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二维不规则形状计算机自动排米系统CATLS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为 《计算机工程》1995,21(6):3-9,25
讨论了二维不规则形状计算机自动排料系统CATLS的思想和实现技术,介绍了系统的组成、数据结构及工作过程,并针对所提出的自动排料算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二维不规则形状计算机自动排料系统CATLS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二维不规则形状计算机自动排料系统CATLS的思想和实现技术,介绍了系统的组成、数据结构及工作过程,并针对所提出的自动排料算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基于演化计算的全局搜索,寻找零件在排料时的最优次序及各自的最佳旋转角度,并采用最低最左原则(BL,Bottom-Left)实现自动排料.文中通过对自动排料中排料件图形的表示及数据结构描述,以及关键算法的实现讨论,将在处理不规则多边形的排料优化问题中判断点是否在多边形内部的通用方法射线法与多边形的单调性相结合,提出一种改进算法,并通过实验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和性能.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基于分阶段优化的排料算法.在算法的第一阶段,在排料前先估算本阶段用到的原板材尺寸和数量,将权重因子超过阅值的待排件均匀分布在其上.在排料过程中再根据待排件权重因子和组合因子动态调整空闲区域的排料布局,从而可大幅度降低排料算法复杂度,提高板材利用率.在第二阶段,将剩余待排件合理排放在原板材上,在排料即将结束时,可根据相邻因子确定排料布局以减少废料碎片.生产实践表明,这样研制出的排料系统利用率高、布局合理,能满足工业上的一刀切要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PLC的跳汰机自动排料系统模糊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PLC的控制特点 ,介绍了模糊控制技术在跳汰机自动排料系统中的应用 ,并给出了模糊控制器的实现过程 ,详述了采用模糊控制理论设计的自动排料控制器的特点和参数调整方法。实践表明 :该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矩形件优化排料问题是一类具有NP完全难度的组合优化问题.将改进的蚂蚁算法应用到矩形件优化排料问题求解中,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可获得比基本蚂蚁算法更好的效果,为矩形件优化排料这类NP完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优化排料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介绍了优化排料算法的实现过程。为了降低算法复杂度,本算法采用了启发式搜索的方法,进而分析了算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二维图形优化排料系统。大量生产实践表明,本系统具有实用、高效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带预选搜索步深的二维一刀切矩形优化排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排料问题是一种总体资源分配问题,其目标是将定量的资源划分为若干指定的份额。使剩余量极小。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二维一刀切矩形优化排料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效率高,灵活性强,可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相关排料领域。  相似文献   

9.
剪床排料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辅助排料是提高钢板利用率,显著降低原材料消耗的重要手段,但从数学的角度加以描述和解决都不甚理想,针对剪床的排料还增加了“一刀切”约束的特殊要求和难度,本文针对零件种类和数量有限,钢板数量无限这类排料问题,用“子块”的思想,从数据结构上解决了剪床排料的计算机描述和求解问题,提出了三类零件分类和自动-交互-自动的工作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效率和减少用户操作。  相似文献   

10.
制鞋的计算机辅助优化排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的优化排料原理虽是针对制鞋业开发的,但原理及实现方法是通用的。本文具体阐述了鞋料、帮底样库的检索及排料图库的建立、检索、交互排料、自动排料及用料率的估算等过程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概念的形成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基础,为研究人工智能系统中概念的形成过程,从人对事物形成概念的过程出发进行了研究。比较人和人工智能系统的概念形成过程得到了如下特点:人的优势在于能自主地确定对象表象和对象功能中的各种特征和划分等,能在对象、描述性定义和功能性定义对应关系不完备情况下通过思维和联想建立概念;人工智能系统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对象表象感知能力,对象的各种特征和划分的长期存储、运算和分析能力;而人工智能的概念形成过程存在的缺点基本与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优点对应。因此本文认为人工智能的概念形成过程必须关注因素的智能识别、功能的系统实践和人经验知识的有师学习。现有技术在缺乏人经验知识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系统不能自主建立概念和知识库,不能实现智能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研究认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数据、算法和算力,但因素在形成人工智能系统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论文针对人工系统中的数据、算力、算法和因素的各自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和论证。从人工系统的内涵出发,描述人工系统的发展过程,认为目前和今后的人工系统必将具有人工智能特征,而实现人工系统要充分考虑上述四方面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据是人工系统辨识因素的基础,也是形成算法的基础;因素是人工系统控制自然系统的方法及算法所需变量;算法体现了因素与数据关系,可描述人工系统结构;算力是解算算法的能力,也需考虑数据和因素的特征。因此因素在人工系统建立过程中与数据、算法和算力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它们具有明显的作用关系,且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是形成各学科理论基础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列车碰撞性能,用Adams创建由车体、车钩缓冲装置、端部吸能结构、防爬器、转向架和轮轨力等组成的单节车厢三维动力学模型,并创建6节车厢列车的三维动力学模型,模拟列车以15 m/s的速度与2节静止车厢碰撞的过程.通过分析各节车厢的速度、加速度和每个车钩缓冲装置的相对偏移量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化情况,重现列车碰撞过程,进而分析影响列车垂向爬车和横向屈曲稳定性的因素.仿真结果表明,碰撞过程中每个车钩缓冲装置的相对偏移量和列车各节车厢的加速度最大值均沿列车运行向不断变小;列车前三节车厢的垂向爬车和横向屈曲最严重,转向架发生出轨现象.  相似文献   

14.
社会Agent的BDO模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MAS中思维状态的研究趋势是在个体模型中加入社会思维属性,研究社会承诺、依赖、联合意图的推理关系。在BDI模型中,以意图为中心的观点不描述社会Agent。该文分析了以竭力为中心的Agent思维状态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MAS的分层模型,并提出以信念、愿望和义务作为基本思维属性(简称BDO)来描述Agent的思维状态和社会属性,给出了BDO逻辑和语义模型,考虑了奖励、惩罚、承诺和承诺解除问题,并对队、组织、组织意图等现象给出了描述。该文力图更自然地描述社会性Agent的思维状态和群体概念,是对Rao和Georgeff提出的BDI模型的改进。最后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了BDO的表达能力。进一步的工作包括建立更为完善的语义模型、结合各个思维属性的动态修正语义给出BDO Agent的动态模型以及给出基于BDO逻辑框架的Agent/MAS实现结构。  相似文献   

15.
网络安全与防范分析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攻击者的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明化。计算机网络攻击与防范的研充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论述了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方法及安全防范技术手段,对这些攻击给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对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不足给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和数据库的结合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数据库和逻辑推理机结合的关键是逻辑推理机与传统数据库间的接口。设计了一组Prolog 访问FoxBASE数据库文件的工具谓词,具有普遍适用性。依据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很容易地实现其它逻辑推理机和数据库间的接口。  相似文献   

17.
该文针对GSM数字移动通信保密检查的要求,阐述了GSM接收检查系统的理论基础,着重分析了该系统中的信令信号、话音信号的接收和解码以及信令分析流程。提出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微处理器的GSM接收检查系统解决方案,并给出了该套系统的主要构成模块。  相似文献   

18.
Emotions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sign of interfaces because people interact with machines as if they were social actors. This paper presents a literature review on affective expressions through speech, music and body language. It summarizes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ir parameters and successful examples of synthesis. Moreover, a model for the convincingness of affective expressions, based on Fogg and Hsiang Tseng (1999), was developed and tested. The empirical data did not support the original model and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appropriateness and intensity of the expressions. Furthermore, the experiment investigated if the type of emotion (happiness, sadness, anger, surprise, fear and disgust), knowledge about the source (human or machine), the level of abstraction (natural face, computer rendered face and matrix face) and medium of presentation (visual, audio/visual, audio) of an affective expression influences its convincingness and distinctness. Only the type of emotion and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had an effect on convincingness. The distinctness of an expression depends on the abstraction and the media through which it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9.
基于DSP与ARM的煤矿设备振动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煤矿设备振动监测中常用的采集卡与工控机方案成本高、体积大、灵活性差的问题,介绍了一种以TMS320C6713B DSP和LPC2468 ARM双CPU为核心,结合高速AD转换芯片、双口RAM等硬件组成的煤矿设备振动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利用DSP对采集的大容量振动数据进行频谱和包络谱分析处理,采用ARM实现参数设置、数据存储与传输等功能。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振动测试误差小于5%,且满足煤矿设备振动监测的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20.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activity and learn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 preliminary framework to observe, analyse and evaluate both activity and learn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So various types of virtual communities will be studied by examining their relationship to socialisation and learning. After a presentation of the main ideas of Wenger'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virtual communities will be described. It will show how taking this context into account enables the definition of four principal types of virtual communities: community of interest, goal-oriented community of interest, learners' community and community of practice and describe how the activity of these communities develops according to the goals they set for themselves and to the strategies they adopt to reach them. For each type of virtual community, an attempt will be made to determine the process of negotiation of meaning at the base of learning, and to describe the learning performed in terms of participation and reific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