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个人电脑(PC)的时代几乎已经结束。在重要性方面,PC已经被手机取代。目前的PC市场正处于转型期间,市场已经相对饱和,用户对设备的选择正在不断变化,用户的首选设备从PC机转向手持设备、手机或是智能手机。手持设备的增长比PC的增长要快得多,且最终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首选。手机最终将取代钱包、护照、信用卡和独立的照相机等设备,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记载着人们的所有资料、所有医疗记录。  相似文献   

2.
手机与PC,从最初的信息共享、资料同步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手机,准确地说应该是智能手机,它们正在不断地侵蚀着旧PC产品的"领地",接替了很多原来PC才能从事的工作。而随着时代的发展,PC的概念也在改变,个人计算、个人娱乐、个人互联网接入勾勒出"新PC"的轮廓。手机,会是你的下一个新"PC"吗?  相似文献   

3.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几乎完全数字化的时代。或许在几年前,还有很多传统形态的生活方式和介质,但现如今已经几乎不复存在。无论是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还是各种各样的存储设备、无线设备、显示设备、游戏设备,都在彻底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相似文献   

4.
在我所使用过的移动计算设备中,UMPC(Ultra Mobile PC)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类产品。虽然我拥有数个智能手机以及笔记本电脑,但是我仍然缺少一个用来娱乐的超便携设备。UMPC尚且无法做到便携与性能上的完美融合,但  相似文献   

5.
《电脑时空》2013,(2):5-5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PC已死?”“智能手机实际上是不是PC?”并不是接下来我要讨论的话题,这样的争议在IT业界由来已久.每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上,自然也会得到见仁见智的答案.实际上在这里,我更想探讨的是,不断变革的新技术如何将智能手机改造成你的下一台PC?  相似文献   

6.
《电脑时空》2012,(10):103-105
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的浪潮正在席卷一切,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拥有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台式机、高清媒体播放器等不同设备。在可预见的未来.个人电脑(PC)并不会消失。不过未来几年计算设备将与现在的产品有很大不同,而且更容易管理。个人计算时代(personal computing era)将以多设备相互连接、协同工作以提供尽可能最佳的用户体验为主要特征,PC依然将是功能最强大的设备,可用于创作和消费,因此.其他设备只是起辅助作用而不是取代PC,这就是PC+的时代。为了让读者更好的了解未来移动互联的愿景以及数字家庭的最新形态.我们将会陆续刊登PC+系列文章.与你一起进入激动人心的PC+时代。  相似文献   

7.
丁伟 《微电脑世界》2003,(24):36-36
PC越来越强大了,甚至智能手机的运算能力也超过了昔日的286,而我们可以期待的是历史重演,若干年后智能手机的运算能力将直逼今日主流PC。这本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我却不得不担心计算机的软件会出大问题。设备强大了,软件也跟着复杂了,复杂的软件会惹出越来越多的麻烦。  相似文献   

8.
精彩All In One     
人们戏称这个时代是"后PC时代",在到处充斥着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的环境下,PC的销量每况愈下,智能手机和平板在某些操作上已经代替了PC,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你可以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玩游戏而不受环境的限制,PC开始变得没那么重要.然而PC并没有就此退出,如果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个人用户提供了自由的应用体验,那作为PC的触控All-In-One就是为整个家庭带来了稳定的性能支持."后PC时代"并非PC湮没的时代,而是PC转型的时代,触控只是这种转型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今天大家领略到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魅力,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智能手机。从今天的发展来看,智能终端、智能手机是今天产业界最大的消费电子分支,去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达到了10亿部,是P C的3倍。而可穿戴设备一方面由于其自身具备的一些天然的增强现实、与脑电波交互的方式,受到追捧;另一方面也由于部分设备的传感器耗电过于大、体积过于大无法移植到手机终端倍受诟病。  相似文献   

10.
王欣 《个人电脑》2014,(3):46-47
正它并非平板,而真的是一个有着手机UI和平板尺寸的智能手机。酷派对《个人电脑》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品牌——我们杂志在这之前从未报道过该品牌的产品,但作为个人使用者,相信不少朋友们都听说过甚至正在使用来自酷派的手机产品。事实上,酷派历经了两次转型才有了如今的成就:通过双卡双待手机作为入场券,酷派从通信设备制造商转变为智能手机制造商,并与运行商结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智能手机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酷派又将产品线进行了全面调整,从面向专有人群的细分市场进入面向全体消费者的大众市场,从而得以更快发展。现在,  相似文献   

11.
毋庸置疑,现在整个社会正在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通讯行业、家电行业、电脑行业三者间的不断融合已经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普及,PC作为网络第一接入设备的地位正在不断削弱,而集电脑、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三者功能于一身的信息家电产品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2.
虽然PC的市场正在逐渐的被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所替代,但事实上人们对于PC的需求并没有完全消失,而且PC依然是整个家庭娱乐系统的一个中心,无论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少了PC的支持都会变得不完整.  相似文献   

13.
《微电脑世界》2004,(23):76-77
采购指南虽然在国外有些发展迟缓,但价格一路走低的掌上电脑在国内却引起了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商务人士随身带一个掌上电脑,既没有笔记本电脑那样沉重的负担,又可以实现很多日常商务活动所需的功能,确实是身份的体现。对于一些手持设备的发烧友而言,掌上电脑上的电子书、游戏和各种趣味软件则充满吸引力,他们希望收集到每一款经典产品。在地铁上、候机大厅里掏出一台掌上电脑沉浸其中,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最大的享受。至于智能手机,则更是前途无量。与手机的结合给掌上电脑带来了几乎无所不在的通信能力,增加了很多应用。如果您的朋友正要换…  相似文献   

14.
尽管很难想象,但有一家高科技公司淘汰了笔记本电脑。8月4日消息,Accentur负责通信和高科技业务的合伙人德拉特里说,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厌烦了购买和支持笔记本电脑所需要的昂贵成本,淘汰了所有的笔记本电脑,而向700多名员工提供台式机和智能手机。并称,其他十几家公司也在进行类似的转变,或正在考虑这样的转变。尽管笔记本电脑仍然在拉动PC市场的增长,但集计算机软件、互联网连接、电话于一体的智能手机、BlackBerries,以及其他手持设备正在开始取代传统的PC,至少在企业环境中是如此。与笔记本电脑年销售量6000万台和手机超过7亿部相比,…  相似文献   

15.
回音、数说     
《软件世界》2013,(10):8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不是最终形态。"近日,英特尔公司新任CEO科再奇表示:"超移动设备是比我们的常识所知更具发展活力的细分市场,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具有外接键盘和PC功能的二合一平板设备,到超越传统移动电脑的其他设备,均属于日益扩展的超移动细分市场。目前,可穿戴式计算机、高级传感器和机器人的发展,还只是处于初级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16.
马赛,巴黎,2001/11/20:ATMEL公司宣布其基于ARM内核的SoC产品被M-Systems公司所采用,作为DiskOnKey~(TM)PC数据存储设备的主控器,同时提供USB接口。实际上,ATMEL正在为M-Systems公司的这一产品提供标准器件;现在宣布的这款最新SoC产品将作为客户定制产品用于其下一代产品之中。 DiskOnKey是一个小巧的、易于携带的固态数据存储设备,是专门为具有USB接口的笔记本电脑和PC而设计的。插入电脑的USB口后,设备将立即被识别为一个硬盘,因此适用于各种PC应  相似文献   

17.
当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通信工具,随着信息技术以及手机厂商不断的产品迭代,新的高端手机不断地出现.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导致人们更换手机的频率也变高了.视频监控设备目前大多价格昂贵,而且操作复杂.利用淘汰的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开发附加功能成为旧手机重复利用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8.
王艺璇 《电脑学习》2011,(4):28-30,33
在智能手机软件不断发展的今天,很多传统PC机上的应用正在向智能手机客户端转移。基于Android平台和智能手机的移动图书馆系统实现了客户端与服务器的通讯,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访问和查询各类图书信息。设计了系统框架及功能模块,描述通过无线通信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间的通讯的方法,并列出主要模块的实现算法。  相似文献   

19.
历史总是在重复,个人电脑业也许正在成为这种重复的受害者。许多人认为事物的发展进程是直线型的,而实际上这种进程是正弦曲线型的,是有起有落地向前推进的。商务领域(与社会领域一样)也是这样不断在  相似文献   

20.
我的手机是多普达515智能手机,为了安装软件,我在电脑上安装了ActiveSync软件(微软系统移动设备与PC同步工具)。通过数据线将多普达515与电脑相连后,系统提示发现新硬件,ActiveSync软件也有了反应,并自动连接设备,过一会提示已连接,但随即弹出错误提示框:关键性通信服务启动失败,请尝试重置移动设备,然后重新连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