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于通信世界的所有商家而言,无线互联—个令人激动的发展领域。目前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接近7000万,并且还在继续以每月200多万户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05年可达2.5亿户。这一数预示了中国无线互联市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无限的商业机会。据预测,到2000年底,我国 WAP 手机用户可望达到83万,在2001年,这个数字将成为363万。掌中万维公司是国内较早进入无线互联领域的厂家之一,目前已成为中国无线互联行业最大的应用技术服务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00年2月,一开始就致力于为广泛的用户群包括无线通信运营商,各类企业和移动终端用户提供技术产品和增值应用服务,并已成功推出个性化的无线互联全套解决方案,及包括移动股票、移动银行、移动办公、移动娱乐、掌中邮件等应用产品和方案在内的各种应用。自2000年5月,掌中万维已成功地为国内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无线互联系统,并成为中国联通指定的无线互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及中国移动指定的WAP 内容提供商。这些取得的成果和掌中万维的发展微略是分不开的,它首先把自己定位于无线互联技术和应用开发商,既提供技术平台,也开发应用,两个中心齐头并进。在  相似文献   

2.
英特尔携合作伙伴,共话移动互联产业的增长和机遇英特尔携手移动互联产业的合作伙伴,以"创新智汇,起航未来"为主题,在深圳举办首届移动互联技术峰会。数百位来自电信运营商、原始设备制造商、独立设计公司、操作系统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应用商店的专业人士及移动应用开发者汇聚一堂,开展产业对话、共同拥抱创新和移动互联产业快速的增长所带来的全新机遇。  相似文献   

3.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移动互联以其不受时空限制、个性化强等特点,正成为电信运营商、互联网经营商关注的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世界各国移动电话运营商己将移动电话上网视为日后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正积极着手开发这项服务;而世界无线寻呼业界正在积极探索发展网络寻呼业务,无线寻呼与互联网的合作被称全球寻呼业的第三次发展浪潮。  相似文献   

4.
互联的根本目的:不同运营商的用户之间能够相互通信;用户能够选择使用不同运营商提供的服务。 网间互联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实现网间互联是电信市场开展竞争的前提;是增加网络价值的重要途径;是减少重复建设的有效手段。 实现互联的基本思路是:企业协商、政府监管。政府的作用应是“制定规则、当好裁判”。在多运营商的情况下,政府对互联的管制应该有重点,而重点管制对象就是主导电信运营商,其他国家亦是如此。 我国的网间互联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基础电信业务引入竞争以前时期;基础电信业务开放后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时期;政企分开后,成立了独立于企业的电信管制机构时期。现在,我国的网间互联基本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互联的根本目的:不同运营商的用户之间能够相互通信;用户能够选择使用不同运营商提供的服务。网间互联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实现网间互联是电信市场开展竞争的前提;是增加网络价值的重要途径;是减少重复建设的有效手段。实现互联的基本思路是:企业协商、政府监管。政府的作用应是“制定规则、当好裁判”。在多运营商的情况下,政府对互联的管制应该有重点,而重点管制对象就是主导电信运营商,其他国家亦是如此。我国的网间互联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基础电信业务引入竞争以前时期;基础电信业务开放后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时期;政企分开后,成立了独立于企业的电信管制机构时期。现在,我国的网间互联基本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智能终端、物联网和4G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产生了海量移动互联数据信息。庞大的数据量,复杂的数据内容,传统方法难以处理。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面临的挑战,讨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的架构和关键技术,希望通过对移动互联网进行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为网络运营商的发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7.
《电脑》2013,(11):50-50
车联网是近几年物联网中最可靠的落地项目,它涵盖了云计算、物联网、全球卫星定位、移动互联等四大技术,是移动宽带与信息消费大潮中最跨界、最有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也是中国在移动互联领域领先世界和运营商转型的最好出路。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周刊》2013,(15):36-37
未来,电信运营商开放平台将向体系化方向发展,能力开放将由当前以通信能力开放为主,转为网络通信、用户关系、应用产品等全面开放。随着3G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移动互联网以其随时、随地、移动办公等特点正深入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这个全新的移动互联阵营里,各大传统互联网公司以及运营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开放平  相似文献   

9.
<正>相较国外的移动互联发展史,自2005年起步的中国的移动互联发展就显得较为滞后,但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速度,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也同样以惊人的速度提高着,到目前为止也已初步形成一定发展规模。在我国,对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还较为单一,其大多依旧局限在传统的通信领域与以传统娱乐新媒体为主导的娱乐行业,但是无论对于移动互联使用的侧重点是什么,网络信息化的安全问题则是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的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及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移动互联技术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分析了中小企业对于移动信息化系统的需求,最后提出一些移动信息化系统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实例,并对于移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智能互联设备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数字内容的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范围的移动数字流,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和运营商需要提升网络性能,同时控制资本支出成本、提高电源效率并支持4G/LTE标准。虽然宏小区是全球无线基础架构系统的根本,但运营商越来越期望城域小区能为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和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覆盖。为应对这些挑战,飞思卡尔半导体推出新一代QorIQ Qonverge系列片上基站(SoC)。为帮助运营商增加容量  相似文献   

12.
移动商务的兴起与发展,总是绕不开移动通信运营商。有业内人士形象地将移动商务企业与移动运营商的关系比作跑车和修路。可以说在现有模式下,移动商务生态圈里,运营商拥有网络,其作为产业的主导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3.
短信市场的火爆和WAP的喧嚣远去,标志着移动互联终于进入了一个比较清醒的发展阶段。紧扣企业应用市场,强调服务质量和与企业管理系统的紧密集成成为这个阶段移动互联服务市场竞争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微信信智能服务平台》致力于为企业打造优秀的公众服务平台,提升客户消费体验与服务.通过定制微信信服务的商家或者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有价值信息的订阅;添补微信O2O业务流程中的沟通环节的缺失;提升客户的商业咨询活跃度、促进移动消费习惯;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拉近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本文介绍企业级移动互联微信智能服务平台设计实现模块组成.  相似文献   

15.
联想服务针对企业用户在业务、服务和技术三个不同层面的移动互联需求,正在向企业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联想"软件+服务"业务移动化解决方案。方案解析联想服务认为企业客户在移动应用上存在三个层面的需求:一、业务转移移动化层面企业用户需要方案商能够为自己解决整个业务的再造,即从原来的有线互联体系,顺利转移到无线互联的平台上,让业务可以做到随身而动。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的发展到今天,前景并不十分明朗,3G最终的市场格局会是什么样的,与已有的互联手段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如何围绕用户展开并以应用为主线进行“有源”衔接,这一系列涉及产业多个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挑战性问题把学府、企业和媒体对移动互联的“会诊”推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了加入WTO、中国电信拆分之后,我们还将经历新移动业务牌照发放和外国电信运营商进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因各类利益碰撞不断产生的交叉矛盾,将令电信网间互联问题成为中国电信业发展中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18.
《微电脑世界》2001,(23):90-91,93-95,97,99
用户:大中型企业 方案需求: 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实现安全可靠的互联,以便开展电子商务,实现和合作伙伴的互联,并实现和移动员工的互联。  相似文献   

19.
随着车载多媒体技术、平台及移动互联等快速发展,车联网的商业链条已经快速成型。在这条产业链上,网络供应商、方案开发商、硬件制造商、专业运营商乃至支付模式等重要节点都在迅速占位。  相似文献   

20.
正4G的普及速度远比3G来得更猛烈,从2000元起的高调上市再到不足千元的廉价出击,使得我们享受极速移动互联体验的门槛大幅降低。在琳琅满目的千元级4G手机面前,我们又该如何抉择呢?锁定匹配运营商和3G网络一样,4G网络在国内依然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为主。其中,中国移动的4G制式为TD-LTE,并向下兼容TD-SCDMA;而联通和电芯则同时支持TD-LTE和FDD LTE,向下支持WCDMA或CDMA2000网络。请注意,虽然三大运营商都支持TDLTE,但各自获取的频谱资源频段不同,哪怕你的联通4G手机支持TD-LTE网络,当你插入移动4G卡后却只能使用移动的2G网络。因此,选购4G手机时务必根据运营商选择对应的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