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杨欣  沈建京  王世军 《计算机应用》2005,25(5):1163-1165
随着移动Agent技术在分布式计算中的应用,移动Agent系统在安全和软件工程两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防止恶意或未授权的第三方实体的攻击,研究了保护移动Agent数据和代码的方法。设计了一种全新的移动Agent结构,由封装了所有要在特定主机平台上执行的代码的数据和负责传送并处理这些数据的显示代码构成,这种数据代码分离结构与其他已有的移动Agent结构互不影响,因而提高了移动Agent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同时描述了公钥解密和Agent验证机制,实现了保护数据免受篡改代码引起的攻击,以及通过进一步改进数据的结构,实现了保护代码免受注入恶意数据引起的攻击。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移动办公融入人们生活,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保护变得至关重要。然而主流的移动平台Android系统却频频发生各种信息泄露、恶意篡改、系统破坏等恶意行为。为了弥补Android系统在隐私数据保护上存在的不足,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Android安全策略的手机隐私数据安全保护方案,并实现了本地隐私数据及远程隐私数据的保护机制。该系统可以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数据安全,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手机环境。  相似文献   

3.
网络恶意移动代码扩散模型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因特网中恶意移动代码进行数学建模是研究恶意移动代码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的几种数学模型并不能很好地描述新一代复合型智能化的主动攻击型恶意移动代码传播特性,对这几种模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恶意移动代码的特性与数学模型的内容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基于Jarecki和Shmatikov的带承诺加密电路技术和Pedersen的可验证门限秘密共享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恶意环境的移动代码保护协议.新协议使用一组服务器来代理部分零知识证明过程并共享密钥.当诚实的服务器多于2/3时,新协议:1)能同时保护输入输出的安全,较现有协议有更高安全性;2)适用于无交互的移动代码环境;3)使得发起者无需和执行者交互就能验证移动代码的正确性,从而避免恶意发起者使用恶意代码来破坏执行者的安全性;4)使得发起者和执行者能公平地得到正确的输出.  相似文献   

5.
基于安卓平台应用极易被病毒或恶意软件攻击,除了其平台开源开放等原因外,移动应用自身代码保护强度较弱也是主要因素。针对该问题,以安卓平台应用为研究对象,分析移动应用安全威胁模型及代码安全需求,研究代码混淆、代码隐藏、代码加密及代码签名等代码保护技术机制及优缺点;设计并实现了安卓应用代码保护技术分析引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样本都存在一定比例应用,其代码保护强度较弱;特别地,应用规模越小,代码保护强度越弱,致使该类应用极其容易被恶意攻击。  相似文献   

6.
移动平台的发展给用户带来了更多功能强大应用,而恶意应用也开始出现,一些恶意应用的目的在于泄漏用户的地理位置隐私。为了保护用户的地理位置隐私安全,提出一个模糊化地理位置信息的系统设计,由用户指定每个应用的地理位置信息精确度,系统截获应用的地理位置请求后加以模糊。基于Android开源移动平台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经过可用性测试,证明该系统的确可以保护用户的位置隐私。  相似文献   

7.
魏松杰  杨铃 《计算机科学》2015,42(1):155-158,179
针对Android APK的静态描述,目前主要是采用权限、数据以及API调用序列的方法,而忽视了代码本身的层级结构,因此无法有效地通过这些静态特征来揭示应用程序的可能行为和恶意属性.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代码层次结构的系统API调用描述方法,其主要是提取APK文件中API调用在应用包、对象类、类函数层面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以树形结构表示,通过将不同应用程序的描述树进行逐层对比来计算相似度,揭示恶意应用程序由于在类型和族群上的差异所带来的API调用特征上的区别,从而为Android应用程序的特征描述和恶意检测提供新的视角.实验采用真实多样的已知Android恶意程序来验证描述方法的正确性和系统实现的效果,分析了不同层次和检测情况下该方法的利弊以及可能的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8.
王畅  向明森  刘美连 《计算机工程》2007,33(10):169-171
探讨了移动代理防范恶意主机的攻击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移动代理安全服务器和JavaCard的安全模型。模型中的通信信息进行了签名和加密,可以防止恶意主机窥视和篡改代理的代码和数据,也能防止恶意主机伪造移动代理。安全机制中能进行异常情况处理,较好地了解决恶意对移动代理的攻击问题。模型中JC证书的管理和更新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移动群智感知利用移动用户的智能终端设备以低成本获取大量感知数据,而恶意用户可能上传虚假数据以获取奖励。声誉管理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基于云服务器的移动群智感知系统存在高延迟、单点故障和隐私泄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区块链和边缘计算构建基于区块链的边缘移动群智感知系统,提出一种感知数据隐私保护的声誉更新方案,采用轻量级的隐私保护方法聚合感知数据,根据数据质量和历史任务表现更新声誉。该方案可有效抵抗恶意用户、降低时延,避免单点故障和保护数据隐私。仿真实验证明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高效性,理论分析证明了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嵌入式软件代码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流水线技术的TDES[1-3]的嵌入式软件代码保护系统,可以有效地防范当前各种针对嵌入式软件代码的恶意窃取、修改,适用于基于I2C、SPI总线以及NAND-Flash的程序代码存储器.  相似文献   

11.
恶意代码行为捕获是进行恶意代码行为分析,提高防御恶意代码能力的基础。当前,随着恶意代码技术的发展,恶意代码结构及其通信活动日益复杂,使得传统的恶意代码行为捕获技术难以有效应对恶意代码的攻击与破坏。如何更加有效地捕获恶意代码行为成了目前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此目的,本文在充分利用Agent的自主性和适应性,实时采集目标系统的状态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Agent的恶意代码行为捕获方案,分析了其行为捕获流程,介绍了功能模块组成,并基于Windows平台实现了该方案,为下一步针对恶意代码分析及防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Android恶意软件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导致手机恶意软件的数量急速增加,尤其是近几年,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手机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针对Android系统的恶意软件数量快速增加。手机恶意软件主要收集手机用户地理位置、语音通信、短信等个人隐私信息,或进行恶意扣费、耗费系统资源等行为,给用户自身和手机系统带来很大危害。准确分析恶意软件行为特征可以为后续清除恶意软件提供有力依据。传统的恶意软件分析技术主要包括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文中介绍了当前存在的一些手机恶意软件分析检测技术及其缺陷,并从安装、激活、恶意负载三方面对已知Android恶意软件主要行为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加权信息增益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检测恶意代码,提出一种基于加权信息增益的特征选择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特征频率和信息增益的作用,能够更加准确地选取有效特征,从而提高检测性能。实现一个恶意代码检测系统,采用二进制代码的N-gram和变长N-gram作为特征提取方法,加权信息增益作为特征选择方法,使用多种分类器进行恶意代码检测。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恶意代码的检测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完整性分析一直是恶意代码动态分析的难点。针对恶意代码动态分析方法存在行为获取不完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环境识别的恶意代码完整性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恶意代码执行过程中的数据流信息识别恶意代码敏感分支点,构造能够触发隐藏行为的执行环境,提高了恶意代码行为分析的完整程度。通过对50个恶意代码样本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缩减分析时间,获得更加全面的行为信息,有效提高分析效率和分析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现有代码安全审计主要是关注语言自身的缺陷,即语言所包含的API函数的风险,无法理解软件源代码中逻辑和核心资产与外界的关系,更无法判断源代码中所存在的恶意后门代码,因此,外包开发团队或者恶意开发人员设置的后门代码将无法查找和定位。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方案的缺点和盲点,在现有的代码安全审计的基础之上,结合最小攻击面和保护资产列表,分析所有受保护的信息资产与攻击面的关系,查找保护资产在系统内对所有代码元素的影响,并审查其相关路径,找出不期望的代码执行路径,从而达到定位恶意代码功能。识别恶意程序,降低源代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主要应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以近16年在恶意代码检测领域的CNKI中文期刊数据和WOS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在恶意代码检测领域的关注点、研究脉络的发展规律、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性和研究现状。通过对比国内外恶意代码检测的研究进展,可以发现目前恶意代码检测的研究处于增长阶段,并且研究主要关注领域为手机客户端和WEB应用安全等。同时,恶意代码检测研究目前存在的典型问题也暴露出来。展望了恶意代码检测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为国内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前恶意代码出现频繁且抗识别性加强,现有基于签名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无法识别未知与隐藏的恶意代码。提出一种结合动态行为和机器学习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搭建自动化分析Cuckoo沙箱记录恶意代码的行为信息和网络流量,结合Cuckoo沙箱与改进DynamoRIO系统作为虚拟环境,提取并融合恶意代码样本API调用序列及网络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双向门循环单元(BGRU)建立恶意代码检测模型,并在含有12 170个恶意代码样本和5 983个良性应用程序样本的数据集上对模型效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全面获得恶意代码的行为信息,其所用BGRU模型的检测效果较LSTM、BLSTM等模型更好,精确率和F1值分别达到97.84%和98.07%,训练速度为BLSTM模型的1.26倍。  相似文献   

18.
Integrity protection for Code-on-Demand mobile agents in e-commer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mobile agent paradigm has been proposed as a promising solution to facilitate distributed computing over open and heterogeneous networks. Mobility, autonomy, and intelligence are identified as key features of mobile agent systems and enabling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xt-generation smart electronic commerce on the Internet. However, security-related issues, especially integrity protection in mobile agent technology, still hinder the widespread use of software agents: from the agent's perspective, mobile agent integrity should be protected against attacks from malicious hosts and other agent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Code-on-Demand (CoD) mobile agents and a corresponding agent integrity protection scheme.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assumption that mobile agents consist of invariant code parts, we propose the use of dynamically upgradeable agent code, in which new agent function modules can be added and redundant ones can be deleted at runtime. This approach will reduce the weight of agent programs, equip mobile agents with more flexibility, enhance code privacy and help the recoverability of agents after attack. In order to meet the security challenges for agent integrity protection, we propose agent code change authorization protocols and a double integrity verification scheme. Finally, we discuss the Java implementation of CoD mobile agents and integrity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