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族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构建适合民族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探索了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三阶段、四位一体"的渐进式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介绍了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
大类招生模式给计算机与信息类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也给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新的机遇。针对现有培养框架与课程体系在多学科背景与大类招生模式下存在的问题,研究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4个专业5个方向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提出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的结构化培养框架及综合与特色并重的课程体系,对多学科背景与大类招生模式下计算机与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IS09000标准改进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改革指导的培养目标定位、跨学科外语师资队伍建设、三个层次培养方案的 梳理与修订等不同特色院校的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其应立足于专业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等方面培养。对大连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等不同特色层次院校的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 行比较发现,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应该渗透到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基于TOPCARES-CDIO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温涛 《计算机教育》2010,(11):23-29
当前,IT领域人才培养存在"两旺两难"等问题,亟需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兼顾的应用型IT人才。本文论述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借鉴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八大能力为切入点,构建了符合本校特色的TOPCARES-CDIO能力指标体系。基于该能力指标体系,学院以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以专业为基本教育单位,深入开展面向应用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全面开展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介绍通信类计算机专业定位及其专业培养标准的形成及依据,从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着手,论述计算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思路,对比加拿大CO-OP项目与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提出对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高巍巍  王建华 《软件》2014,(2):157-159
针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际,分析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外语特色教学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专业+外语+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服务外包企业的基于外语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50多年人才培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创新人才培养金字塔教育体系,并讨论了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将高水平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人才。  相似文献   

8.
《软件》2020,(1):290-292
"嵌入式"培养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面向大数据工程师方向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对"嵌入式"培养过程中的质量把控、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谢辅雯 《福建电脑》2012,28(7):38-39,43
本文以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切入点,指出地方性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应从其专业特殊性入手,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走出一条具有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全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应用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之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以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为例,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理论学时比重过大、课程体系不完善以及脱离职业岗位需求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应用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以需求为导向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141”专业课程体系和职业岗位方向,创新了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搭建了校内外双育人实践平台以及建立了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研究与实践,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提升了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