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五部门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作为在"十三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批科研机构之一,之江实验室聚焦于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需求,成为了...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的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这主要是由于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潮涌所致,具体形成机制为: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也将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战略措施。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众多企业纷纷进入投资。不仅如此,在追求政绩目标的激励下,地方政府纷纷将新能源产业发展列入地方产业规划,并积极招商引资,利用行政干预和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发展,使得新能源产业出现潮涌现象,引发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这一分析的政策启示在于,治理重复建设的根本途径应在于完善市场机制、转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梁秀璟 《自动化博览》2011,(1):38+40-43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处于火热的上升期,尤其在新兴能源产业规划的政策推动下,无论是风能、核能还是太阳能,其产业规模已蔚为可观,中国更是成为全球最有潜力的新能源市场。自动化技术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依托,不可避免的在新能源产业中寻找到一片黄金地带,本期将重点关注一些自动化厂商在风能、太阳能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梁秀璟 《自动化博览》2011,(1):38-38,40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处于火热的上升期,尤其在新兴能源产业规划的政策推动下,无论是风能、核能还是太阳能,其产业规模已蔚为可观,中国更是成为全球最有潜力的新能源市场。自动化技术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依托,不可避免的在新能源产业中寻找到一片黄金地带,本期将重点关注一些自动化厂商在风能、太阳能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好区域的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品牌聚焦发展、培育本地龙头、外部引进发展、基于技术优势或基于资源基础等。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在建设发展新能源产业基地,其中一部分起步较早的新能源基地已形成相当规模,如河北保定和江苏无锡的光伏产业、天津的风电产业等。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好区域的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品牌聚焦发展、培育本地龙头、外部引进发展、基于技术优势或基于资源基础等。  相似文献   

6.
从制度和政策方面形成推进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从生产、消费、贸易等领域全方位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从而确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绿色路径。  相似文献   

7.
曹强  党晓圆  王勇  李洁  高俊  张杰 《自动化应用》2024,(5):112-115+119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现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核心技术创新力不足、质量保障体系不全、产业推广受限等问题,需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构建产业体系,提升配套设施。梳理了节能与新能源重点专项研究任务、关键技术、研究热点。简述研发体系建设、基础技术提升、核心技术攻关,动力电池提升及高效循环利用5个发展举措,并阐述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与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8.
《自动化信息》2010,(3):20-20
各会员单位: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近日发布了《2010年成都市科技计划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成都市科技计划将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目标,以西部科技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为重点,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推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持续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为我市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引领。  相似文献   

9.
国家在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  相似文献   

10.
国家在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将有力推进产业  相似文献   

11.
宁波高新区失宠新能源的原因更多来自于其产业定位上的失策。在以新能源产业为主导的园区中,宁波高新区算是先行者,然而和园区内最大的新能源企业日地太阳能的发展轨迹颇为相似,先行者宁波高新区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并不突出:高新区内的新能源企业寥寥可数,集群效应不明显;对发展不突出的主导产业的明显忽略,让入住的新能源企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中国什么产业最热?新能源无疑能够位居榜首。需求的井喷,政策的给力,前景的大好,投资的蜂拥,这一切构筑了新能源产业的如火如荼。短短几年内,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成为了电力发展的新贵。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使得相关众多产业受益,同时也为自动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011年伊始,新能源产业是否还会如之前呈现井喷式发展?经过了2009年的政策频出,2010年的爆发性增长之后,2011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会发生哪些变化?新政将出,市场热点轮动,这个风光一时的产业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3.
《办公自动化》2011,(3):22-22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决议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提出了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快速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新能源电场将被大规模建设。为了实现新能源电场集中优化控制、智能高效运维,建设新能源智能集控中心成为必然趋势。文章主要介绍了新一代新能源智能集控中心的研究背景、体系结构、安全防护原则。着重从必要性与可行性、软硬件构成等方面分析了新能源智能集控中心的关键技术、实现原理以及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5.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生物燃料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拯救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新能源再次迎  相似文献   

16.
一、回顾过去以微电子、信息、生物、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的蓬勃兴起,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为在下一世纪争得优势,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各自的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在采取对策,进行有限目标的高技术跟踪,寻求发展的道路。一些小国和地区也在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在这场跨世纪的竞争中,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和前沿。福建地处东南沿…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汽车领域的黑户,已经发展三年的低速电动车产业一直饱受争议。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准生证也让这几百家低速电动车企业如鲠在喉。我国是否应该发展低速电动车产业一直以来是各方争论的焦点。而在新能源汽车专家、  相似文献   

18.
《办公自动化》2010,(21):24
中国政府网18日全文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到2015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要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争取达到8%左右,到2020年,这一比例力争达到15%左右。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导产业。关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内容是,"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及经济升级转型,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因此,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成为势在必行的需求趋势。目前,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汽车、军事、电能等众多领域中能源替代、发展行业提供了必要基础,有效缓解了我国面临的能源危机,降低了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在未来的新能源材料行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电子技术和新能源材料的发展研究出发,阐述了电子技术在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优势及效果,并对如何将电子技术应用到新能源材料中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能促进我国新能源材料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由大国到强国转型的挑战。《中国制造 2025》 将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列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国家对新能源汽 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从科技研发、产业发展、应用示范和市场推动等方面进行了全 维度的支持,中国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最活跃的国家之一。虽然该产业在中 国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回溯到核心技术层面,该领域需要突破若干核 心关键技术,包括动力系统技术、关键零部件、感知决策、车联网及系统集成。 在此背景下,进行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