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老友孟延豹一语惊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教育信息化未来的惊爆点和着力点。意外吗?一点也不。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启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利害化和它数据的多样化,将为信息技术提供种种发展的新可能。换言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新战场。说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它是国家未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家明确规定,学生综合素质评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信息化对高素质IT 人才的呼唤以及人们对提升自身 IT 水平的渴求,我国的计算机证书考试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对种类繁多的计算机考试,人们有褒有贬,有喜有忧,有人祝它健康成长,有人急呼立即叫停。我们对这些考试热应如何冷思考呢?  相似文献   

3.
2005年4月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研究生分论坛举办了一场题为“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与问题”的讨论,以跨大学的研究生组成的机构讨论这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问题这还是比较少见的事情,这表明在研究生自身成长的问题上,他们也想有自己的声音。这一问题不仅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培养人才部门的事,也是被培养者的事。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和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对于培养质量很难有量化的标准,但是只要和国外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过去中国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以及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较,结论就不难得出。有人把研究生…  相似文献   

4.
从研究生现状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OCSEF-GS(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研究生分论坛)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自己的组织,我们认为自己有责任站在研究生的角度来探讨“IT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问题”这一话题,让社会各界听到来自研究生的观点,促进问题更好地解决。从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1998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是7.2万人,而2005年全国计划招收研究生36万人,招生规模的年平均递增速度是26%。研究生教育的跃进是否意味着研究生教育将趋向“平民化”,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科研型精英教育?是否意味着我们要接受“平民化”带来的质…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计算机考试从模式和思想上也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使计算机考试越来越适应多种形式考试和需求考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真实水平,使计算机考试更加客观、公正、公平.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考试评价问题已逐渐成为教育界各方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大学入学考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高考是高等教育招生质量的重要保证,而现行的高考制度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对于全面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如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便成为当前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历史、社会传统等原因,世界各国的高校入学制度各不相同。目前国外高校招生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高考制和证书制。高考制对应的是大学统一考试,而证书制对应的是中等教育结业后的能力水平认定。为此本专题从高考制和证书制两个角度入手,分两篇介绍部分发达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第一篇:"高考制"国家评价体系简述第二篇:"证书制"国家评价体系简述深入把握当前主要发达国家高考改革的最新动向,有利于我国高校入学制度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地汲取他国的先进经验。希望这些域外之风能够给我国的高校入学制度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然后以美国TexasA&M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研究生教育为例,研究了教育发达国家信息类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最后,结合我院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以期尽快缩短与教育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差距,为国家培养出更优秀的信息类人才。  相似文献   

8.
IT业的发展趋势大家都看到了,IT业的发展使得对相 应从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与之相对应的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在大学里培养和教育这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者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我认为非常值得讨论。我们国家的硕士研究生入学竞争相当激烈,  相似文献   

9.
分析国内研究生招生复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采用联合机试和面试的方法进行研究生招生复试,合理分配机试和面试的分数比例,建立联合机试和面试的研究生招生复试选拔和考评体系,对研究生招生复试的具体实施办法提出若干改革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沈阳农业大学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的成绩和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指出了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应对新世纪机遇和挑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