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喻之斌  金海  邹南海 《软件学报》2008,19(4):1051-1068
在现代处理器或计算机系统设计中,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已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与不使用模拟技术的计算机系统或处理器设计方法相比,软件模拟技术可以极大地降低设计成本和缩短设计周期.然而,由于开发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模拟器通常十分困难,模拟器运行标准性能测试程序的时间很长以及模拟结果精度差等3个主要问题,限制了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在计算机系统设计中的有效性.许多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同时,未来体系结构模拟技术的新挑战已经开始显现.研究了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的由来和历史,对现有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分类和比较,对未来的挑战也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帮助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师或研究人员选择、开发体系结构模拟器或对该技术进行研究.基于这些调查分析,正在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开发一个适合于安腾系列架构的体系结构模拟器SimIPF.  相似文献   

2.
面向新工科建设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要求,围绕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实验平台、实验项目、实验教材和实践教学过程方面介绍课程改革的建设内容,通过实践效果分析,说明实践教学改革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我院在“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从数据通讯、并行计算与人工智能等三方面讨论应用要求对计算机体系结构正在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单个芯片可以集成越来越多的晶体管。目前的预测是,在未来的十五年,十亿晶体管可以做在一个芯片上。如何充分利用这巨大的资源,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者纷纷提出了许多建议。本文在探讨处理机体系结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并行多线程体系结构-PMA”。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的总体思路通常是面向"计算机设计者"来组织课程内容,但是随着各个学科交叉方向的发展,这一思路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文章介绍清华大学开设的面向"计算机使用者"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强调从程序员以及软件运行的角度来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讲解其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分析计算机体系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且比较其与传统课程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未来全数字仿真计算机应是什么样的计算机?目前众说纷纭。未来全数字仿真计算机应吸取以往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的经验并吸取现代仿真方法学、计算机科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技术的新成果,从而形成新一代全数字仿真计算机。本文探讨了未来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的特点,对未来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进行了一些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规模并行计算机”作为一条泛指的术语,没有明确限定某一类体系结构。显然,“大规模”(massively)这个词使人联想到很多的处理机,这的确可以作为一个标准(比如说至少一千台处理机)。但是,考虑到目前计算机研制者所遵循的众多设计方法,这样的标准甚至连一类具有令人感兴趣特性的并行结构也表示不了。此外,以处理机数目衡量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它取决于技术的发展,很明显,今天被认为是“大规模”的结构,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认为是“适度规模”的了。不过,并行结构的一种特殊设计方法——细颗粒(fine grain)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并行计算机使用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利用大量处理机构造并行计算机的便利途径。因为,这种并行计算机基于的是体积很小的处理单元、常规互联网和一种简单的控制机制。这一类体系结构,我们称之为MPC。考虑到读者的广泛性,我们认为简要介绍一下大规模并行计算机领域并概括出已有的最重要的系统是有益的。为此,我们请了MPC的主要制造商们提供其系统的简短介绍,然后由我们加以编辑,使得描述一致。我们将这些内容包括在了这篇介绍中。  相似文献   

9.
已经能多种从不同的角度利用芯片晶体管资源的途径问世,MITI计算机系统实验室提出的Raw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较有特色的一种,与其他的并行计算途径不同,Raw结构充分考虑了微粒度并行计算。具有较好的并行效率。同时具有其自身的内在可扩展性,代表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系统在微电子技术的驱动下,在应用需求的牵引下,快速发展.当前,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突出表现为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研究,面临着许多新挑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启发式教学方式因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而受到师生的欢迎。针对目前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状况,笔者将启发式教学方式应用于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的课程设计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分析我校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设置、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规划、课程考核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和综合教学平台六方面,对建设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核心课程提供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处理器与存储器之间的带宽差距越来越大,存储器带宽已经严重限制了计算机性能的有效提高。California大学贩IRAM(Intelligent RAM)计算机系统结构在单个DRAM芯片中集成一定逻辑功能,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代表了体系结构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陆青  蒋志航 《软件》2014,(1):144-145
通过对计算机软件应用体系结构模型技术的分析研究,可以提高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放性、复用性以及集成性。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软件应用体系结构模型当中的两层应用体系结构模型、多层应用体系结构模型以及单层应用体系结构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对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宁  陈墨  焦立博  侯霞 《计算机教育》2021,(10):156-160
分析计算机导论课程中吸纳前沿技术知识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以量子信息技术的讲授为例,从内容选择、课程结合点、知识衔接、重点难点、教学资源、实践环节、课程思政、授课思路等方面探讨将前沿技术知识纳入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戴鸿君 《程序员》2006,(9):59-61
回顾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我们不吝赞美之词去讴歌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工程师和伟大的公司,是他们引领地球进入了信息时代。每一系列计算机的设计都是复杂而缜密的过程,我们以计算机体系结构来描述细节和特点,这都是最高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既要基于硬件工艺,又要顾及软件开发;既要控制成本、降低能耗,又要达到计算需求;既要具有通用性,便于扩展和持续发展,又要充分定制,能够在特定应用方面突出优势。芯片设计、芯片组设计、SoC设计、主板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集群设计、网络设计、并行设计、分布式设计,都会以计算机体系结构为核心,建立计算机解决方案,推动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在这浩瀚的沧海中,让我们谨以一些对天才和巨人的回顾,来揭开通用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一点面纱,把握计算机体系发展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开发系统的观点描述了一种新的神经网络计算机体系结构,它以其可开发性和灵活性区别于其他各种神经网络计算机,应用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过程。基于柔性神经网络计算机体系设计,文中提出了一种神经网络分解撕裂算法,为VLSI神经芯片的设计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在功能应用上,柔性电子神经网络计算机打破了其他神经网络计算机功能的针对性,为神经网络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较全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半导体集成芯片行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都表现出便捷、高效、低成本等优势,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机技术分为两大方面:硬件和软件,其中,硬件是计算机运行的物理结构和计算机硬件系统。本文论述了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结构以及运行原理,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结构的特点、知识体系架层次,并且解释了掌握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教育》2021,(4):F0002-F0002
为加快计算机类专业教育改革,提高计算机学科教育质量和人才培育水平,促进广大计算机教育领域从业者在计算机教育方面的经验交流,将于2021年8月21—24日在广西南宁召开“2021年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大会”。会议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CCF教育专业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广西大学承办。本次会议以“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全面提升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为主题,会议热忱邀请从事计算机教育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科技管理部门派代表参加。  相似文献   

20.
“工业控制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可靠性研讨会”于10月11日—14日在大连召开,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国计算机学会工业控制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工控机系统体系结构学组筹备并主持召开,会上代表们围绕工控机体系结构与系统可靠性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