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文提出并实现一种基于Web管理的远程容灾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基于B/S(即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前台管理技术;通过对本地设备做远程镜像,实现数据的远程备份;采用多种恢复策略,实现数据的远程恢复。此外,该系统采用ICE通信方式,实现了Web对后台系统的配置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并实现一种基于Web管理的远程容灾系统,本系统实现了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前台管理技术;通过对本地设备作远程镜像,实现数据的远程备份;采用多种恢复策略,实现数据的远程恢复。此外,系统采用ICE通信方式,实现了Web对后台系统的配置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一种基于文件的持续数据保护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持续数据保护系统往往关注于保护企业或机构中的大型数据库和应用系统,而忽略了对办公环境中的个人计算机上的数据的保护,因此有必要针对个人计算机设计轻量级的持续数据保护系统,提高个人计算机上的数据安全级别.介绍了一种基于文件的持续数据保护系统,并给出其设计思路和原型实现.该系统在文件接口层次捕获并记录所有对数据的操作,并将这些操作尽力传送到本地或异地的备份服务器上,备份服务器在收到操作记录后在本地进行重放,以便与远端的文件保持一致,同时这些文件操作所对应的逆操作连同相关数据一同被记录在恢复日志中,以备在恢复时将文件回退到任意的恢复点上.实验表明该系统在恢复点目标方面具有较高的容灾性能指标,适用于个人计算机的数据保护.  相似文献   

4.
容灾系统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王德军  王丽娜 《计算机工程》2005,31(6):43-45,113
随着IT系统的广泛深入应用,IT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容灾能力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容灾系统的建设对于国防、政府、企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容灾系统的目标在于提高IT系统的生存能力,保障业务流程的连续性,减少因各种灾难而造成的损失.该文依照工程化的思想,以容灾系统生命周期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容灾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方法,并对主要的容灾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鸿  杨频 《计算机安全》2012,(10):2-6,12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HDFS的远程容灾系统。使用FTP将备份数据通过Internet发送到支持HDFS的FTP服务器(Hdfs-over-ftp),数据再经过HDFS进行分布式存储。数据恢复则通过FTP将存储于HDFS中的数据恢复。经实验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传统的备份方法中因灾备服务器备份数据损坏而导致数据恢复失败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SAN的远程容灾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SAN(存储区域网络)的存储结构、远程容灾和业务连续性的概念,并给出了一个基于SAN的高可用的、高效的、可扩展的远程应用级容灾系统解决方案.本方案可提供某些企业实施容灾工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备份和容灾的概念与技术、分析了本油田的科研系统现状,结合本油田的科研系统特点详细阐述了科研系统备份策略的实施,并对备份的实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对基于通用信息模型(CIM)面向N×M结构的容灾系统进行了扩展与裁剪,建立了容灾系统信息模型DTCIM.在分析CIM基础之上,详细说明了该模型的体系结构和模型内容,在Linux下基于Pegasus实现了这个信息模型,并验证了其可行性,为容灾系统的资源信息表示与管理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方式,给出了容灾系统的信息模型表示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容灾系统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基于数据容灾系统的服务漂移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的数据容灾技术只能提供数据的实时备份与恢复,无法保证服务的连续性.服务容灾技术可以在服务级别上保证业务连续性和数据一致性,但系统设计往往过于复杂.一种基于传统数据容灾系统的服务漂移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该方案在客户服务器出现故障后,使用另一台拥有相同服务配置的镜像服务器,通过iSCSI协议和存储服务器上的逻辑卷镜像建立链接,并基于此虚拟逻辑卷继续提供服务.待客户服务器故障修复后,再切换回本服务器提供服务.这种方案可以使传统的数据容灾系统实现服务级容灾,进一步提高企业关键业务的容灾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叶嘉酩  胡晓勤  王喆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12):4541-4545,4550
为了简化对于多种数据库的容灾备份,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多数据库的容灾系统。该系统能够将服务器上的多种数据库备份到远程服务器上,采用统一的接口和存储格式,支持多种备份方式、多时间策略,提供。通过对底层的抽象,不同的数据库容灾模块可以独立的进行编写,并且可以一致的被系统所加载。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抽象并且按照统一的规则对不同的数据库容灾模块进行开发,使用针对不同数据库的优化技术,可以使容灾系统对服务器的负载影响最小化。  相似文献   

11.
韩伟杰  阎慧  王宇 《微机发展》2014,(2):136-139,144
航天测控系统中的重要资产数据对航天任务的成败有重要影响,必须建立数据容灾系统以保障关键数据的安全。分析了当前航天测控系统关键资产数据采用的备份方式及容灾的要求,基于Oracle数据库的远程复制功能研究了航天测控系统远程数据容灾技术,设计了航天测控系统远程数据容灾方案,并搭建模拟实验环境对方案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容灾方案能够达到第五级的容灾级别,满足可恢复性、可靠性和实时性指标要求,实现对航天测控系统关键资产数据的远程容灾。  相似文献   

12.
一种廉价的高效、可靠的灾难备份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本地监控模块监控数据变化,并将其传输到海量高速缓存中暂存.通过网络传输及优化模块将缓存的数据高效地传输到远程,由远程重放模块完成写操作重放.本地一致性检测模块和远程一致性检测模块协同工作完成数据一致性的保证,该方法对主机及网络的要求相对较低.在Linux上实现了该方法的演示系统,通过测试工具验证了该设计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LVM的异步实时远程复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锋  刘晓光  王刚  刘璟 《计算机工程》2007,33(16):261-263
在分析和讨论现有的远程复制方案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LVM的异步实时远程复制系统。它是在现有IP网络的基础上通过纯软件方式实现的异步的在线远程复制系统,无须任何昂贵的硬件支持,为远程数据容灾技术提供了一个简单经济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存储安全和容灾保护已经成为计算机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介绍了CDP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模式和技术优势,并针对本地备份系统和远程容灾系统,提出了基于CDP技术的容灾系统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种针对SAN构架企业的异地数据容灾系统。该系统针对SAN构架的特性,将企业数据按特征划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基于电子链接的方法论标准进行企业异地数据容灾系统的设计,通过虚拟磁带库的备份、传输及恢复,结合更改流程控制方法实现静态数据的异地容灾;通过对标准异步数据复制方式创新改进,实现动态数据的异地容灾,同时提高了复制效率,降低了链路最高带宽要求。更好的体现了系统的可靠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日益增长的信息量必然发生大量的数据传输、存储和数据交换,数据安全成为影响整个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应付区域性灾害,如地震、海啸、战争等因素导致多个机房同时损毁,数据永久性丢失,其它如区域性的病毒泛滥、蓄意破坏、严重误操作等人为因素也可能导致同城备份中心失效。建立一套异地数据备份系统已经成为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会成为保证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本文详细阐述了某信息系统数据异地容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一种基于Web管理的异地容灾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B/S模式的异地容灾系统,并结合系统的通信需求,设计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通信协议来满足系统要求,给出了协议的具体制定和最终实现。该系统采用Web方式进行远程管理,结构合理、操作便捷。测试实验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性能优越,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种多点容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多点容灾系统。主数据中心的数据通过本地高速网络同步地在本地备份中心备份,并通过Internet异步地在多个远程备份中心备份。主数据中心的写请求同步地在本地备份中心提交,并经过缓存、差错检测后异步地在多个远程备份中心重放。灾难发生时,可从多个备份点对主数据中心进行恢复。该系统具有可靠性高、费用低廉、备份距离远、容灾能力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赵勇  赵奎 《计算机安全》2012,(6):6-9,18
提出了一种异地实时卷镜像系统中数据初始化方法,解决了目前大多数容灾系统进行数据初始化时需要中断企业服务的问题。该方法首先启动了原卷的数据监控,然后进行数据同步,实时捕获数据同步过程中变化的数据并缓存在海量缓存中,同步完成后发送缓存数据到远程备份中心进行重写操作,实现远程镜像卷中数据的初始化。实验结果证明,数据初始化后,应用服务器原卷和远程备份中心镜像卷的数据一致,为数据实时镜像提供数据一致性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