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强大的教学手段、多元的教学理念,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让我们重新思考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应该以怎样的理论作为行动的支撑,我们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信息技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实教育的多元文化性,深化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让数学教学更具时代性、文化性、科学性、发展性.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中,我们关注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普遍和熟练,但是很多老师却反映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如最基本的打字)跟不上网络教学的要求。这个现象隐含着这样一个事实: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这一点似乎被我们忽略了。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组织过教师或学生的各类信息技术比赛,还从没有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案的竞赛。本文介绍的活动项目支撑式教学设计基本模型,强调用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希望能催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新的生长点。基本模型活动项目支撑式教学设计侧重学生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主动建…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学领域方面的一个热点课题。信息技术把这些媒体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能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关于课程整合的6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良辉老师(以下简称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本质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苗逢春教授(以下简称苗):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好,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好,都是教育教学范畴中的行为,可以说,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标也应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因此,毋庸辩驳,信息技术整合应追求的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标,而不应是技术方面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具体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以人本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导向,通过教学设计,以符…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整合,其核心是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和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的优势特征相融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接受式学习、主动探究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等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整合,其核心是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和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的优势特征相融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接受式学习、主动探究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等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中,我们关注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普遍和熟练,但是很多老师却反映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如最基本的打字)跟不上网络教学的要求.这个现象隐含着这样一个事实: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这一点似乎被我们忽略了.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组织过教师或学生的各类信息技术比赛,还从没有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案的竞赛.本文介绍的活动项目支撑式教学设计基本模型,强调用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希望能催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较大的改变,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避免学生降低学习兴趣,生动的模拟展示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从而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已成为教师的一种共识。特别是对于中学政治学科来说,针对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枯燥、学习的兴趣不高等情况,更需要教师能够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增强课堂学生的有效性学习。但是,政治学科教学实践表明,政治整合课堂一般局限于任课教师如何使用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和谐师生关系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的.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较大的改变,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避免学生降低学习兴趣,生动的模拟展示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从而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因此,在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较大的改变,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避免学生降低学习兴趣,生动的模拟展示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从而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内容、目标以及教学的方式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实现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的目的.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实践进行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数学学科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当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实现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的目的。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实践进行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数学学科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将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多种要素,按照特定目的和一定方式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习得知识、获得经验、提高素养、陶冶情操。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多种要素,可将其分为实体要素和非实体要素。教师、学生、学习内容、教学行为等构成了实体要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生的信息素养等构成了非实体要素。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所有语文教师不得不面临的一种选择.这种整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信息技术在冲击旧的教学观念,淘汰旧的教学手段,跨越过去不敢想象的教学空间,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思维和生存方式,形成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时代脉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结合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的。而在信息技术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发展无疑将为新的教学理念的实现开辟出美好的前景。在这个过程中,粉笔和黑板的作用要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将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被重新定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局面将被改变;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不断提高。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达到的目标⒈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信息技术无论与哪一门课程整合都不是摆花架子,它的直接评价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离开了这一点,任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都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怎么教、教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研究与思考的。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需要把各种技术手段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本文针对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课程的融合需要进行教学策略的改变、教学内容及内容的呈现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加以阐述,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