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数据包分类技术是在高速网络环境中保证网络服务质量的一种重要技术,是设计高端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设备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分析现有的高逑数据包分类技术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CAM的高速数据包分类的实现方法。通过比较可知,该分类方法在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问复杂度都明显低于其它的分类方法,而且实现简单,性能高。 相似文献
3.
4.
5.
6.
FlexRay以其实时性、灵活性、高带宽的优势,被称为“下一代车载网络”;然而其协议相对复杂,网络组网调试过程较困难;目前的辅助调试工具如CANoe不能进一步分析网络性能,在应用上具有局限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同时对多个数据采集与存储的解决方案,并以FPGA为核心设计了FlexRay网络监控平台,利用SPI和USB总线设计了通信协议,在数据缓存方面设计了三级队列缓存方案;该平台实现了通信数据监测功能,可以获取结点CPU中寄存器状态、记录数据帧到达时间,进而分析网络运行及故障状态,同时解决了大量数据缓存溢出的问题;经过测试表明:系统能够稳定运行,适用于快速、优化地设计FlexRay网络。 相似文献
7.
基于WinPcap的数据包捕获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网络数据包捕获是进行网络分析的基础,通过对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下网络数据包捕获模型的论述,重点对基于NDIS的优秀包捕获开发包WinPcap的结构和功能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实现了如何在VC 6.0环境下借助WinPcap提供的各个接口函数对网卡进行编程进而对网络数据包进行捕获和分析的方法,最后突出叙述了数据包捕获在网络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黄培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6,(11):41-42,93
网络故障种类繁多,诊断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本文介绍了一种通过捕获网络数据包,并对其进行分析来排除一些复杂型的网络故障的方法.列举了相应的实例。希望能在您排除复杂的网络故障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黄高峰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25(4):167-169
网络故障种类繁多,诊断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介绍了一种通过捕获网络数据包,并对其进行分析来排除一些复杂型的网络故障的方法,列举了相应的实例.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内置Thin Built In的3PAR InServ T400和T800存储服务器的推出,3PAR成为了首个将精简功能融入到阵列硬件中的存储厂商。每个T级控制器节点中的3PAR Gen3 ACIS均提供一个高效的基于硅的引擎,以简单、快速的存储优化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容量利用率,同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短包优先的动态阈值共享缓存管理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减小共享缓存管理分组交换系统的丢包率和流破坏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短包优先的动态阈值共享缓存管理策Sharing Buffer Managing Strategy of Dynamic Threshold Based on Short-Packet First(SPBDT),交换设备中,所有分组共享同一缓存区。SPBDT策略的主要思想是用两个动态的门限控制缓存区中输出队列的长度,根据当前队列长度与当前门限的比较来判断新到达的包是接纳还是丢弃。仿真结果表明,与Dynamic Algorithm with Different Thresholds (DADT)策略相比,SPBDT策略在多入多出交换设备中体现了更低的丢包率和流破坏率。 相似文献
13.
ASP.NET提供两种主要形式的缓存:输出缓存(页面级和用户控件级)和数据缓存。输出缓存的优点是非常易于实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这种缓存就足够了。而数据缓存则提供了额外的灵活性(实际上是相当大的灵活性),可在应用程序的每一层利用缓存。文中全面介绍了这两种缓存技术在系统各层中的应用。同时对于引擎无法控制的、潜在的性能优化点,例如代码逻辑不优化等,也介绍了相应的优化技巧。 相似文献
14.
在包含多媒体通信需求的高层体系结构(HLA,high level architecture)系统中,一项关键性需求就是在HLA联邦成员之间能够发送和接收实时的多媒体数据。由于协议规范的限制,HLA下进行的多媒体播放效果较差,而接收缓冲区对于保证媒体流的播放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提出了一种分级缓冲机制和基于测量缓冲区的可变缓冲设计方案,给出了视频的排序组帧策略。经过实验测试,该缓冲区在HLA系统的丢包和乱序范围内都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有多媒体通信需求的HLA系统中。 相似文献
15.
16.
研究了缓存控制对媒体流用户层QoS 的影响.多媒体系统信宿端通常采用播放缓存来补偿时延抖动,提高媒体流播放的连续性.缓存控制虽然能够降低时延抖动的影响,却增加了端到端时延.时延或时延抖动是用户可感知的QoS 参数,缓存控制对用户层QoS 的影响究竟如何呢?利用已有的应用层向用户层QoS 映射的研究结果,分析缓存控制参数与端到端QoS 参数、应用层QoS 参数的关系,获得了缓存控制参数与用户层QoS 参数的关系.从理论上深入挖掘缓存控制对用户层QoS 参数的作用,给出了提供确定时延和时延抖动保障的缓存容量值,论证了在网络环境一定时存在提供最佳用户层QoS 的缓存容量值.实验结果验证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突破高速软件路由器转发路径中存储访问方面的性能瓶颈,分析PacketShader和Netmap2个软件路由器的转发结构和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基于多核处理器的零拷贝包转发框架MapRouter。采用零拷贝技术去除包转发路径中的包拷贝,并借助并发无锁队列设计一个适合多端口间数据包零拷贝转发的包缓冲区管理方案。将高度优化的包I/O驱动、包缓冲区回收机制、无锁队列实现等一系列优化措施相结合,以提高转发速度。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包括IP路由表查找的最小转发,MapRouter在模拟的两端VI路由器上可以达到i0Gb/s的转发速度,与PacketShader和Netmap相比,其转发速度更高、CPU利用率更低。 相似文献
18.
19.
端到端最小包时延作为反映端到端路径拓扑特征的基本指标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缺少对最小时延测量方法的研究。以仿真为手段定量分析了在不同路径长度下最小时延的可测性,并建立了反映探测包数量与路径长度关系的线性方程。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仿真分析的最小时延测量方法。在互联网的实际测量表明该方法能以较小的测量开销获得较准确的最小时延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