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静态反汇编是对程序进行逆向工程的第一步,它将程序的可执行机器码以汇编指令代码的形式表示,给盗用软件知识产权和发掘软件漏洞提供了可能。为了混淆静态反汇编过程,增加对程序进行反汇编的难度,本文深入研究基于分支函数的静态反汇编混淆技术,针对其隐蔽性较差和代码执行效率低下的缺点,提出一种改进的分支函数静态反汇编混淆技术。改进后的混淆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隐藏程序中的跳转指令,提高了代码的执行效率,同时增加了软件逆向工程分析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自修改代码混淆方法是一种隐藏程序重要信息的有效技术。为减少代码混淆造成的额外开销而又不影响代码混淆的质量,利用程序流敏感分析方法选择比较重要的指令进行混淆。为提高代码混淆的质量,有效地防止反汇编,提出一个二步比较混淆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子混淆器,混淆器1采用程序流敏感分析方法获得混淆的指令并产生两个混淆代码文件和一个混淆代码映射文件。混淆器2通过比较两个混淆代码文件精确地定位混淆指令在二进制代码中的位置,然后利用混淆代码映射文件对二进制代码进行混淆,以进一步提高代码混淆的质量。通过实验分析,混淆后二进制文件的额外开销只占整个代码的3%左右,并且混淆后的反汇编代码明显异于原始的反汇编代码,甚至出现了一些无法识别的错误指令。  相似文献   

3.
李勇  左志宏 《微机发展》2007,17(4):125-127
逆向工程领域的进步,一方面提升了软件分析能力,另一方面,给软件安全带来更大的挑战。目标代码混淆技术是对软件进行保护的一种有力手段,能够有效地阻挡对软件的恶意分析。文中从逆向分析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目标代码混淆技术的分类及几种典型的目标代码混淆技术的实现及混淆效果。  相似文献   

4.
崔晨  李清宝  胡刚  王炜 《计算机科学》2012,39(7):302-204,316
反汇编是固件代码逆向分析的重要研究内容,其正确性直接影响固件代码逆向分析的准确性。固件代码结构具有特殊性,针对上层应用程序的反汇编算法大都不能直接用于固件代码的反汇编。中断向量表是固件代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断向量开始对中断服务子程序进行反汇编,可提高固件代码反汇编的精度。通过对固件代码结构特点的研究分析,介绍了中断向量表的重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中断向量表重构的固件代码反汇编技术。经测试分析,与传统的静态反汇编技术相比,基于中断向量表重构的固件代码反汇编技术不仅能够对固件代码中的主函数进行反汇编,还能够对中断服务子程序进行反汇编,反汇编精度平均提高了8.72%。  相似文献   

5.
吕君可 《计算机系统应用》2011,20(7):233-235,220
从实用角度出发,结合实例,介绍了软件代码常见的几种分析技术;进而利用强名称、名称混淆、IL代码混淆、加壳等保护技术,逐步给代码加上防护层,以增强软件代码被反编译破解的难度,从而实现软件代码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标代码混淆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逆向工程领域的进步,一方面提升了软件分析能力,另一方面,给软件安全带来更大的挑战。目标代码混淆技术是对软件进行保护的一种有力手段,能够有效地阻挡对软件的恶意分析。文中从逆向分析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目标代码混淆技术的分类及几种典型的目标代码混淆技术的实现及混淆效果。  相似文献   

7.
陈亮  王思 《福建电脑》2009,25(10):60-60,51
越来越多的软件以平台无关的中间代码来发布,代码混淆技术降低了被静态分析、逆向工程和篡改等恶意攻击的可能性,从而达到保护软件源码的效果。文章从软件保护的方法出发,给出了代码混淆技术的定义和目标,介绍了代码混淆技术的分类和性能指标,最后指出代码混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针对ARM程序高层代码混淆存在盲目性较强而降低混淆准确度,且很容易被逆向还原的问题。从ARM汇编指令底层研究ARM程序混淆,通过结合ARM架构指令系统的特点,基于模式切换提出一种ARM汇编代码混淆算法,包括指令模式切换混淆、寄存器随机分配混淆和虚假指令混淆,使混淆后汇编代码的控制流变得更加复杂,且对切换地址的寄存器混淆也提高了动态调试跟踪的难度。模式切换及虚假指令混淆也会造成反汇编错误,从复杂强度、逆向弹性和性能开销三方面进行测试评估。测试结果表明,该混淆算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程序的控制流循环复杂度,而且能够抵抗反汇编工具的逆向分析。该混淆算法引发的额外体积开销和时间开销较低,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代码混淆算法有效性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代码混淆是一种能够有效增加攻击者逆向分析和攻击代价的软件保护技术.然而,混淆算法的有效性评价和验证是代码混淆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对代码混淆有效性的研究大都是基于软件复杂性度量的,然而代码混淆作为一种保护软件安全的技术,更需要从逆向攻击的角度进行评估.将面向逆向工程的思想引入到代码混淆算法评估中,通过理论证明和具体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该评估方法能够为混淆算法提供有效证明,并对判别和选择代码混淆算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寻求更有效的代码混淆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代码混淆是一种对软件代码的保护技术,通过提高代码逻辑的分析难度对软件进行加固。目前,针对代码混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的新混淆方法的提出及其效果分析,针对多种混淆方法进行协同混淆的研究较少。针对此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强度导向的JavaScript代码协同混淆方法,首先对参与混淆的多种独立混淆方法进行强度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混淆方法的执行顺序,获得比单一的多方法叠加更好的混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以较低的代价获得更好的代码混淆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反静态反汇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软件可执行二进制码的静态反汇编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对其进行非法的修改或窃取其知识产权。为了防范这种情况,在描述静态反汇编基本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支函数和跳转表欺骗两种隐藏程序控制流的反静态反汇编技术。这两种技术能够隐藏程序中跳转指令的真实目标地址,并能够伪造出导致静态反汇编器出错的假目标地址,从而提高程序的反静态反汇编性能,增加软件分析的难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反向工程可以较容易获得Java程序代码的设计类图,从而给保护软件知识产权带来困难。为此,采用Java接口融合的代码迷惑方法,提出一种保护Java程序设计类图的代码迷惑算法,并根据该算法构造一种Java接口融合迷惑器。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迷惑效果,有效地隐藏程序的设计类图,并且没有额外时间消耗和大量冗余代码。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软件的安全性,常使攻击者难以理解专利软件系统内部的工作机制,代码迷惑技术因其代价低廉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代码迷惑技术的提出对于软件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代码迷惑技术的使用可以对程序代码及核心算法进行保护。简要概述了代码迷惑技术基本内容,阐述了基本块和流图的相关知识,给出了可归约流图变换为不可归约流图的迷惑变换具体的算法及实验结果,并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Attackers use rootkits and obfuscation techniques to hide while covertly extracting information from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The authors describe how developers can use similar obfuscation approaches to build more agile, less vulnerable software. Obfuscation deliberately transforms software into an identically functioning, but purposefully unreadable form, implemented in a high-level programming language at the machine-instruction level, or, to some extent, in the compiled binary. Obfuscation's only requirement is that its generated code be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to its parent.  相似文献   

15.
白雪梅 《计算机应用》2008,28(2):437-439,
总结了软件迷乱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一种在分布式环境下利用并发进程的局部状态构造分布式不透明分支、利用进程间的通信模式改变局部状态以增强迷乱强度的代码保护方案,对现有的分布式代码迷乱算法做了一定的改进,并对该方案做了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用于软件保护的代码混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宏  蒋剑琴  曾庆凯 《计算机工程》2006,32(11):177-179
对软件的盗版、篡改和逆向工程使软件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攻击者通过静态分析和动态跟踪来分析编程者的思想,获取机密数据和核心算法。因此,保护程序在未知环境下正常运行,防止逆向工程和静态分析的攻击,成为软件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从软件保护的方法出发,介绍和分析代码混淆技术的方法和目标,并指出了代码混淆技术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