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网络准入控制就是对每一个欲接入网络的用户进行认证,然后依照他们的身份和其他信息,如端点安全检查信息或者用户是通过有线还是无线接入等,而赋予其不同的访问  相似文献   

2.
韩嘉彬 《计算机仿真》2021,38(3):103-107
不同网络同时维护多套认证设施会大幅降低异构融合网络的接入效率,传统接入认证方法中的短板效应也会降低融合网络中的安全性能,为此在异构融合通信网络环境下,提出可信接入安全认证方法.以安全认证过程的信息流走向为依据,搭建网络可信接入安全认证模型,在认证模型下,从信道、网络容量和网络服务质量三个方面,设定通信网络的允许接入条件.通过用户位置预测、用户身份隐替标识和用户签名认证三个步骤实现用户身份的认证,设立安全认证密钥分配协议作为统一用户标识的认证方案.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可信接入安全认证方法的平均安全系数为98.5%,相比于传统的认证方法安全性提高了 7%,说明上述方法可以实现网络的安全可信接入,保障用户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高天寒  郭楠  朱志良 《软件学报》2012,23(9):2465-2480
接入认证是层次型移动IPv6(HMIPv6)网络安全的基本需求.构建了适于HMIPv6的分层认证框架,设计了一种节点证书与身份相结合的签名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HMIPv6网络双向接入认证机制.该机制利用基于身份密码技术简化了公钥基础设施的复杂密钥管理过程;以节点证书为接入认证的主要依据,消除了接入网络与家乡网络间的消息交互;采用提出的层次化签名方案,实现了用户与接入网络的双向认证.机制经过简单扩展,能够支持多层HMIPv6网络的接入认证.性能与安全性分析表明,与传统的及其他基于身份的认证方案比较,所提出的机制拥有更高的认证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的网络用户接入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计算的可信认证模型.通过计算评估当前网络用户安全状态信息和采用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进行网络用户身份的可信认证,保证了网络用户接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3G用户在WLANs间的快速认证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赜  刘文菊  柯永振 《计算机工程》2010,36(10):170-172
EAP-AKA协议可以实现用户和3G网络的双向认证,但缺乏对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网络的认证和用户主密钥的更新机制,并且3G用户在WLAN间漫游时代价较高。针对上述问题,利用身份加密技术和门票技术改进EAP-AKA协议,设计无需3G网络参与的WLAN间快速漫游协议,实现对WLAN接入网络的认证和主密钥更新。  相似文献   

6.
汪小霞 《计算机时代》2013,(11):26-27,30
校园网大量用户的接入带来了对接入用户的认证问题.IEEE 802.1x协议是一种基于端口的网络接入控制协议,能够对所接入的设备进行认证和控制.锐捷SAM系统运用基于802.1x协议,采用“入网即认证”的用户管理模式,实行用户访问任何资源(包括校园网资源)之前都需要认证的用户身份认证机制,从而确保满足对信息安全管理的需要,成功地实现了建造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去中心化的网络接入身份认证问题.依据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原理,借鉴区块链技术中的共识思想,对传统的拜占庭共识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利用已经接入网络的主机对申请接入网络者的公钥所属权进行认证,并对认证结果达成共识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在SDN网络中设计并实现了接入身份认证方案BchainNAC.  相似文献   

8.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内网络接入点也越来越多,不仅传统的有线接入点更多地暴露在公共区域,而且无线网络也逐渐成为企业网络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对网络接入用户认证,802.1x技术成为了此问题的很好的解决方案。标准的802.1x认证,没有细分身份集,合法用户可以从任何交换机或者无线AP进行接入。随着企业对信息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粗粒度的控制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介绍在802.1x接入认证中按照交换机端口进行接入用户身份集细分的方法,通过对认证包EAP-Message的分析和扩展,使用户只能在规定的交换机端口进行接入。利用介绍的扩展技术,可以实现对接入用户集的细分,从而实现对用户集的细粒度控制,满足高级别的信息安全要求,保障企业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9.
结合信任机制的移动IPv6网络快速跨域认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移动IPv6(MIPv6)网络中,当移动用户从外地域接入网络时,家乡域和接入域需要协作实现对移动用户的身份认证,各管理域之间存在域问信任关系是域间协作实现用户身份认证的基础,现有MIPv6网络快速认证方法在实施域间认证的过程中忽略了域间信任关系,由于缺乏域问信任而造成的认证失败在整个认证流程结束以后才能被检测到,提出一种结合信任机制的MIPv6网络快速跨域认证方法,其中在预切换阶段考虑移动用户家乡域和接入域之问的信任关系,通过移动用户和接入网络的一次交互实现用户和接入域的有效双向认证,并设计了域间信任关系的动态维护机制,基于组合公钥(CPK)算法设计了网络实体的身份签名和验证方案,用于加速双向认证过程,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比现有方案在减少总认证切换延时和信令开销方面更有效,同时基于CPK算法的安全性,提出的方案在有效实现用户和网络的双向认证的同时可造性.  相似文献   

10.
移动IPv6网络为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网络提供了可能性,也给用户的接入控制和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为改善此情况,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移动IPv6网络环境的层次化接入认证方法,利用层次化思想对接入认证和移动注册进行层次化管理,减少了切换认证处理流程;基于矢量的双向认证机制实现了用户和移动网络的双向认证;当移动节点远离家乡域及在一定范围内频繁移动时,将层次化移动切换过程和认证过程进行了有机整合,减少了延迟和开销,提高了认证切换性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台内局域网中应用系统日益增多的情况,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指纹+USBKey双因素认证(2FA)模式的统一认证系统,实现用户的身份认证和资源授权。系统还兼有单点登录(SSO)的功能,用户只需要主动地通过系统进行一次身份认证,就可以无缝地访问所有被授权的网络应用系统资源。同时,管理员还可以通过统一认证系统对所有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权限进行集中管理,使网络安全工作更加符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0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2.
I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SDN), most controllers do not have an established control function for endpoint users and access terminals to access network, which may lead to many attacks.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security check on access terminals, a secure trusted access method in SDN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includes an access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a security access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The access architecture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usted access technology and SDN architecture, and enhances the access security of SDN. The security access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specifies the specific structure and implementation of data exchange in the access process. The architecture and protocol implemented in this paper can complete the credibility judgment of the access device and user's identification. Furthermore, it provides different trusted users with different network access permissions.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ccess method is more secure than the access method that is based on IP address, MAC address and user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only, thus can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access security of SDN.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内网安全防护策略疏于监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内网安全防护策略.改进后的安全防护策略采用指纹对用户身份的合法性进行认证,对内网用户终端的安全防护策略进行验证,对终端非法外联进行管控,划分了内网可信主机边界、内网可信用户边界、服务器可信使用者边界,有效地增强了内网安全,抵御了网络攻击.  相似文献   

14.
校园网络的安全覆盖了多个学科的内容,包括系统安全、线路安全、传输安全、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本文将首先介绍校园网安全防御体系的相关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来保证校园网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同时在前面所介绍的技术基础上,构建一个主动的校园网安全防御体系模型,保证校园内部用户网络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需求,探讨使用防火墙保护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入侵防御技术等来构建网络安全;探讨使用密码技术、身份认证、报文认证、安全套接层(SSL)协议和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等技术手段来保证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和支付安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设计了一种远程教育的身份认证系统,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证书服务器负责发放和撤销用户证书;登录系统服务器负责认证和控制对内部服务器的访问。系统提供身份认证、访问控制、远程教育等功能,被证明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可信网络连接(TNC)是由60多家可信赖计算机组织TCG的成员共同开发的。TNC是基于完整性和认证性双重概念开发的。TNC架构提供了在不同种网络环境中采集和交换端点完整性数据的通用框架。定义了TNC架构的基本元素。介绍了TNC与现有网络标准和设备的关系,研究如何在现有网络环境下应用TNC架构。  相似文献   

18.
对计算机教学资源网络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针对面临的安全风险,坚持适度安全的原则,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纵深的计算机教学资源网络安全防护系统,该系统具有安全性较高、高可用性、移动办公方便、访问控制严格的特点,并具有保密性、身份认证、不可否认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address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applicability and usability of security patterns. In this context, we propose a new approach based on 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 (AOP) for security patterns development, specification and deployment. Our approach allows the security experts to deliver their security patterns that describe the steps and actions required for security solutions, including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how and where to integrate each one. It also provides the pattern users with the capabilities to deploy well-defined security solutions. The pattern users are required to have knowledge in AOP with minimal expertise in the corresponding security solution domain. Moreover, we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RBAC (Role Based Access Control) model for a Library Circulation system called RBAC-LB. The elaborated RBAC-LB model illustrates all the procedur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approach phases and provides authentication/access control features for the library system.  相似文献   

20.
基于指纹的网络身份认证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网络安全是目前信息系统应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何确定用户身份以控制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访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先简要介绍身份认证的概念的技术,在分析和比较各种生物认证技术后提出,利用指纹作为身份认证的依据并结合网络传输加密是控制用户访问、保护信息系统的可靠方法,并给出了一个基于指纹的网络身份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