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为了提升基于事件的社交网络(EBSN)中社交事件的推荐效果,提出了融合用户历史行为和社交关系的个性化社交事件推荐方法。首先采用深度学习技术从用户的历史行为以及用户之间的潜在社交关系两个方面建立用户模型;然后在对用户偏好建模时,引入用户偏好的负向量表示,并使用注意力权重层根据不同的候选推荐事件为用户历史行为中不同的事件和用户社交关系中不同的好友分配不同的权重,同时考虑了事件以及群组的多种特征;最后在真实数据集上进行了大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个性化社交事件推荐方法在命中率(HR)、归一化折损累计增益(NDCG)、平均倒数排名(MRR)评价指标上优于对比的深度用户社交事件推荐(DUMER)模型和融合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兴趣网络(DIN)模型。  相似文献   

2.
在基于活动的社交网络(EBSN)中,群组中聚集了具有相似兴趣的用户,并为用户组织并举办线下活动,在社区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理解用户加入群组的原因和群组形成的过程在社交网络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通过基于活动的社交网络中的一些相关内容信息,比如社交网络中的标签信息和地理位置信息,来辅助推荐系统更好地为用户预测对于群组的偏好.本文提出了SEGELER (pair-wiSE Geo-social Event-based LatEnt factoR)模型,并使用这些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来为用户的兴趣进行预测.通过在真实的EBSN数据集上进行实验与验证,本文的模型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对于用户偏好的预测,也可以缓解冷启动问题.  相似文献   

3.
由于基于事件的社交网络(EBSN)中的活动具有时效性,传统社交网络推荐算法无法适用于EBSN。此外,大多数算法忽略了能影响后续推荐质量的前用户是否接受活动的反馈意见。为此,提出一种EBSN中基于有向标签图及用户反馈的活动推荐方法。首先,将EBSN抽象为有向标签图,并抽取图节点及边的属性特征信息,构建有向图结构特征(DGSF)索引,该索引由节点属性特征索引、有向边属性特征索引以及时间特征索引构成,利用该索引对节点及边进行初次过滤。其次,提出基于DGSF索引的多属性候选集过滤策略,利用时间、节点的出入度、标签类型等特征的限制,实现对查询图候选集的进一步剪枝,避免冗余计算。然后,提出一种具有用户反馈的改进UCB(Upper Confidence Bound)活动推荐算法——EN_UCB,通过引入弹性网回归,根据多影响因素计算用户对活动的兴趣值,为用户推荐兴趣值高的活动,同时接收用户是否接受该活动的反馈,以优化后续用户的推荐。大量实验结果表明,EN_UCB算法的接受率高于TS(Thompson Sampling)、UCB以及eGreedy算法,遗憾率远远低于TS和eGreedy算法,且运行效率高于TS、UCB以及eGreedy算法,活动数越大,优势越明显。所提算法能有效实现EBSN上的在线活动推荐。  相似文献   

4.
汤小月  周康  王凯 《软件学报》2020,31(4):1189-1211
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媒体用户交互服务,提及机制(mention mechanism)正在用户在线交互和网络信息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用户提及行为的研究能够揭示用户的隐式偏好与其显式行为之间的联系,为信息传播监控、商业智能、个性化推荐等应用提供新的数据支撑.当前,对用户提及机制的探索多集中在其信息传播属性上,缺少从普通用户角度对其用户交互属性的学习.通过对普通用户提及行为的分析和建模构建一个推荐系统,为给定的社交媒体消息生成目标用户推荐.通过对大型真实社交媒体数据集的分析发现,用户的提及行为受其提及活动的语义和空间上下文因素的联合影响.据此,提出一个联合概率生成模型JUMBM(joint user mention behavior model),模拟用户空间关联提及活动的生成过程.通过对用户语义和空间上下文感知的提及行为进行统一建模,JUMBM能够同时发掘用户的移动模式、地理区域依赖的语义兴趣及其对应目标用户的地理聚集模式.此外,提出一种混合剪枝算法,加快推荐系统对在线top-k查询的响应速度.在大型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推荐有效性和推荐效率方面均优于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兴的基于活动的社交网络以活动为核心,结合线上关系与线下活动促进用户真实、有效的社交关系的形成,但过多的活动信息会使用户难以分辨和选择.结合上下文进行个性化同城活动推荐,是解决活动信息过载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大部分现有的同城活动推荐算法都是从用户参与活动记录中间接统计用户对上下文信息的偏好,忽略了两者之间潜在的交叉影响关系,从而影响了推荐结果的有效性.为了解决用户参与活动偏好与上下文信息潜在交叉影响关系利用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协同上下文关系学习的同城活动推荐算法(colletivecontextual relation learning,简称CCRL).首先,对用户参与活动记录和活动主办方、活动内容、活动地点、举办时间等相关上下文信息进行关系建模;然后,采用多关系贝叶斯个性化排序学习方法进行协同上下文关系学习及同城活动推荐.Meetup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多项指标上均优于现有的主流活动推荐算法.  相似文献   

6.
刘华锋  景丽萍  于剑 《软件学报》2018,29(2):340-362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融合社交信息的推荐成为推荐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基于矩阵分解的协同过滤推荐方法(简称为矩阵分解推荐方法)因其算法可扩展性好及灵活性高等诸多特点,成为研究人员在其基础之上进行社交推荐模型构建的重要原因.本文围绕基于矩阵分解的社交推荐模型,依据模型的构建方式对社交推荐模型进行综述.在实际数据上对已有代表性社交推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各种典型社交推荐模型在不同视角下的性能(如整体用户、冷启动用户、长尾物品).最后,分析基于矩阵分解的社交推荐模型及其求解算法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许朝  孟凡荣  袁冠  李月娥  刘肖 《计算机应用》2019,39(11):3178-3183
为解决兴趣点(POI)推荐不准确和效率低的问题,深入分析社交因素和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融合地点影响力的POI推荐算法。首先,为了解决签到数据稀疏的问题,将2-度好友引入协同过滤算法中构建了社交影响模型,通过计算经历和好友相似度获取2-度好友对用户的社交影响;其次,深入考虑地理位置因素对POI推荐影响,在对社交网络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地点影响力模型,通过PageRank算法发现用户影响力,结合POI被签到次数计算地点影响力,获取准确的整体位置偏好,并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对用户签到行为建模和获取个性化地理位置特征;最后,融合社交模型和地理位置模型提高推荐准确性,并通过构造POI推荐候选集来提高推荐效率。在Gowalla和Yelp签到数据集上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快速完成POI推荐,在准确率和召回率指标上明显优于融合时间因素的位置推荐(LRT)和融合地理社交因素的个性化位置推荐(iGSLR)算法。  相似文献   

8.
任柯舟  彭甫镕  郭鑫  王喆  张晓静 《计算机应用》2021,41(10):2806-2812
针对推荐算法中的数据稀疏问题,通常引入社交数据作为辅助信息进行社会化推荐。传统的社会化推荐算法忽略用户的兴趣迁移,导致模型无法描述用户兴趣的动态变化特征,也忽略了社交影响的动态特性,导致模型将很久以前的社交行为与近期社交行为同等对待。针对这两点提出一种社交信息动态融合的社会化推荐模型SLSRec。首先,利用自注意力机制构建用户交互物品的序列模型,以实现对用户兴趣的动态描述;然后,设计具有时间遗忘的注意力机制对社交短期兴趣进行建模,并设计具有协同特性的注意力机制对社交长期兴趣进行建模;最后,融合社交的长短期兴趣与用户的短期兴趣来获得用户的最终兴趣并产生下一项推荐。利用归一化折损累计增益(NDCG)和命中率(HR)指标在稀疏数据集brightkite和稠密数据集Last.FM上把所提模型与序列推荐模型(自注意力序列推荐(SASRec)模型)和社会化推荐模型(社会推荐的神经影响扩散(DiffNet)模型)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显示,SLSRec模型与DiffNet模型相比,在稀疏数据集上的HR指标提升了8.5%;与SASRec模型相比,在稠密数据集上的NDCG指标提升了2.1%,表明考虑社交信息的动态特性使推荐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9.
兴趣点(Point-Of-Interest,POI)推荐是基于位置社交网络(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LBSN)中一项重要的个性化服务,可以帮助用户发现其感兴趣的[POI],提高信息服务质量。针对[POI]推荐中存在的数据稀疏性问题,提出一种融合社交关系和局部地理因素的[POI]推荐算法。根据社交关系中用户间的共同签到和距离关系度量用户相似性,并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方法构建社交影响模型。为每个用户划分一个局部活动区域,通过对区域内[POIs]间的签到相关性分析,建立局部地理因素影响模型。基于加权矩阵分解挖掘用户自身偏好,并融合社交关系和局部地理因素进行[POI]推荐。实验表明,所提出的[POI]推荐算法相比其他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召回率,能够有效缓解数据稀疏性问题,提高推荐质量。  相似文献   

10.
社交网站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实现高效的好友推荐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而矩阵分解算法是被业界广泛采用的方法.虽然传统的矩阵分解算法能够带来良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算法没有充分利用用户之间的社交网络结构化关系;其次,算法依赖的用户-物品评分矩阵只有二级评分不能充分表达用户的喜好.提出了一种基于矩阵分解的社交网络正则化推荐模型,利用社交网络中用户的近邻关系进行建模,并将其作为一种辅助信息融合到矩阵分解模型当中,该模型能够解决传统矩阵分解面临的问题.通过在腾讯微博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与传统的推荐方法相比能取得更高的推荐平均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尚燕敏  曹亚男  刘燕兵 《软件学报》2020,31(4):1212-1224
基于事件的社交网络使得事件推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于其他推荐问题(如电影推荐等),事件推荐具有3类不同信息:用户构成的异构社交网络关系信息(在线社交网络和离线社交网络)、用户/事件的内容信息、用户对事件的隐式反馈信息.如何有效融合这些信息进行事件推荐是该领域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混合事件推荐方法CHS-BPR,该方法以贝叶斯潜在因子模型为基本框架来处理用户对事件的隐式反馈信息,同时考虑用户/事件的内容信息和用户之间的异构社交网络信息,首次实现了同时使用3种信息来做事件推荐,并以真实数据集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活动社交网络(EBSNs)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组织、参加和分享社交活动的平台。该文面向EBSNs活动推荐问题,提出了包含活动(Event)、主办方(Sponsor)和用户(User)的ESU图模型,深入揭示了EBSNs的实体及其社交关系。因为用户参加活动受多个因素影响,我们提出了基于ESU图的活动推荐多因素决策模型,包括社交影响力、活动内容、活动地点及活动时间。根据ESU图特点,提出了基于双向重启随机游走算法BD-RWR的实体重要度计算方法。选取真实的EBSNs平台—豆瓣同城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ESU图模型及融合了多因素的活动推荐模型,与已有最新方法相比,有效地提升了用户参加活动的推荐效果。  相似文献   

13.
俞菲  李治军  车楠  姜守旭 《软件学报》2017,28(8):2148-2160
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朋友推荐已成为各大社交网络的青睐对象,在能够帮助用户拓宽社交圈的同时可以通过新朋友获取大量信息.由此朋友推荐应该着眼于拓宽社交圈和获取信息,然而传统的朋友推荐算法几乎没有考虑从获取信息的角度为用户推荐潜在好友,大多是依赖于用户在线的个人资料和共同的物理空间中的签到信息.而由于人们活动具有空间局部性,被推荐的好友分布在用户了解的地理空间,并不能够满足用户通过推荐的朋友获取更多地理信息的需求.本文采用用户在物理世界中的签到行为代替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用户资料,挖掘真实世界中用户之间的签到行为的相似性,为用户推荐具有相似的签到行为且地理位置分布更广泛的陌生人,能够增加用户接受被推荐的陌生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和在保证一定的推荐精度的基础上增加用户的信息获取量.本文采用核密度估计估算用户签到行为概率分布,用时间熵度量签到行为在时间上的集中程度,选择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多新的地理信息的陌生人作为推荐的对象,通过大规模Foursquare的用户签到数据集验证本文的算法在精度上保证了与目前已有LBSN上陌生人推荐算法的相似性,在信息扩大程度上高于上述已有算法.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在基于事件的社交网络(EBSNs)服务中,为便于增强用户体验,事件推荐任务一直被广泛研究。本文基于对EBSN中用户行为数据的详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融合多种数据特征的潜在因子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EBSN中两种新型的数据特征: 异构的社交关系特征(线上社交关系+线下社交关系)和用户参与行为的地域性特征。基于真实的Meetup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算法在解决事件推荐问题时比传统的算法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事件社会网络(Event-Based Social Network,EBSN)是一种结合了线上网络和线下网络的新型社会网络,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已有许多国内外重要研究机构的研究者们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在EBSN推荐系统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更好、更合理的推荐算法以提高推荐精确度和用户满意度,其关键在于充分结合EBSN中的各种上下文信息去挖掘用户、事件和群组的隐藏特征.本文主要对EBSN推荐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概述EBSN的定义、结构、属性和特征,介绍EBSN推荐系统的基本框架,以及分析EBSN推荐系统与其他推荐系统的区别.其次,对EBSN推荐系统的主要推荐方法和推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最后,分析EBSN推荐系统的研究难点及其发展趋势,并对本文作出总结.  相似文献   

16.
在基于事件的社交网络中,一个经典的问题是为用户规划其感兴趣的事件.现有的工作仅仅考虑用户的喜好,仅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为其安排尽可能感兴趣的事件来参加.然而,从事件主办者的角度出发,他们亦希望为事件安排的用户尽可能有更大的影响力,用户的可靠性尽可能高,以保障事件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本质上来说,基于事件的社交网络上的规划问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而现有的所有工作均未从用户和事件的双边偏好考虑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双边偏好稳态规划问题来解决这种双向选择问题.该问题首次提出,因此现有工作中未有相关算法可供解决该问题.对比之前只考虑用户偏好的规划,在考虑用户和事件双边偏好时,面临着问题更复杂、约束条件更多的困难.因此,提出两种基础算法和一种改进算法来高效、高质量地解决这个问题,并用大量的实验验证所提出算法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地理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具有区域性、多维性和动态性.通过对地理信息的有效分析和利用,有助于更加直观、更加具体地理解某些现象,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并提供相关决策支持.以福州大学城为研究区域,以该区域内的师生为目标人群,采集并利用区域内相关地理信息,研究设计高校大学生服务平台,旨在提高大学生生活的质量,拓展大学生社交方式(接触型社交和非接触型社交)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增强各高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开发之前以电子问卷形式对福州大学城内大学生的相关信息进行调研,并对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最终确定平台的功能主要包括室外导航、室内导航、线上社交、线下社交、轨迹记忆、路径自动更新、路径推荐以及“往事重现”等.开发过程中对相关功能所涉及的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实验.  相似文献   

18.
Twitter is among the fastest‐growing microblogging and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Messages posted on Twitter (tweets) have been reporting everything from daily life stories to the latest local and global news and events. Monitoring and analyzing this rich and continuous user‐generated content can yield unprecedentedly valuable information, enabling users and organizations to acquire actionable knowledg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survey of techniques for event detection from Twitter streams. These techniques aim at finding real‐world occurrences that unfold over space and time. In contrast to conventional media, event detection from Twitter streams poses new challenges. Twitter streams contain large amounts of meaningless messages and polluted content, which negatively affect the detection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traditional text mining techniques are not suitable, because of the short length of tweets, the large number of spelling and grammatical errors, and the frequent use of informal and mixed language. Event detection techniques presented in literature address these issues by adapting techniques from various fields to the uniqueness of Twitter. This article classifies these techniques according to the event type, detection task, and detection method and discusses commonly used features. Finally, it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public benchmark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detection approaches and various fea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