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种基于视觉感知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人眼观察图像的3个方面特性(亮度表现度、清晰度、相似度)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图像内容的视觉感知质量尺度的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依据人眼识别图像的生理机制,给出量化准则。实验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质量预测精度和一定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彩色融合图像在人眼视觉特性上的表现,分析现有图像融合质量评价方法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对比度敏感度特性加权结构相似度的彩色融合图像质量评价算法。该方法将图像颜色的亮度分量和色度分量分开,首先对图像亮度分量的结构相似度进行对比度敏感特性加权,再与色度分量的结构相似度进行加权以获得图像的结构相似度。该方法充分考虑人眼视觉特性和颜色特性,对不同图像融合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完成彩色融合图像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3.
4.
图像种类很多,不同的图像适合不同的融合算法,如何去选择最合适的算法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融合质量评价方法,文章利用融合图像与标准图像的相同极值点的相似率来评价融合图像质量,实验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图像的压缩编码技术及其比特流在信息空间上的传输控制,为图像质量的评价提出了新课题。通过分析人类视觉系统(HVS)的视觉非线性、多通道及掩盖效应等特性,建立起相应的图像视觉处理模型,并将原始图像与降质图像变换到感知域进行误差分析。在处理HVS模型的多通道中,将图像的空间频率按视觉系统的掩盖效应特点,分成5个带分别进行滤波,以模拟人眼对图像的主观质量评价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模拟多通道的图像感知域评价模型,得到的HVS值能充分反映人类视觉系统的掩盖效应的特点,用于对图像质量的评价该模型通用性好,与主观评价结果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6.
7.
尽管SSIM(Structural Similarity)图像质量评价算法结构简单,评价性能优于一般客观评价算法,但该算法没有考虑人类视觉系统HVS(human visual system)对视觉感知的影响,且其算法定义中对“结构信息”的表述过于简单,并不能完全描述自然图像的结构信息。在SSIM算法的基础上,结合亮度和对比度掩蔽等视觉感知信息构造视觉感知(Visual Perception)函数,提出基于视觉感知的梯度结构相似度评价方法VI_GSSIM(Visual Perception and Gradient based SSIM, VI_GSSIM)。该方法通过图像质量与图像内容和失真类型的相关性,结合图像的误差可视性与内容可视性构造视觉感知函数,对HVS底层视觉系统建模,同时利用梯度重新定义结构信息,得到基于视觉感知的梯度结构相似度模型,对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VI_GSSIM算法比SSIM更符合人眼的视觉特性,尤其适合评价降质较严重的图像。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大多数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算法,由于并没有细致考虑人眼的视觉特性,因而得到的融合效果有时并不理想。为了提高图像的融合效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人类视觉系统(HVS)的小波图像融合新算法。该算法充分考虑了人类视觉系统的特点,首先在多尺度小波分解的基础上,计算出每层每个像素邻域的纹理和边缘亮度相关量;然后自适应地求得加权融合系数;最后采用多层次迭代法来产生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使图像融合结果有较大的改善,而且有利于人眼对目标的探测和识别。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比度敏感度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分析人眼视觉系统(HVS)的对比度敏感度特性,利用小波变换提取影响图像质量的相关因素,提出了一种图像质量评价的新方法。其基本思路是根据HVS特性中的对比度敏感度,即空间频率特性曲线,对图像进行二维多级小波分解,由分解后的各小波分量,提取各频段相应的亮度、清晰度和相关度指标;然后将这三个指标的几何平均与频段加权系数的内积做算术平均,以此作为图像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实验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人的主观感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非理想打印机模型的半色调化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印工艺中印刷的内容需要半色调化成二值图像。为了评价半色调化算法和图像的质量,就要对输出图像的设备建模。现有的建模方法都基于理想打印机,假定输出图像的像素和输出设备的一个矩形区域的状态对应。然而理想打印机反映不了实际胶印工艺中的像素点重叠、极小网点丢失、网点扩大等基本现象。本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面向胶印工艺的打印机模型,用于半色调化图像质量评价算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图像融合的基本原理、结构模型及应用领域,简述图像小波分解与重构的Mallat算法。在Matlab7.0环境下,采用Daubechies小波(dB4)滤波器组对待融合图像进行了3级正交小波分解,低频系数采用边缘保持,高频系数采用基于区域能量最大的规则进行融合,并对融合图像进行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2.
基于联合最佳基小波包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融合方法。该方法首先将所有图像进行小波包分解,得到各自对应的四叉树,将各四叉树节点对应系数平方相加得到一个新的四叉树,利用此平方和四叉树搜索联合最佳基。将待融合图像基于联合最佳基分解,把分解系数加权处理得到融合系数,利用融合系数进行逆变换即得到融合图像。该方法对所有待融合图像的分解都是最佳分解,解决了先前最佳小波包融合方法只能最佳分解一方待融合图像的问题。将该方法与其他主要图像融合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联合最佳小波包基的图像融合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图像的噪声阻碍了高级视觉任务对图像的理解,且去除图像的噪声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现有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去噪方法在去除噪声的同时,对图像纹理会引入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去噪后图像无法保留图像的纹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用二分支U-Net网络来融合特征和保留纹理的图像去噪方法.首先选取一种去噪方法的两个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针对一类纹理特征明显的医学图像,提出了一种融合纹理信息和灰度信息的图像分割方法,设计了基于金字塔结构的区域增长分割算法,该方法在区域内部结合使用纹理信息和灰度信息,在区域边缘部分则充分利用灰度信息,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某一类医学图像能够获得较好的分割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的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融合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图像融合是医学图像处理中的关键技术。论文探讨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的融合方法,在对现有的有关融合规则及其所融合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小波的融合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在保留原图像信息的情况下增强融合图像的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16.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区域图像融合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区域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对参加融合的两幅图像进行小波包多尺度分解,得到两个金字塔结构。然后,先分别提取每个金字塔最高层(分辨率最低层)的近似分量图像的边缘,把两边缘图像进行或运算以获取两幅图像的共同目标的边缘图像,并求两近似分量图像的均值产生一幅新的近似分量图像,使用文章提出的“区域聚类”的方法对新的近似分量图像进行分割产生一幅标签图像,此图中的每一个区域对应图像中的一个目标,同一区域中的所有像素都取同一个值,不同的区域取不同的值。利用标签图像,对小波包分解后最高层所有的高频细节分量图像按区域能量取大的规则进行区域对区域的融合,形成融合二值决策图。利用此二值决策图对最高层的低频近似分量图像和细节分量图像进行融合,最后重构。并采用均方根误差对该方法进行了客观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的融合效果,其融合性能比基于窗口能量取大的单个像素的小波包图像融合方法的融合性能好。该方法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目标融合”。 相似文献
17.
GU Qiu-ting SONG Jun-Rong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8,(Z1)
本文首先介绍了图像融合技术的分类,在详细讲述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本人观点给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算法,最后总结了图像融合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小波多分辨率分解的图像融合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将图像分解为不同分辨率、不同方向的分量,然后利用系数绝对值取大和基于局部方差最大化的融合规则得到融合图像的小波系数,最后通过逆小波变换得到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HVS特性的图像边缘锐化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边缘锐化是提取图像中特定信息的基本手段。从分析边缘锐化常规算法以及图像的统计特征,讨论人类视觉系统(HVS)的特性的基础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HVS特性的边缘锐化方法,进一步深入分析讨论了该算法的原理与推广使用。应用C++编码实现算法,在分析实验图像结果的基础上,论证了该方法针对背景颜色较为单一的图像进行边缘锐化时的简单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一种基于提升小波变换的快速图像融合方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前,多尺度分解的方法已开始应用于图像融合.针对基于传统的多尺度分解的融合方法运算速度慢、对内存的需求量大,不适于实时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提升小波变换的快速图像融合算法.多个源图像分别进行提升小波分解,使用恰当的融合规则合并各尺度对应的分解系数,通过提升小波逆变换得到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无论在执行时间还是融合后的图像质量上都优于传统的方法,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适用于实时系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