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聚乳酸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及其药物缓释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乳酸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因具有孔隙率小、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组织工程、药物控释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综述了聚乳酸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结构形貌与性能,并介绍了聚乳酸纳米纤维作为药物缓释体系的载体对药物的负载和释放的研究现状,同时对聚乳酸纳米纤维在组织工程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激光熔体静电纺丝法无溶剂的影响符合聚乳酸(PLA)可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应用的优点.利用激光熔体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LA微纳米纤维,研究了应用电压、激光电流及接收距离对纤维直径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纤维的微观形貌和分子链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X射线衍射仪(...  相似文献   

3.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纳米黏土/聚乳酸(PLA)复合纳米纤维,并将该复合纳米纤维收集成无纺布薄膜,采用SEM和TEM观察了复合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和结构,分别利用XRD和TGA测试了复合纳米纤维的结晶行为及热学行为,并分析了复合纳米纤维薄膜的拉伸力学性能随纳米黏土含量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当PLA含量为10wt%、纳米黏土含量为1wt%、CHCl3与DMF体积比为3∶1溶剂条件下,所制备的纳米黏土/PLA复合纳米纤维的细度和均匀性均得到改善;XRD测试结果表明,纳米黏土成功附着在PLA中。TGA和力学测试结果表明,纳米黏土/PLA复合纳米纤维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相对于纯PLA纤维有较大幅度提高,当纳米黏土含量为1wt%时,其初始分解温度提高了60℃,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111.3%、74.9%和20.0%。  相似文献   

4.
静电纺丝制备肉桂醛/聚乳酸复合纳米纤维膜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溶液饱和法制备了肉桂醛/β-环糊精包合物,将其添加到聚乳酸(PLA)溶液中,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肉桂醛/PLA复合纳米纤维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直径及表面形貌进行观察,通过红外光谱对其做特征官能团分析,同时对其热力学性能、力学性能及抗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肉桂醛/PLA复合纳米纤维膜纤维形态良好,其直径范围在133~177nm。红外光谱显示肉桂醛与PLA属于物理混合;随着肉桂醛/β-环糊精包合物添加量增加,其纤维膜拉伸强度逐渐降低,但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化不显著。纤维膜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都具有抑菌性能,且随着包合物添加量的增加抑菌性逐渐增强,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静电纺丝技术是目前制备直径几十纳米至几微米聚合物纤维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简述了静电纺丝法的背景及基本原理,阐述了影响纤维制备的主要因素,介绍了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的种类及发展现状,以及在过滤介质材料、电子光学材料、超疏水性材料、生物医用功能材料、增强复合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对电纺纳米纤维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以聚乳酸为原料,使用实验室自制的熔体静电纺丝装置制备了聚乳酸超细纤维。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究了纺丝关键工艺参数———喷丝头孔径、电压、纺丝距离、熔体温度对纤维成型的影响。借助高速摄影装置记录了射流运动过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纤维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反纺情况下射流运动几乎没有鞭动;喷丝头孔径对纤维直径有显著影响,纺丝距离次之,温度和电压的影响相对较小;设定合适的熔体温度和电压、使用较小孔径的喷丝头或在一定范围内减小纺丝距离,均可缩小纤维直径;射流路径空间温度显著影响纤维之间的粘接状态。  相似文献   

7.
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及其装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制备纳米纤维的新方法.评述了静电纺丝制备不同类型纳米纤维的研究动态,并着重概述了其装置设计和改进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表明,调整接收装置和液体传送装置,以及采用多喷头组合的方式有望成为电纺丝可控制备纳米纤维及其产业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及其工业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静电纺丝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还存在产率低的问题,重点分析了为提高生产效率而采用的多针头纺丝和无针头纺丝等批量化生产方法,简述了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介绍了静电纺丝制备聚合物纤维、无机物纤维、同轴及中空纤维的情况和特点。随着对静电纺丝方法、设备、工艺和材料研究的深入,通过对高压静电场分布的控制采用多喷头组合方式和无针滚筒方式将成为产业化制备纳米纤维的有效手段。通过控制高压电场分布利用提高效率后的单孔纺丝方法制备出了长、宽、厚分别为1000mm、350mm、1.28mm的芳纶1313纳米纤维布。最后对静电纺丝工业化规模制备纳米纤维材料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静电纺丝是一种利用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在强电场中进行喷射纺丝的加工技术,是获得纳米尺寸纤维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单一组分的纳米纤维已经难以满足应用的需求,而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或聚合物/填料颗粒)进行静电纺丝得到的复合纳米纤维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文中总结了由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复合纳米纤维及其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复合物/碳复合纳米纤维、聚合物/金属复合纳米纤维、聚合物/粘土复合纳米纤维、共混物复合纳米纤维、装饰型复合纳米纤维等。  相似文献   

10.
静电纺丝法是目前公认的制备纳米纤维最为有效简易的方法。制备的一维纳米材料(直径在几个微米到几个纳米之间)具备独特的光、电、磁等特性。因而近年来,静电纺丝技术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电纺过程需提供高压静电,会带来系列的安全及能耗问题。针对工业化批量生产纳米纤维及近场纺丝对纤维的可控性问题,提出低压静电纺丝概念。文章综述了目前报道的关于低压电纺有代表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聚丁烯-1的环己烷溶液进行高压静电纺丝制备出聚丁烯微纳米纤维,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表征手段,考察了纺丝液浓度、纺丝电压、推进速率对纤维形貌的影响,并对纺丝过程及室温陈放的聚丁烯纤维的晶型转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纺丝液浓度和推进速率的增大,可以得到尺寸均匀的纤维,直径也随之变大;纺丝电压增大,纤维直径减小,但纤维直径分布均匀性变差。初生聚丁烯-1纺丝纤维膜的晶型为I型和II型,随着溶剂的挥发和时间延长,晶型II逐渐转变为晶型I,溶液涂覆膜初生晶型为晶型III和晶型I'。  相似文献   

12.
静电纺丝纤维形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乾慰  王伟  李岩  王国建 《材料导报》2007,21(10):95-97,112
综述了溶液粘度、电荷密度等因素对静电纺丝纤维形貌的影响.在静电纺丝过程中,溶液粘度与电荷密度是影响纤维形貌的主要因素,它们具有协同作用.同时,这两个因素本身也受溶液浓度、聚合物分子量、溶液电导率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纺丝时需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以获得形貌完善的纤维.  相似文献   

13.
以聚碳硅烷(PC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原料制得前躯体溶液,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出PCS/PVP前驱体纤维,经高温分解得到SiC纤维.X射线衍射证实纤维中生成了立方结构β-SiC相.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前驱体纤维及煅烧后SiC纤维的形貌进行了观察,所制备的SiC纤维直径很小,但均匀性不是很高,且表面依附一层非晶形SiO2薄膜层.  相似文献   

14.
静电纺丝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生产微/纳米纤维的技术。中空微/纳米纤维的制备是近年静电纺丝法研究的三大突破之一。回顾了静电纺丝法历史沿革,简述了静电纺丝基本机理及纺丝过程中射流存在的几种不稳定性形式。重点介绍了该技术在制备无机中空微/纳米纤维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静电纺复合相变纤维的制备与热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电纺丝方法成功制备了新型的月桂酸-硬脂酸(LA-S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定形相变复合纤维。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结果显示,随着LA-SA含量的增加,纤维表面的褶皱越来越明显,且纤维直径逐渐增大。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结果显示,随着LA-SA在纤维中比例的增大,复合纤维的相变温度变化不大,相变焓值逐渐增加。DSC热循环测试结果表明,静电纺LA-SA/PET复合相变纤维是一种相变过程完全可逆的定形相变材料,可以在环境中循环使用。热重(TGA)分析结果表明,LA-SA/PET复合相变纤维分别在135℃~240℃和325℃~500℃温度范围内发生热降解,在相变温度范围(<100℃)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静电纺丝制备聚合物超细纤维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电纺丝是一种制备聚合物超细纤维的有效方法,并可直接获得直径达5~500nm的超细纤维膜.综述了静电纺丝的发展过程、基本原理和研究现状,介绍了静电纺丝超细纤维膜微观形貌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大量尺寸为60 nm~750 nm椭圆形多孔醋酸纤维素(CA)纤维.利用扫描电镜(SEM)表征了纤维及孔的形态和大小,液氮吸附法(BET)测定了纤维的比表面积.探讨了溶刑种类、溶剂配比和溶液浓度对多孔CA纤维的影响.通过调节纺丝溶液性质和纺丝参数,CA纤维表面多孔大小和分布密度是可调控的.成孔机理是...  相似文献   

18.
Due to their low immunogenicity, biodegradability and native cell-binding domains, fibrinogen fibers may be good candidate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drug delivery vehicles and other medical devices. We used a combined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optical microscope technique to stud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electrospun fibrinogen fibers in dry, ambient conditions. The AFM was used to stretch individual fibers suspended over 13.5 μm wide grooves in a transparent substrate. The optical microscope, located below the sample,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stretching process. Electrospun fibrinogen fibers (diameter, 30-200 nm) can stretch to 74% beyond their original length before rupturing at a stress of 2.1 GPa. They can stretch elastically up to 15% beyond their original length. Using incremental stress-strain curves the viscoelastic behavior of these fibers was determined. The total stretch modulus was 4.2 GPa while the relaxed elastic modulus was 3.7 GPa. When held at constant strain, fibrinogen fibers display stress relaxation with a fast and slow relaxation time of 1.2 s and 11 s.In comparison to native and electrospun collagen fibers, dry electrospun fibrinogen fibers are significantly more extensible and elastic. In comparison to wet electrospun fibrinogen fibers, dry fibers are about 1000 times stiffer.  相似文献   

19.
丁雅梅  袁晓燕 《材料导报》2005,19(Z1):104-106
电纺可以制备直径为50~500nm的超细纤维,目前人们已经将近百种聚合物成功地进行电纺.近年来,以聚合物为赋形剂,利用电纺法制备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等无机纳米纤维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并在纳米复合材料、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期电纺功能复合超细纤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