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软构件和网络办公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一种新颖的智能网络办公模型,将软构件技术、协同工作和智能决策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随时随地工作的要求。最后利用.NET设计实现了基于软构件的智能网络办公系统——SmartOffice,并进行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无梭织机群计算机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软、硬件设计思想以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今科技信息时代应用非常广泛,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都对人工智能非常的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智能语音系统、智能语音助手、智能家电等,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真正体现。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进入一定的规模,许多生产企业已经进入半智能半人工的模式,这样的模式促进了社会生产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得到应用,未来对计算机网络而言,人工智能也朝着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会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实现大大的推动,本文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探索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希望有助于人工智能的推进。  相似文献   

4.
基于工业控制计算机和智能模块设计了发酵过程集散控制系统,本文介绍该系统的软、硬件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障计算机以及使用者信息的安全性、隐秘性,并且提高计算机的使用生命周期,需要对计算机进行安全智能监控。但采用当前的计算机安全监控技术对计算机安全进行监控时,没有设置具体的安全监控指标,无法计算出计算机安全监控的非安全因素权重,存在计算机网络可能自动泄密,无法智能监控以及监控数据误差大的问题。为此,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中,提出了一种基于LINUX的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方法。该方法先将计算机非安全因素进行分类,其中包括计算机网络配置,自带系统和网络病毒。然后利用SAltera EPM7128S芯片对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进行硬件构造,采用CPLD结构根据计算机非安全因素分类结果对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软件部分进行设计,软件设计中依据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失真衰减的抑制方法,实现计算机远程安全智能监控,最后根据Delphi法来建立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网络环境总体运行情况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大规模无法定量分析的计算机安全监控因素做出概率估计,以概率估计结果为依据对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实现对计算机安全的智能化监控。实验仿真证明,所提方法提高了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的全面性和高效性,减少了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数据传输的丢包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渗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现代化建设中,计算机网络对社会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它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保障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智能计算的出现加快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改革,针对智能计算的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是否达到了人们的要求,成为了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智能计算的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各项功能,从而确保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故障的计算机智能管理与处理中,一直都存在着计算机网络智能的故障问题,主要有逻辑类故障、网络设备故障、物理类故障等,产生这些故障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因素,为此我们提出了解决计算机智能故障管理的措施,使计算机智能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不断促进计算机智能化的发展,为计算机智能管理事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针对基于供应链企业现代生产集成系统建立了其智能体系模型,提出企业现代生产集成系统工程的智能系统不是一个与应用工程并列的独立的系统,它依附于生产单元,以软构件方式在生产单元中存在。一个智能软构件是智能系统的一个基本调用单元,生产单元在系统供应链构筑时可以按照自由的需求随意调用合适的智能软件以构成智能型生产单元(软节点),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随意删除不合适(或过时)的智能软构件,这样,各智能软构件便可以分布于物理网络的各个端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入侵检测技术(IDS)在网络安全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将多种软计算方法应用到入侵检测技术中是构建智能入侵检测系统的新途径和尝试。本文将模糊数据挖掘技术和遗传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规则反复学习的方法,构造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分类器,并进一步应用到计算机网络的入侵检测中。仿真测试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信息的多样化和用户对计算机网络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正向智能化方面进军。智能网络是目前计算机网络发展中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它将为计算机提供智能化的网络环境,实现“操作智能化”和“服务智能化”。本文将着重讨论智能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并简要描述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O—O数据模型中实体联系的表达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有对实体和实体间联系的描述能力,是数据库的基本,吼是对数据库进逻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O-O数据模型不具备显式描术这实体联系的手段。且优于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2.
以石油、化工生产为背景,在综合介绍软仪表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现状的基础上,认为软仪表作为由可测变量来计算不可测变量的一般方法和技术,是一门需要长期发展的技术;指出可计算性和实时性是建立软仪表的两个基本问题;基于动态机理模型,用观测器方法建立的软仪表,可以较好地适应过程这两个基本要求,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This is the first of two papers that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modeling contact (impact, sliding, rolling) between unconstrained rigid bodies for computer simulation of their motion. Modeling impacts and sustained contact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a concise theory for three-dimensional (3-D) impact with friction, the complex non-holonomic constraints involved, general complexity of friction, etc. The traditional rigid body hard contact approach leads to a quadratic program formulation for determining the contact forces, which branches into cases and does not model multiple simultaneous contacts adequately. We have formulated a computational theory based on the soft contact approach that models contact through localized non-permanent deformation in the vicinity of contact. The model of mechanical contact between polyhedral objects that we propose, strikes a balance between realism and computability. It is simple enough to permit numerical integration through periods of contact in reasonable time, yet rich enough to represent well a variety of contact behaviors. The main cost associated with our model is the need for small time steps during contact, which slows down the simulation. Starting with the motivation for our work,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nd constitutive laws for the interacting bodies. Issues pertaining to the solution approaches are then discussed. The final sections explain the mathematical details of our contact model. A companion paper [1] describes details of our computational theory and its integration into a software system.Authors are list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个“接力”式网络数据传输系统,其数据的上报与下传均为逐级进行。负责数据转接的节点采用WSAEventSelect模式及多线程技术,能够并发实现多个大规模数据流的实时转接。系统在分级管理的企业模式下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零电压全桥(ZVS-FB)PWM DC-DC变换器基本模型电路在连续导电模式(CCM)和不连续导电模式(DCM)之间不能有很平滑的过渡,而且既不能用在瞬时分析中,也不能用在稳态的分析中.为了克服基本模型以上的这些局限性,文中通过对ZVS-FB-PWM变换器的状态变量变化快慢进行分类,分析独立平均状态变量,在基本平均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DCM和CCM工作模式的平均等效模型.通过仿真可以得出,新平均模型很接近开关模型中相对应参数的动态平均值,且在CCM和DCM工作模式转换的过渡的瞬间有一个精密的轨迹特性.新模型可以在工作点处线性化得到小信号模型,而小信号模型又很接近原始系统的规律,可以为控制的设计提供可靠的起始点.仿真结果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PLC难以构建开放硬件体系结构及性价比增长缓慢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软PLC技术的通用可编程软件系统。该系统不仅符合IEC61131-3标准,支持标准定义的5种编程语言,而且用软件实现le 传统硬件PLC的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8.
A weight adaptation method for fuzzy cognitive map learn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uzzy cognitive maps (FCMs) constitute an attractive modeling approach that encompasses advantageous features. The most pronounces are the flexibility in system design, model and control, the comprehensive operation and the abstractive representation of complex systems. The main deficiencies of FCMs are the critical dependence on the initial experts beliefs, the recalculation of the weights corresponding to each concept every time a new strategy is adopted and the potential convergence to undesired equilibrium states. In order to update the initial knowledge of human experts and to combine the human experts structural knowledge with the training from data, a learning methodology for FCMs is proposed. This learning method, based on nonlinear Hebbian-type learning algorithm, is used to adapt the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 of the FCM model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and robustness of FCMs. A process control problem is presented and its process i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proposed weight adaptation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9.
陈威  王晖 《计算机科学》2012,39(9):252-256
虚拟机监控器(VMM)具有强控制性、隔离性的特点。针对现有文件完整性监控系统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VMM且与客户机相隔离的文件完整性保护方法,该方法能够保护用户的敏感文件,特别是文件完整性监控系统本身,使其免受恶意代码的攻击。这种基于虚拟机监控器的文件完整性保护解决方案,在虚拟机隔离层中通过设计和嵌入的"探测器"和"文件逆向定位器"两种关键技术,能够实时地探测到对被保护文件的所有访问企图,从而实现预置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0.
关于连续流程CIMS数据组织结构设计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借助于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并行处理以及计算机协同工作等技术的思想,文章对构造一个开放型连续流程CIMS系统中的数据组织方法与结构形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