USB2.0提供了一种机制,该机制支持在Hub连接的是全/低速设备的情况下,主控制器与Hub之间以高速传输所有设备的数据。  相似文献   

17.
DSP系统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急需与主机间高速便捷的接口,USB接口以其480Mbit/s的传输速率及便捷的使用方法,成为不二选择。但USB协议本身异常复杂,应用系统开发难度较高。介绍了USB接口的开发,重点说明了系统硬件结构,叙述了固件程序、嵌入程序的工作流程,最后展示了主机程序的运行界面。实验表明在DSP系统上开发的USB2.0接口可以稳定地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讨论了通用USB2.0器件CY7C68001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一种TMS320C32与CY7C68001接口的软硬件方案,并对TMS320C32与USB2.0硬件接口进行了重点的论述,给出了具体接口电路原理图和程序流程图。同时,对PC端驱动程序框架以及驱动程序与客户程序的接口也进行了论述。该方案已经在多款虚拟仪器项目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一个基于S3C2416的嵌入式USB2.0/以太网转换器设计方案,采用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成功实现USB2.0到以太网的高速、高效率的数据交换。论文阐述了USB接口和网络接口电路基础上,重点对嵌入式Linux系统下的USB Gadget驱动框架和DM9000a的驱动程序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