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运动速度下薄膜和导向辊之间夹带气体的流场特性。方法分析薄膜和导向辊的运动特点及它们之间夹带气体的形成机理,完成夹带气体流场的理论建模。对运动薄膜和导向辊之间夹带气体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分析讨论流场特性随薄膜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薄膜运动速度的增加,空气夹带量随之增加,楔形入口区域内流体的流动速度分布范围变大,在包角出口区域流体流出的速度增加,流程变大。结论薄膜运动速度是影响夹带气体流场特性的主要因素,夹带气体在入口区域形成局部涡流,涡流会导致流体运动状态不稳定,进而引起薄膜产生振动。  相似文献   

2.
为了合理控制甲醇制烯烃工艺系统(DMTO)中流化床催化剂再生器的积碳燃烧反应,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将再生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耦合到离散单元模型(DEM)中,使用CFD-DEM模型对催化剂再生过程进行了拟二维和三维数值模拟;分别从再生催化剂的颗粒流型、颗粒属性、积碳分布和再生器的气体组分等方面考察了不同进气气速对催化剂再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气气速的增大,再生催化剂颗粒的流化速度加快,积碳分布由宽变窄,颗粒整体的流化状态趋于均匀;再生催化剂的积碳量随着时间增加而减少,随进气气速的增大而减少速率加快;催化剂密度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略有减小;随着进气气速的增大,再生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会大幅缩短;当进气气速大于0. 05 m/s时,氧气可以很快达到饱和。  相似文献   

3.
以SO42-/TiO2-Si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为例,选择松香与甘油酯化这一高粘度有机反应体系,通过IR、TPD、XRD和BET等检测方法,研究了SO42-/TiO2-SiO2的失活原因。研究表明,催化剂表面吸附有机物、酸中心减少、酸量下降是导致该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再生方法,优化了再生条件:在500℃焙烧脱去吸附物,再用H2SO4浸渍对失活催化剂进行再生。再生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新鲜催化剂性能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粉体技术》2015,(3):12-15
在内径为150 mm、长度为3 400 mm、倾角为45°的斜管实验装置上,以流化催化裂化催化剂为固体颗粒物料,采用动态压力传感器测量斜管内颗粒流下行过程中的压力变化,研究斜管中颗粒流的流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下行颗粒流量的增大,颗粒流的流态依次为Ⅰ型分层蠕动流动、II型分层蠕动流动、过渡分层流动、分层流动和流化流动;斜管中下行颗粒流的流态可以用动态压力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5.
CO气相偶联制草酸模拟放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CO气相偶联制草酸为多步反应循环系统。在评选出最佳催化剂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模拟计算、催化剂工程研究和模试运转对CO气相偶联合成草酸二乙酯的工程问题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偶联反应和再生反应速率匹配的关键技术。在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参数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经模试1000小时连续运转,解决了复杂反应的非线性多步循环的速率匹配,并建立了零排放洁净工艺过程;研制的催化剂适用于CO偶联反应工业放大工程,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一条绿色化学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6.
催化剂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生产原料,催化剂的利用效率直接影响着化工生产的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催化剂再生是当前提升催化剂使用效率的主要方式,通过催化剂再生技术手段和响应的再生装置可以不同程度的恢复催化剂活性。本文概述了催化剂再生技术的分析原理,并对当前主要的催化剂再生装置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探讨了催化剂再生装置在化工产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7.
于江  皮滟杰  秦拥军 《材料导报》2021,35(13):13011-13017
在地震多发地,混凝土结构常常承受循环荷载作用,为了研究循环加卸载作用下再生混凝土的受压损伤特性,对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混凝土试件进行单轴抗压试验.基于声发射技术,对受压损伤全过程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表明:循环荷载作用下,再生混凝土声发射振铃计数存在Kaiser效应,该效应反映了材料损伤程度,同时揭示了不同掺量再生混凝土的损伤机制;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加,Felicity比逐渐减小,以Felicity比小于1作为混凝土损伤严重的标志;将每次循环声发射振铃图进行分形计算,循环荷载作用下再生混凝土声发射振铃分形维数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证明了声发射应用于损伤预测的可行性;应用响应比理论对声发射累计事件的研究得出:再生混凝土加卸载声发射数响应比Y随着试件承受的应力水平的增高而减小,且将Y减小至1左右时作为再生混凝土破坏前兆特征,为工程损伤预测及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变压吸附法进行H2-CO气体混合物的分离研究。在四塔变压吸附装置上进行了变压吸附过程试验。在吸附试验过程中应用PLC对全过程进行设计和控制;在不同的原料气进气压力、产品气流量,以及循环再生时间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变压吸附性能参数;考察了这些参数对吸附分离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得核壳结构的纳米硅锰吸附复合物(SMNA)。对SMNA进行了表征,并对水中镍离子(Ni~(2+))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研究了有共存离子条件下溶液pH值、吸附时间和解吸再生等对SMNA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iO_2掺杂量为15%(wt,质量分数)时,SMNA对Ni~(2+)的吸附量可达34.14mg/g,比δ-MnO_2的吸附量提高了17.08%;并且吸附速率也有所增大,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由原来的60min缩短到了20min;SMNA经过酸再生4次循环后吸附量为32.25mg/g,仅比未经酸再生循环时的最大吸附量34.14mg/g下降了5.36%,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0.
赵丹丹  王舒笑  顾菁  单锐  袁浩然 《材料导报》2021,35(11):11001-11006
热解过程中焦油的去除和转化是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其中催化裂解是一种有效的焦油去除方式,它可以将焦油转化为高价值的气体产品.本工作以固体废弃物稻壳为研究对象和原料,运用湿式浸渍法制备稻壳炭基金属催化剂材料,并将其用于稻壳的热解-裂解实验中以提高所产生气体的品质.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N2吸脱附(BET)方法对材料进行检测,分析所制备的单金属及双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稻壳热解-裂解反应中,分析反应温度对焦油转化和气体产量的影响;对反应中所产生的气体组分及含量进行检测,探究原料与催化剂材料的质量比对所产生气体的影响;同时对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情况进行了实验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稻壳炭基金属材料的添加对热解中所产生的气体成分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产生气体中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含量均有所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减少,气体中合成气的摩尔分数可达到80%;适当增加催化剂的添加量可提高热解气体的产量,原料与催化剂的质量比在1:1左右时,气体产量基本达到平衡状态.本工作所制备的稻壳炭基金属材料在去除焦油和提高气体产物质量方面展现了良好的性能,所采用的一步式热解-裂解反应有效地改善了热解所产生气体的质量,可为热解方法制备高品质气体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与新材料.  相似文献   

11.
马利娥  杨斌  郭毅  刘善慧  李妮  雷永辉 《包装工程》2019,40(17):144-152
目的 探索柔性电子卷到卷制造过程中薄膜经过导向辊时发生皱褶、划伤和滑移等问题的原因,以期提高柔性电子薄膜的制造精度和效率。方法 总结近年来导向辊与薄膜之间夹带气体流场特性和薄膜对导向辊牵引特性的研究进展,提出进一步需要研究的要点。结果 薄膜与导向辊之间夹带气体的流场特性和薄膜对导向辊的牵引特性是柔性电子薄膜稳定传输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对提高柔性电子产品加工精度具有重要作用。结论 有效控制导向辊与薄膜之间的夹带气体流场特性和薄膜对导向辊的牵引特性有助于提高薄膜传输的精度,从而保障卷到卷制造柔性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微波强化ClO2催化氧化处理活性黄染料废水工艺中,考察CuOn-La2O3/γ-Al2O3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并通过ICP、XPS、BET等测试,分析高级氧化水处理工艺中催化剂失活的原因,应用微波辐照法对CuOn-La2O3/γ-Al2O3催化剂进行再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活性组分的少量流失及表面积炭覆盖了催化剂的活性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微波辐照法再生催化剂的最佳工艺,当微波功率为500W,辐照时间30min,加热介质SiC与催化剂比值2:1时,再生催化剂的活性可以恢复到新鲜催化剂的91、67%,效果好于常规的乙醇萃取再生和硝酸氧化再生。XPS测试结果进一步证明,微波辐照再生后,催化剂表面的积炭得到了很好的去除.  相似文献   

13.
以占单体摩尔量0.02%的低铜盐催化剂体系进行电子转移活化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正丁酯的6臂星形聚合物。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共聚组成和玻璃化转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将共聚物配制成涂料用树脂溶液,研究表明星形聚合物溶液黏度和对剪切力的敏感性明显低于同等相对分子质量线型聚合物。采用巯基乙醇与六臂星形共聚物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得到端羟基星形共聚物,与异氰酸酯固化剂复配得到清漆。清漆的表干时间短,基本力学性能良好,达到了丙烯酸酯面漆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失活钒钛基SCR催化剂性能表征及其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竞芳  史伟伟  夏启斌  李忠  吴凡 《功能材料》2012,43(16):2191-2195
主要研究了钒钛基脱硝催化剂失活机理及再生。采用SEM、EDS、XRD、BET等手段对国内某家燃煤火电厂运行20000h的SCR脱硝催化剂进行表征,然后使用0.5mol/L的硫酸和0.01mol/L的氢氟酸对运行过的催化剂进行了清洗再生并通过烟气模拟-催化剂活性测试系统考察了催化剂的脱硝活性。结果表明,相比于新鲜催化剂,运行后的催化剂活性明显下降,孔容和比表面积有所下降,其表面存在着组成复杂的飞灰,飞灰主要成分为SiO2;采用0.01mol/L氢氟酸溶液清洗能够明显恢复催化剂的脱硝活性,这是因为氢氟酸可以有效清除失活催化剂表面的SiO2。  相似文献   

15.
混合工质低温气体液化系统降温规律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混合工质低温气体液化装置降温耗时长,系统循环工质组成对降温速度的影响大,优化工质的充装方法与步骤对系统的快速降温与可靠运行至关重要。基于气液两相容积节点原理建立了混合工质低温气体液化系统动态模拟方法,并由实际混合工质循环气体液化系统降温过程的动态实验数据进行验证。重点开展了不同温度区间的工质充装对系统降温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充装工质的相变温区接近系统最低温度时,系统降温速度最快;基于文中实验系统对甲烷及氮气充装温区的工质充装量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甲烷的工质充装量在12%~16%系统总工质摩尔量、氮气的工质充装量在9%~12%系统总工质摩尔量时,更利于实验系统的快速降温和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6.
木质旧家具的回收再造与增值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毛轶超  李敏  吴智慧 《包装工程》2015,36(14):14-17
目的对木质旧家具的回收再造手段以及有效的增值设计手法进行分析。方法简要分析了我国木质旧家具的现状以及对其回收再造的概况,结合当下具备的回收再造手段,从重复利用型、循环利用型、再生利用型、艺术及DIY型回收再造的增值设计入手,结合实际案例对木质旧家具的外观和工艺设计方法与实践进行了分析。结论在木质旧家具的回收、再造和利用过程中,增值设计一直扮演着有效转化的催化剂作用,它是创造一个有序有质的木材资源闭环循环体系的基础,值得继续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种纤维状钴铜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并考察了催化剂中不同金属比例、不同催化剂制备方法、催化剂加入量、氨硼烷加入量以及水解温度对氨硼烷水解释氢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钴和铜之间存在强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当钴和铜的摩尔比为8∶1时,所制备的催化剂Co8Cu1Ox-NF性能最优,催化氨硼烷水解的活化能为38.41kJ/mol,反应转化频率(TOF)为2443.52mL/(min·gmetal),经过5次循环使用仍能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该催化剂对氨硼烷水解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纳米碳管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功能材料.利用循环失效后的AB5型贮氢合金电极材料作为反应催化剂、乙炔气体作为原料气体通过CVD法制备出多壁纳米碳管,研究了经过破碎、清洗、氧化处理后的失效AB5型贮氢合金电极材料在合成纳米碳管中的催化性能,讨论了不同氧化温度处理催化剂对纳米碳管产率、形貌和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处理温度对催化剂的催化效能有明显的影响,600℃为最佳氧化处理温度.以氧化处理后的失效AB5型贮氢合金电极材料作为催化剂制备碳纳米管,方法简单易行,为废旧镍氢电池负极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了高效浓缩池斜管的特性参数(s)与斜管中的雷诺数(Re)。分析了斜管沉淀原理中,雷诺数性质和特性参数公式、斜管里雷诺数Re的实例计算,探讨了斜管式浓缩机选型里,雷诺数(x e R,?e R)两个概念的运用和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因素、不同水平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作用。该文通过正交试验研究钢纤维掺量、再生粗骨料掺量和粉煤灰掺量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确定各因素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并加以量化表征,并提出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且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该文进一步研究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提高;随粉煤灰掺量增加而降低;再生粗骨料掺量对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钢纤维的掺入可提高再生粗骨料的掺量。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实测值与通过建立的回归模型得到的计算值的最大误差在6.5%以内。此外,钢纤维的掺入和减少再生粗骨料的掺量均可以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