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Docker技术在天擎算法接入的应用。以湖南省水文数据同步算法为例,阐述了从镜像制作到算法调度运行的过程。利用水文降水量数据对算法进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同一算法在天擎算法容器云中同步效率高于虚拟机环境及自建容器服务器。  相似文献   

2.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是以测定中微子质量顺序、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参数为主要目的的一项物理科学前沿研究实验,其实验规模庞大,数据处理流程繁杂,需借助统一高效的离线计算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此,利用Docker容器分层的镜像技术将JUNO实验所需的环境依赖库打包在镜像文件中,为其制定针对不同操作系统作业的容器镜像,并将不同JUNO容器作业提交至作业调度器上运行,以实现资源共享。对物理机、容器、虚拟机3种平台的CPU性能、I/O性能及JUNO作业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Docker容器能够胜任JUNO离线数据处理,相比虚拟机具有更小的性能损耗。  相似文献   

3.
施超  谢在鹏  柳晗  吕鑫 《计算机科学》2018,45(4):131-136
Docker的发展使得操作系统级虚拟化的容器渐渐兴起,容器即服务(CaaS)也越来越普及。随着容器技术的发展,容器将成为云环境中的主要部署模型,但针对容器的整合部署技术还未得到广泛的研究。容器化云环境中的容器数量众多,如何将众多的容器部署到合适的虚拟机以降低 数据中心能耗,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文中创新性地将机器学习中的几种相似度计算方法作为稳定匹配算法的偏好规则,同时将已经拟分配过容器的虚拟机继续加入偏好列表,从而将一对一的稳定婚姻匹配算法改进为多对一的稳定匹配,解决了将容器整合到虚拟机上的初始化部署问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 , 采用优化的稳定匹配算法来初始化将部署容器时,不仅SLA违规较低,而且比FirstFit,MostFull以及Random算法分别约节能12.8%,34.6%和30.87%,其中使用欧氏距离作为稳定匹配算法偏好规则的节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空间位置检索是遥感影像检索中的关键步骤,为进一步提高海量遥感影像编目数据定位检索效率,降低误检率,提出一种基于MPI和OpenMP混合编程模型对射线法进行多层次并行化实现。方法 首先完善传统射线法处理点在多边形边上以及射线与边的端点相交的情况;其次采用MPI实现基于程序层面多机并行,OpenMP实现算法层面单机多线程并行,通过开启多个线程同时处理多边形的各个点,判断它们是否在另一个多边形的内部。结果 当系统中所有节点开启线程数之和等于主节点的最佳线程数时,全局计算速度达到最佳。混合并行算法相比串行算法检索时间减少50%以上,效率更高。结论 MPI+OpenMP混合并行比普通的串行执行、单纯MPI并行或单纯OpenMP并行执行空间定位检索算法效率显著提高,这种并行方案普遍适用于集群环境下的并行程序,并且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其他图像处理算法领域。  相似文献   

5.
徐琳  陈强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18,23(10):1604-1616
目的 随着遥感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海量的遥感图像信息不断地从太空中传来。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遥感数据成为学者们新的研究热点。遥感图像质量评价不仅能筛选出有价值的图像以供后续的图像处理,如地物分类、目标识别等,还能对卫星设备的运转情况进行检测,而目前还没有公开的针对质量评价的遥感图像库。为此,构建了一个针对质量评价的环境星HJ-1A/1B真实遥感图像专家评分库。方法 遥感图像专家评分库包含70组,每组包含同一地点的5个不同时间点的图像,共350幅真实遥感图像以及每幅图像对应的主观评价质量分数。并通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来验证该遥感图像专家库的可用性。结果 将本文算法和4种效果较好的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算法在本文数据库上进行性能检测,并对各算法性能与训练测试集规模的关系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目前针对仿真图像的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算法并不适用于该遥感图像库,验证了遥感真实图像与自然仿真图像的巨大差异,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算法结果则表明该数据库具有质量评价研究价值。结论 本文构建的基于环境星遥感真实图像库能够为遥感图像质量评价提供验证平台,并且数据规模可以为深度学习在遥感图像处理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Docker镜像是Docker容器运行的基础, 目前缺少完善的镜像安全检测方法, 导致容器运行时易受到容器逃逸、拒绝服务攻击等各种安全威胁. 为避免有毒镜像使用, 本文提出一种Docker可信镜像源检测模型DTDIS (detect trusted Docker image source), 该模型使用可信密码模块vTCM (virtual trusted cryptography module)构建镜像基准值数据库, 检测本地镜像文件是否被篡改; 使用父镜像漏洞数据库扩展Clair镜像扫描器避免重复扫描; 结合文件度量信息、漏洞扫描信息判别Docker镜像源是否可信. 经云环境下实验证明, 该模型能够有效对Docker镜像进行安全评估, 保证用户使用可信镜像.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工程》2017,(8):26-31
针对Open Stack云平台虚拟机未能较好利用宿主物理机资源的问题,结合基于组件工作的Open Stack在云平台管理中的高效性和Docker容器虚拟化的快速部署优势,搭建基于Docker容器技术的Open Stack云平台。对云平台管理的Docker容器中实际运行的客户机操作系统进行计算、调度、内存访问、文件读写等基础性能测试,做出相关性能的评估与分析,并在多实例运行状态下将其与Open Stack传统虚拟机进行性能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云平台能够利用Docker容器的轻量级虚拟化优势,优化云计算管理系统的计算性能和文件读写性能。  相似文献   

8.
虚拟机上部署容器的双层虚拟化云架构在云数据中心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为了解决该架构下云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提出了一种工作流任务调度算法TUMS-RTC。针对有截止时间约束的并行工作流,算法将调度过程划分为时间利用率最大化调度和运行时间压缩两个阶段。时间利用率最大化调度通过充分使用给定的时间范围减少完成工作流所需的虚拟机和服务器数量;运行时间压缩阶段通过压缩虚拟机空闲时间以缩短虚拟机和服务器的工作时间,最终达到降低能耗的目标。使用大量特征可控的随机工作流对TUMS-RTC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TUMS-RTC算法相较于对比算法有更高的资源利用率,虚拟机数量减少率和能耗节省率,并且可以很好地处理云计算中规模大且并行度高的工作流。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云化是一种必然的需求,要实现此目标,需要对SOA架构进行充分的应用,完成现有系统向Web服务系统的转变.在虚拟机部署基础上的Web服务系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同时,在Web服务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等的过程中,Docker技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Docker技术有着多方面的特性和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应用组件级虚拟化特性,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应用,将Web服务系统封装成Docker镜像,通过这样的操作,使Web服务组件在Docker容器中发挥出自动化部署和统一管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软件》2017,(5):59-63
Open Stack已成为了云计算中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简称Iaas)标准。Docker是基于Linux容器为基础构建的容器引擎,通过命名空间和资源划分实现资源隔离和调配,使用分层存储构建镜像,实现了将操作系统和应用捆绑的方法,使得应用系统环境标准化、集装箱化传递成为现实。文章探究了Open Stack、Docker的融合,分析了OPen Stack融合Docker的三种方案,为Open Stack的部署、Docker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虚拟化技术从主机虚拟化发展到容器虚拟化,推动了计算开发模式的变更。容器虚拟化技术广泛应用于云计算,提供高效灵活的计算资源配置,极大提高了计算资源的利用率和软件开发效率。以Docker为代表的容器实现了持续集成、持续交付和部署。在嵌入式系统中,应用灵活多变,配置较多,涉及到应用和实时操作系统的配置裁减,系统重构复杂。本文通过研究Docker、Linux容器的命名空间、资源隔离等技术,探讨嵌入式容器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升嵌入式系统软件的开发、测试、部署效率。  相似文献   

12.
容器技术是一种轻量级的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云计算环境,是云计算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安全性备受关注。提出了一种采用主动免疫可信计算进行容器云可信环境构建方法,其安全性符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要求。首先,通过 TPCM 对容器云服务器进行度量,由 TPCM 到容器的运行环境建立一条可信链。然后,通过在 TSB 增加容器可信的度量代理,实现对容器运行过程的可信度量与可信远程证明。最后,基于Docker与Kubernetes建立实验原型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保障云服务器的启动过程与容器运行过程的可信,符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测评要求。  相似文献   

13.
Yang  Sijie  Wang  Xiaofeng  Wang  Xiaoxue  An  Lun  Zhang  Guizhu 《World Wide Web》2020,23(4):2593-2632

A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in cloud computing Docker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due to its high speed high efficiency and portability. The integration of Docker with OpenStack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areas e.g. as an emulation platform for evaluating cyberspace security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high-performance Docker integration scheme based on OpenStack that implements a container management service called Yun. Yun interacts with OpenStack’s services and manages the lifecycle of the container through the Docker Engine to integrate OpenStack and Docker. Yun improves the container deployment and throughput as well as the system performance by optimizing the message transmission architecture between internal components the underlying network data transmission architecture between containers and the schedul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Docker Engine API Yun provides users with interfaces for CPU memory and disk resource limits to satisfy precise resource limits. Regarding scheduling Yun introduces a new NUMA-aware and resource-utilization-aware scheduling model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containers under resource competition and to balance the load of computing resources. Simultaneously Yun decouples from OpenStack versions by isolating its own running environment from the running environment of OpenStack to achieve better compatibility. Experiments show that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methods Yun not only achieves the integration of OpenStack and Docker but also exhibits high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deployment efficiency container throughput and the container’s system while also achieving load balancing.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海量数据等业务需求的处理无法只依赖单体应用程序。微服务软件架构模式以其模块化、可扩展、高可用的应用优势为应用程序的开发带来了新的设计思路。容器是基于共享Linux内核、面向应用的一种新兴的轻量级虚拟化技术,以Docker为代表的容器技术为微服务提供了理想的载体。同时,以Kubernetes为代表的容器编排工具则极大地简化了容器化微服务创建、集成、部署、运维的整个流程。在开发和运维向“面向容器”的转变中,会带来数量庞大且关系复杂的服务组合,此时微服务的创建与部署则变得尤为重要。从易用性角度出发,提供了一种容器编排的可视化方法,实践分析显示,利用此方法进行的微服务部署不仅为研发人员提供了友好型服务创建界面,而且还便利了服务创建过程,提高了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5.
平台即服务(PaaS)作为云计算的三种服务模型之一,为应用程序提供运行环境,并将应用的部署和依赖关系管理起来,极大的方便了应用开发者。Docker基于LXC的轻量虚拟化特点,启动速度快且占用资源少,为PaaS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本文分析了Docker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Docker的开发者服务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代码托管、编译发布和运行环境等服务。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具有系统资源占用少和快速部署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KVM是基于Intel VT技术并结合QEMU来提供设备虚拟化的虚拟机。通过分析和研究KVM虚拟机的创建、运行机制,从进程控制的角度对KVM虚拟机进行隔离,实现了KVM虚拟机在创建、运行时都保持在指定的核上运行,达到最大化利用处理器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Web运行环境、Web服务及Web应用的虚拟化是减轻Web操作系统安全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Web运行环境的虚拟化仍然存在不少挑战,如:执行时间、资源负载和兼容性等。为解决Web操作系统在安全性、执行时间、资源负载和兼容性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Web运行环境轻量级虚拟化方法,采用Docker容器技术实现进程级别的隔离。本虚拟化方法可在一个基本内核上支持运行多种Web运行环境的容器。此外,为了减轻容器创建负载,提出了容器启动机制;为减轻系统资源负载,进行了系统的轻量化处理。在嵌入式设备的实验结果表明,该虚拟化方法在执行时间、资源负载及兼容性方面都具有较优表现。  相似文献   

18.
云管理平台和虚拟机终端用户间的通信一般采用代理软件或插件,便捷性和抗干扰能力较低。针对该问题,利用基于内核的虚拟机(KVM)虚拟桌面,提出一种云服务提供节点(虚拟机所在物理主机)和虚拟机终端用户之间双向交互的透明消息通道设计方案。在云管理平台中建立消息控制端,用于接收和处理服务节点发往虚拟机终端用户的消息,并将消息转换为图像,使图像内容以位图像素数据格式的方式读出到特定文件中,作为消息发送模块的消息来源。通过修改KVM虚拟化平台中Qemu-KVM集成的VNC Server端源码,在源码中添加消息发送模块和反馈接收模块,将消息集成融入到虚拟机桌面图像中,并对VNC Client远程终端反馈的消息进行处理,从而得到一条对虚拟机自身系统透明的,可在云平台和终端用户间双向交互的消息通道。实验结果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Containers, enabling lightweight 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 isolation, fast and flexible deployment, and fine-grained resource sharing, have gained popularity in bett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and deployment in addition to hardware virtualization. They are being widely used by organizations to deploy their increasingly diverse workloads derived from modern-day applications such as web services, big data, and internet of things in either proprietary clusters or private and public cloud data centers. This has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container orchestration platforms, which are designed to manage the deployment of containerized applications in large-scale clusters. These systems are capable of runn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jobs across thousands of machines. To do so efficiently, they must address several important challenges including scalability, fault tolerance and availability, efficient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request throughput maximization among others. This paper studies thes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proposes a taxonomy that identifies different mechanisms that can be used to meet the aforementioned challenges. The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is then applied to various state-of-the-art systems lea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open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gaps in the literature intended as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