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搞好村庄规划。本文对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划后的实施总结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孙彬 《中国科技博览》2009,(26):114-115
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是将传统的村庄建设转变为新农村社区建设,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是切实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方法,以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目的,通过对农村进行调查,认为选择一项适合农村开展的体育项目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结合传统武术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在经济、普及化、健身性等方面的优越性,认为传统武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村庄整治规划是确保村庄整治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本文针对四川丘陵地区村庄整治规划的现状,结合当前四川丘陵地区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和建设情况,提出了适宜子四川丘陵地区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与方法,望能提高村庄整治规划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5.
叶芳 《标准生活》2015,(7):30-31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温铁军曾说:“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在《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中,在村庄规划和长效管理中分别强调了“村民”这一主体的重要性. 村庄规划 村民参与 村庄规划编制应深入农户实地调查,充分征求意见,并宣讲规划意图和规划内容.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中区域文化品牌包装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晶 《包装工程》2011,32(24):136-138,142
从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出发,作为最早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地区,江西赣州本身就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以赣州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为例,探讨在赣州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如何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资源,科学定位区域文化品牌形象。提出通过包装策略全面提升建设赣州新农村文化建设水平,扩大本地客家文化影响力,并最终建立起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7.
快餐连锁店需要以"顾客为中心",因地域的不同、饮食习惯的不同而略作调整和改良方能获得长足发展。本研究总结了快餐连锁店的4大领域、24个要素,分析顾客对北京和广州的快餐连锁店24个要素的感知差异以及对其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个城市的顾客均最重视食物相关领域,尤其是食物青睐因素。其次,北京更重视便利性领域,而广州更重视服务员相关领域;(2)北京和广州顾客对快餐连锁店在总体满意度上有显著差异,北京明显高于广州;在便利性等辅助领域方面的感知边缘显著高于广州;(3)北京和广州去快餐连锁店的消费频次、消费时间段和消费额度分别对快餐连锁店的感知和满意度有显著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何各庄村,近年来以民宅改造闻名京城。何各庄村地处北京东五环外,有1000多户人家,属于典型的老北京乡村。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798艺术园区隔路相望,有318艺术园区坐落其中,使一个原本村民年收入不足1.5万元、靠"瓦片经济"生活的村庄,发展到如今的年收入6到8万元的乡村。何各庄村的发展被人们称为打造村域文化品牌的"何各庄模式"。  相似文献   

9.
皖北农村存在整体经济水平低、村庄之问差距大、土地利用率低、建筑形式单一、基础设施欠缺、生活质量偏低等问题。在皖北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以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率,挖掘村庄特色,发展特色经济,处理好经济效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以推动皖北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沼气标准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沼气标准化已成为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和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建设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新农村。沼气建设能够做到当年建池、当年收益。沼气为农民提供了生活用能,帮助农民节省了燃料和用电,减少了生活支出;利用沼渣、沼液发展庭园经济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对江苏阜宁县三灶镇楼子村、建湖县近湖镇胜利村等的调查,建设一个8立方米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近年随着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从社区文化、参与主体、社区事件三个面向提出社区营造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以北京市门头沟区古村落为例,从乡村社区文化的认知与挖掘、乡村社区营造的主体与构建、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改善与营造等方面提出京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抽象愿景与目标具体化的落地路径,旨在推动更多带有试验和示范性质的京西门头沟区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项目的发展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在艺术振兴乡村的文化活动背景下,以湖头村创意集市作为研究对象,探索集市小生态形象操作策略的介入路径,以期有效达成乡村特色文化和生活的设计运用。在情境制造与空间构建的视角下切入,结合乡村文脉理论和社区建筑群肌理分析为理论框架,从村庄生态、形态、业态和文态等维度进行深度解读,通过文化特征和典型元素的梳理归纳,探索创意集市的空间组织建构逻辑,着力分析情境场域意义与传播策略。基于乡村建设实践中以活化湖头村人文风貌的创意集市为落脚点,逐步形成理性逻辑视角,提炼出修复而非重建、生活而非展示,特色而非标准、拓展而非守旧等情境制造下的介入路径策略,拉近集市空间与村民、游客之间的距离,做到特色凝聚具象化,以拓宽中国乡村建设研究的前沿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新型城镇化大潮的冲击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巨大的威胁,尤其是以传统农耕为主的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文化形态面临着被淡忘甚至湮灭的危险。首先明确了我国的传统乡建还在不断进步当中,农耕文化作为传统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与意义不容忽视,而后综合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两极分化,思考在此种现实背景下传统乡建到底该以何种方式推进,之后探讨了如何将作为物质和精神载体的农耕文化通过设计策略的同异介入与传统乡建融会贯通,从产业、空间、文化、技术四个方面以及设计载体和传播方式上的多样性来寻求传统乡村建设的新模式,试图以农耕文化为底色,为新时代我国的传统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乡村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乡村文明亟待复兴。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掀起了中华大地又一次乡建热潮。公共艺术作为常见的公共空间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乡村振兴队伍中,力图唤醒和激活乡村文化,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乡村综合实力提升,为村民带来幸福感。然而,受地域特点、历史文脉、民族文化、民俗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的限制,同质化、表面化和随之带来的许多潜在问题,已经成为公共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矛盾,难以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态势。从国内外乡村公共艺术创作案例入手,针对乡建公共艺术的特征,乡建公共艺术的介入原因、介入方式和内容、价值意义等进行深度分析,系统地总结公共艺术介入乡建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通过公共艺术介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更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唤醒村民的文明意识和乡村的文化自觉,让“美丽乡村”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15.
地铁车内噪声主观烦恼度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品质是地铁车内乘坐舒适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以地铁列车车内噪声为研究对象,探讨声品质的主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上海地铁9号线为例,考虑地铁运行的三种工况、两种乘客乘坐姿态,分别测取车内不同位置的噪声信号,采用分组成对比较法对测点噪声进行主观评价实验和模糊综合,计算得出地铁整车的烦恼度评价综合值,可用以实施不同列车的声品质比较和评判。所提出的方法对地铁声学设计和提高乘坐舒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汽车关门声品质评价问题,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研究提出一个新的声品质评价参数—SMHHT(Sound Metric based on Hilbert-Huang Transform)。在进行汽车关门声品质评价时,先采集汽车关门声音信号,进行EMD分解和Hilbert变换,再根据得到的瞬时频率对相应的IMF分量进行临界频率带计权并计算其能量,即可得到新的声品质评价参数SMHHT。为了验证该参数的有效性,将该参数和传统的声品质评价参数(响度,尖锐度)分别与主观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声品质评价参数SMHHT与主观评价结果有更高的相关性,能更准确的评价汽车关门声品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乡村正在对乡村的产业升级、文化振兴、社区治理等发挥驱动引领作用。在艺术振兴乡村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的基础之上,数字化的入场融合为艺术乡建和乡村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数据支撑和全新的思考路径。以浙江宁海县数字化改革“浙里艺术村”的探索实践为例,通过数字化在艺术乡村建设中多跨场景的应用,指出数字技术要素、艺术元素与乡村资源的有效融合,对乡村文化艺术、人才、产业、服务、帮扶等数字化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以期将数字乡村建设与艺术振兴乡村、乡村设计进行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18.
邓晓磊  罗岱  李亚旭 《包装工程》2018,39(4):199-202
目的研究乡村自身发展服务系统创新,有效保护、创新和延续乡村自然文化与传统。方法以宁夏隆德县乡村为例,通过用户旅游体验、优化服务流程、品牌塑造及情感化设计等方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结论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技术优势、线上线下良好互动的旅游服务系统,能有效帮助村民改善生活,突出民族特色,完善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19.
西溪南村作为徽州传统村落之一,其水系设施保存较为完备,极具特色,至今仍存留着利水功能和理水智慧。文中以徽州传统村落西溪南村水系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水系营建特色,为新时代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提供建议和有益参考。通过解读西溪南村落以水系设施为主体所构成的村水空间,梳理水系入村、环村、出村的运行特征,发掘和归纳村落水系营建存在的智慧理念。西溪南村因地制宜的水系营建,使其成为徽州传统村落较为成功的利水、理水案例,其在建设理念、功能定位、利民价值和生态净化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对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